穷人不重视教育是被生计“胁迫”之后的无奈
育邻梦
网友提问:为什么感觉越穷的家庭越不重视教育?
回复:天底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更不会有不重视子女教育的家庭,所谓穷人不重视教育是被生计“胁迫”之后的无奈。
常言道:“人人生而平等。”但是,地球表面却没有任何两处完全相同的土地,不同土地上生长的植物不同、栖息的动物不同甚至连土地内层所储藏的矿物都不相同,比如平原地区适宜耕种、山区适合植树、临水地区适合捕捞、沙漠地区盛产石油......因此,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人们所能享受的自然馈赠不同。
人类不同群体拥有不同的肤色黑-白-黄,人类不同个体拥有不同的体格高-矮-胖-瘦。同样,人类不同个体拥有完全不同的综合体能劳动与智力劳动能力。因此,人类不同个体之间拥有完全不同的生存方式,而且人类社会文明进化程度越高个体之间的劳动收益差距越大。
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整日劳作方可养家糊口;工人每天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按时合规工作才能获得生活费;文化艺人、金融业者练练嗓子或动动手笔即可获利百万......自人类创造出社会文明成果、开启体力劳动以智力劳动分工以来,幸福生活的天平就不断向智力劳动者倾斜。
借助自然时间、依靠身体“一分辛劳一分收获”是体力劳动者维持生计的根本,体力劳动者在满足自我基本生活需求之后产生的劳动价值留存比例非常少。因此,体力劳动者往往需要时刻“马不停蹄”才能维持生计运转正常。那么,为什么世人会产生家庭越穷越不重视教育的错觉呢?
基础教育资源应该触达基层
1、自身文化教养能力局限
教养很大程度上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生活环境笃定了每个孩子所能享有的不同教学辅助。体力劳动者很大程度上又等于文化教养低下的代名词,他们绝大多数时间只能依靠体力谋生。因此,体力劳动者能够对孩子进行文化教养的能力被限定在一个很低的段位。
2、居住环境影响
农村、城中村、棚户区......绝大多数体力劳动者的居所远离城镇文化中心,文化聚集、满溢效应导致家境越困难能够享用的社会公共文娱资源越少,譬如优质教育资源所在的学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艺术馆等几乎都与贫困家庭无缘。因为,贫困家庭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极难允许家长随时带孩子们去享用它们。
3、价值交换能力局限
人类是社群性高等级哺乳动物,每个人都必须依赖群体才能繁育子嗣、才能实现生活富足。但是,每个想要获得同伴帮助都必须进行等价交换,家境贫困必然导致能够用于为孩子购买社会教陪资源的能力下降。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每个家长辅助孩子学习成才最殷切的期盼,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才有了亿万农家子女走进大学校园、融入到城镇化的洪流之中。但是,受社会教学辅助资源配给不均衡、家庭生活环境、个人文化素养等制约因素综合影响,贫困家庭难免会给旁人留下不重视教育的错觉。
《周易·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教育辅助子女学习成才是对未来最好的投资。因此,我们不难看到许多家长自己衣衫褴褛也要给孩子选择更好的教育、自己节衣缩食也要为孩子加餐各种兴趣特长。天底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更不会有不重视子女教育的家庭,所谓穷人不重视教育是被生计“胁迫”之后的无奈。所以,完善社会公共教陪资源、基础教育资源配给公平是缓解家庭生育“后顾之忧”的基础,是激活人口总和生育率的核心抓手。
育邻人的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