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儿时年味挥之不去的记忆【征文】
儿时年味挥之不去的记忆
焦文刚||河北
小时候在过年前被大人抓住帮忙扫房子是有多么的不情愿;趁大人不注意,总要翻箱倒柜,把过年才能穿的新衣服偷偷试穿过把瘾;大人在灶台大锅边炸年货时不管多烫自己总要伸出小手偷偷放进嘴里尝个鲜;钢蹦哗啦哗啦响,看着存钱罐满满的有说不出的幸福;用压岁钱买的5毛一盒的甩炮、小鞭炮放着是多么的过瘾;东找西找,上凳子踩梯子拿零食……80年代不谙世事的我,总是盼着上述过年的一幕幕循环上演。因为,只有过年时才能体会到快乐的童年时光。人最难忘的莫属孩提时代,孩提时代天真浪漫,无忧无虑,是人一生最美好的时代。
农村出生的孩子,对去姥姥家的记忆应该都不会忘却。我也不例外,并且记忆尤甚。我姥姥家是邻村有二里地之隔的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义和庄村,是一个有着1800多人的大村落。记得我们那过完大年初一,就开始走亲戚了。我们都是在每年的初四去姥姥家。一大早,我们都会穿上新衣服,收拾打扮一番。然后骑上家里的自行车,再从屋里把装好的要走亲的礼物装到大包小包里。因为去姥姥家,还有两个舅舅,带的礼物自然就多些。全家人带着礼物去给姥姥姥爷拜年,每次总能看到姥爷在门口等待走动的身影,这满满的都是爱啊。
到了姥姥家,大小舅、大小姨的全家也都到了老宅子,眼前都是见面问候的关切和为团圆饭忙碌的场景,有的大人添上柴火,开始把半熟食上锅灶蒸;有的洗菜、切菜;有的用小锅在炒菜。我记得当时主要是以猪油为主要的食用油,记忆中最美的美味,粉条丸子、熏肉、烧鸡、炸带鱼、年糕等等美食会在脑海里一一上映。在鞭炮的响声过后,吃饭就开始了,饭前长辈受拜以后,还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我们晚辈。
男女老少大人孩子,二十多口人,非常热闹!必须分成两桌吃饭,吃饭时都是大家自觉的把凳子分别摆好,放上碗筷,然后依次坐在桌前等候,还有等待这一波吃完饭再上桌的。大些的孩子会主动去帮着长辈端菜、拿馒头、倒酒,最后粥类要到比军锅略小的大锅里去盛。现在和表哥表弟表姐表妹聊起这些趣事来,仍会意犹未尽。还有,在饭间,我姥爷会给我们晚辈讲讲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受伤的故事,用以告诫我们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要时刻把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听得我们十分入迷。
而如今,自己也已到不惑之年,回老家次数也少了,有时也偶尔能顺道看看当年姥姥姥爷住过的老屋,走一走当年和老表们嬉笑打闹的河溪和大坑,一切都物是人非了,只有记忆还是那么清晰,仿佛就在眼前……那时候的年味真的很浓,在传统文化春节习俗仪式的熏陶下,内心感受到的是浓浓的仪式感,打心眼里对过年满满的都是期待,这种幸福感一直牢牢刻在脑海里并融入心中,已成为一生的美好记忆。
物质匮乏的小时候,一点点的物质满足都能给人们带来满满的幸福感,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每天的生活水平都可以达到儿时过年的标准,可是漂泊在外,远离了儿时生活过的地方,远离了亲人,才发现老家已不是以前的老家,没有了熟悉的场景,小伙伴们也因为生活轨迹不同,而渐行渐远,很多亲人也随着岁月的无情撒手而去。
我们都知道,小时候那种过年的快乐,再也回不去了。而如今过年,大家相聚各自玩着手机,红包也在手机上发发,聊家常被逼问你工作怎么样?你一个月挣多少?买房了吗,连春节晚会也不愿意看了……时间一晃,30多年过去了,忽然发现,我们越来越爱回忆儿时了,开始习惯地回想起过去的岁月。尤其每到过年的时候,我还是会想起小时候过年走亲戚的场景,那些记忆也越来越清晰,在岁月里不断彰显呈现。
插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