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瑜伽可以让人更灵活(练软),可你要超越这个“小目标”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煮过一只栗子;“说自己硬所以不能练习瑜伽的人就如同问我脏我可以洗澡吗是一样的”,这句话刷屏了。 栗子叔当然高兴。
不知道有没有脏...哦...硬人受了这句话的刺激开始练习瑜伽了; 如果有的话可能就要失望了, 因为变软可没有把自己洗洗干净那么快。可能这位脏...哦..硬人马上就有上当的感觉,就要问了,我上了一节课,掰的浑身疼,可第二天没软啊;另一个插嘴:我都练半年了怎么感觉越连越硬呀?那么我练多长时间才能练软啊?
首先,如果一个人问这样一个问题, 肯定她还是把瑜伽和软-身体的灵活性联系起来了。那首先我要说的是:瑜伽和灵活性没有太多的关系。虽然瑜伽确实是能够让身体软,让身体更灵活,但这只是瑜伽捎带的副产品而已-是瑜伽带来的额外效果。但是灵活性(软)却根本不是瑜伽练习精进/水平/深度的指标,甚至也不是瑜伽本身追求的主要目标。换句话说:瑜伽可以让身体灵活,但身体灵活这件事情本身还算不上瑜伽,和瑜伽没太多关系。

瑜伽是个大炮,而“软”只是只小蚊子;你可以用大炮打蚊子,但是大炮的发明不是因为有蚊子要打
在民间对瑜伽有很多很多很多的误解;民间第一大误解就是“瑜伽和软有关,几乎可以划等号”;灵活性在大众的眼里就等同于瑜伽。我们生存的环境是一个视觉的文化环境,人们经常可以“看” 到瑜伽- 视觉化形象出现的瑜伽体式和人体 - 大多数都是凹造型的体式照,以年轻女性为主 - 这些网上日益泛滥的瑜伽体式照片很大程度上定义了路人心目中的瑜伽概念,瑜伽在大众看起来就像这些照片那样,是软妹子玩的常人不可企及的身体造型,普通人看到这些照片不可能认为这个和我有什么关系。所以今后社交平台上晒照的越多,瑜伽走向大众的障碍就越高。
就算不是普通路人,我们瑜伽习练者也会把一个人的后弯深度等同与她的瑜伽精进水平,但是这两者之间实际只有一个很弱的相关,或者套用一个民间的说法:也就只有半毛钱的关系。
假如一个人的后弯做的很深,倒立体式强悍; 她当然非常可能有一个很深入精进的瑜伽练习,但也很可能她以前受过舞蹈训练,或者她很小就进了杂技学校,或者她比较小岁时就开始练习瑜伽,或者只是她的基因条件-就是天生身体就具备更多灵活性而已。
反过来,如果你看到一位后弯吭呲吭呲地做的非常吃力,也不能说明这个人没有一个精进的瑜伽练习,实际上很有可能最有造诣的瑜伽大师根本就超越了体式,而不在“形”的层面修行。
这就是说:““瑜伽和灵活性之间没有划等号”。
但是你也不用完全失望:长期和规律的瑜伽习练的确能够给一个人带来身体的灵活性(变软)。
脏..呃不,那个硬人说了:“好嘛,绕了一个大弯子,原来还是能变软,那你快说瑜伽到底能让我变多软,要用多长时间?”
呃,这个首先取决你的这副皮囊 - 你身体骨骼构造,你的肌肉的情况,你的韧带,你的筋腱..如果瑜伽是一个雕刻师,你身体这块原材料则最终限定了最后的作品。
但是这还不是全部:决定你可以达到多灵活的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你的大脑!
每一个人的身体都有一个基因的初始设定,而且每个人在现在的年龄阶段,受既往生活方式的影响身体也会不同。 这就决定了任何一个人和其他人相比运动的自然延伸长度极限和其他人都不一样。

瑜伽不能让人无限柔软,而且缺乏觉知的对柔软的追求只能造成灾难
阴瑜伽的奠基人Paul Grilley给我们了一个理论的框架来看我们在灵活性的层面可以做什么: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两个概念- 一个是紧张-这种身体的状态是可以通过瑜伽练习 - 尤其是呼吸和意识知觉来“work on'锻炼的。但是另外一个概念压迫-就是我们已经到了身体运动自然延伸的终点。用Grilley的描述就是:“最终身体动力学准达到一个运动极限:骨头碰到了骨头”。
举个例子吧:如果一个人做站立前屈,她的大腿骨的头已经顶到了胯关节窝的骨头上,这时候不管她的肚子是不是能很平地贴到大腿,她也是到达了骨头碰骨头的“压迫”点。这个就是她在这个运动模式上的终点 -不管她的前屈看上去是什么德行。
搞清楚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如果你知道了这个就不会对体式有一个固定的概念而非要把自己或者别人(学生)塞在一个固定概念的造型中,从而增加瑜伽伤害的危险。
我们再来看一看后弯的例子:对的,后弯的运动范围是由肌肉决定的,但是决定后弯的身体上的“硬伤” -就是物理的局限是由脊柱的弧形,前纵韧带(沿着脊柱里面的韧带),间盘,关节突决定的,当然这些“脊柱灵活”的决定因素理论上是可以改进提高的,但是实际上这些基因设定和年龄相关的“硬伤”能够发生改变的程度非常之小,非常之慢。所以对待某些后弯困难户要有很大的耐心。
这就是我为什么总是鼓励瑜伽习练者在练习中要培养意识,带着意识练习,意识到在体式中身体到底在干什么。

瑜伽首先要追求的是对身体的觉知,是意识和专注;做到意识和专注柔软随后自然而来
假如你的瑜伽练习一上来就以锻炼柔软和力量为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丢掉了意识和专注,就会大大地增加身体受伤的危险。
那么现在你有可能还要回来问那个问题就是到底练习多长时间才能变柔软?
根据一些瑜伽资深大腕的意见:假如一个人有日常规律性的习练:比如每周有5-6次的练习,每次练习时间在60到90分钟;大概要3年的时间这个人就可以达到身体运动范围的最大程度,在这儿之后,通过阴瑜伽做深层的拉伸和筋膜的拉伸还可以增加大概5%的运动范围。但是到这个时候,人的身体就一般不可能有更大程度的灵活性变化了。
但是,还有一个因素我们要考虑进来:上面我们说的骨骼结构的运动可能性和肌肉的能力 (硬体),但另外一个因素是包括身体的神经控制系统在内的大脑控制系统 (软体)。在这里瑜伽就开始超越身体的纯粹的生物动力而进入了神经学的范畴。

最需要柔软练习的可能并不是你的身体,而是你的大脑
这就是为什么瑜伽强调呼吸,甚至说瑜伽就是呼吸:在体式练习中的呼吸除了可以帮助打开身体,同时还是对于神经系统在潜意识和无意识层面对拉伸抗拒的一种消除练习,通过呼吸我们重写神经系统拉伸反应机制的代码。
这个洞见非常有意思:你可以看到一个人死磕一个体式死磕了10年但是还是没有多少变化,卡在一个地方很长时间没有突破;但是忽然有一天参加了一个工作坊受到了某个大师的启示,10天之后就像换了一个身体。往往这并不是因为学习到了一个技巧,而是忽然被点亮蜡烛一样地意识到是神经系统在非意识层面上阻止了你的身体,你在瑜伽练习的早几年体式的突破大多依赖于身体的变化,但是接下去到了你成为成熟的练习者你的体式突破很多情况下不是靠练习时间的积累,而是靠一个高级别的老师点破你“”窗户纸”;这个往往不完全是技巧层面的,而是靠气场和精神感染把某种能量写入你的神经系统。这就是为什么定期参加大师级别的工作坊和培训对于体式突破非常重要,特别是比较资深成熟的练习者。
这一点也印证了瑜伽练习中的意识的超级重要性。 我们在瑜伽中通过体式和呼吸让非意识呈现成为意识。假如我们总是不会有意识层面上的成长,我们的瑜伽根本不可能精进 - 不仅在瑜伽不能精进;而且有时在身体层面也不能有任何变化。
在瑜伽路上,我们都需要好的老师帮助我们提升意识水平; 一旦这个窗户纸被捅破,我们可以在每一次练习时候把意识带到那里,练习用意识来正确指导身体,用呼吸来平息神经系统,从而穿越紧张带。不仅是体式会发生突变,而且还会更深地在瑜伽中觉悟。

然后呢?
看完这篇文章,记住这几件事儿就没有白看:
首先,你要明白每个人有其各自的灵活性,每个人不同。你要抛弃一个体式必须看上去像照片或者像谁谁谁做的那样的固定概念。
其次,你在习练中要区分紧张感和压迫感,这样你可以知道在那个点你碰到了你的生理界限。“不伤害”也是瑜伽。
第三,你需要学习和意识身体正在发生什么:不仅是肌肉的紧张还包括神经系统和情感的紧张。 这样在瑜伽习练过程的同时训练你的神经系统。经过一段时间的瑜伽练习,能够更好地感觉发生在身体的紧张是属于肌肉紧张,大脑紧张还是情感紧张。
还要补充一点:这些界限是变化的。随着年龄的变化,我们都会丢失一些身体活动的能力,当然瑜伽练习会减缓这个趋势但是却不能逆转或停止这个趋势。
最后总结:
灵活性(软)?- 和瑜伽没有多少关系 -只是瑜伽的副产品而已。
觉知和意识才是瑜伽,培养意识和对身体的觉知,灵活会自动跟进。

(文章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