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湖塘:古村新韵富塘村
从最美高速出口丰城巷口站下高速公路,沿温泉大道往湖塘方向,一路山明水秀,风景宜人。行约七八里,往右边村道拐进去,但见村庄整修一新,莲池清澈如洗,房屋、巷道、公共设施配套齐全,一个崭新的秀美乡村出现在眼前,这就是江西省首批传统村落:富塘村。
富塘村是一个有着七百多年的古村。富塘村李姓先祖光甫(字孟长)本是抚州战坪人氏,宋朝南渡时迁居剑西之中庄(后改名李坊),元大德年间(1297-1307),光甫公十二世孙行叔公入赘到本乡赤坑下园涂氏,传二世至宗海、宗源二公,从赤坑始迁富塘。富塘《李氏族谱》载:宗海公“慕其处山水之清秀,土地之丰沃,遂迁居焉。因见其山环水绕而绵远无疆,明塘广宽而源流不竭,故其地遂号曰'富塘’。”
开基拓土,李姓族裔在富塘村渔樵耕读,安居乐业,家族不断兴盛,村庄规模也不断扩大,而且村容古朴,民风纯正。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十一修谱时,李姓眷侍生(姑爷)、山东登莱海防布政使司参议、赐进士出身丁薰指富塘村“有唐魏遗风,有宋元旧族”,“其间孝友传家、敦睦善俗者,于李氏屈第一指尔。”
同届修谱时,尚庄人宋范甫到大舅哥李泰生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酒足饭饱之后,二人来到村前池塘散步。但见池塘“四围盈千数,且源头活水,澄澈渊宏,与山色波光相吞吐”,于是“游观之际,殊憾余心,不觉引蝶兴怀”。这位新姑爷见此美景,手舞足蹈,趁着酒兴,诗兴大发,吟下诗作数首。其《富塘千步》诗云:“数亩方塘一鉴圆,四时活泼贯源泉。朝看日影摇红浪,夜见星光浴碧涟。绿藻浅涵水鉴里,红莲深映玉壶天。主人领略观澜意,拉我徐行步几千。”又云:“我爱富塘清,占断浒西景。浩荡吞天光,流动浸云影。溯源肇富州,观莲犹玉井。徐步几盈千,顿合尘襟净。”不管是高兴,还是为了在大舅哥面前卖弄文采,两诗中对富塘门前塘的描述却是十分形象而生动的。这说明,在三四百年前,已是村中美景,是村民茶余饭后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李姓自古人才辈出,富塘也不例外。在《李氏族谱》中,有众多官宦、士绅、名流名列其中,在此不一一赘述。到了清末光绪年间(1875-1908),有一个名培陈(字秀盈,号玉山)的人,是官宦家庭出身,很早就荫封了一个九品的官衔。培陈公少年时就表现出很高的读书天赋,能够出口成章。但是阴差阳错,科举上并没有什么成就,于是在湖南跟着长辈们学做生意。文人经商,本性不改,“有十隐君子之遗风,百里陶朱之流亚。”生意倒做得风生水起,在长沙做出了名,一度曾富甲乡里。而且他为人乐善好施,总是急人所难,扶危济困,热衷于慈善事业,“凡其轻财仗义之端,不可胜纪。”
培陈公的生意很快便遇到了瓶颈,经营不下去。只得把店务交给幼子芝圃去打理,自己退居二线读书写字,优哉游哉。这位芝圃公也继承了玉山公的性格,对待亲友如同孝敬父母,总是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但他总算比父辈善于经营,事事亲力亲为,没多久就重振了家业,成为长沙市首屈一指的富户。芝圃公主要经营的是金银饰品和交易,在长沙、衡阳、常德等地声名卓著。经营了二十多年,家业比父兄时期增长了数倍。家乡修庙宇、建祠堂,都出巨资支持,没有二话。
笔者之前写过富塘“红顶商人”李芝圃创建“李文玉金号”的文章,说的就是这位老先生。李芝圃发达之后,斥巨资在家乡修建了号称“七个屋脊”的巨宅,修建了村中几条主要巷道的麻条石路,修建了从富塘村到蓝坊通往松湖街锦江码头的麻条石路。现在,村中麻条石巷道仍保留数条,“七个屋脊”的老宅也剩下了三幢。他专门从长沙引进的粉红色观赏荷花早已在村中门前塘生根、开花,结出累累莲蓬。而这些,正是去年富塘村申报江西省首批传统村落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富塘人的心目中,李芝圃以及他创建的“李文玉金号”早已成为富塘村传统文化的符号,深深烙印在心里。
和李芝圃一样在湖南一带打拼的富塘人很多,多以打制金银饰品或经营商号为主。他们以亲带亲,以故带故,全村四五岁以上的男性村民几乎都跟着出去了,因此有段时间全村只剩下“三个半”男人,也就是说只有三个男劳力,另外一个有半年时间在湖南和家乡之间“走信”(往来递送书信),因此只能算半个。他们为了梦想背井离乡,又带着成功回到家乡,不仅带回了财富,也留下了许多古老而动人的传奇故事,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商帮文化。
成功申报江西省首批传统村落之后,富塘村又被列为全市首批秀美乡村建设试点村。根据规划,富塘村不仅能够保留较为完整的传统古建筑,还将进行改头换面式的整容改造,设置相应的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届时,我们重游富塘村,看到的不仅有承载了千百年厚重历史的门前塘,承载数百年的传统古建筑,充满诗意的青石古巷,还可以品当地特色美食,听当地浓厚乡音,感受当地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那时,富塘村便是一个真正充满古色古韵、诗情画意的秀美乡村。这一天,已经不远了。
(资料来源:富塘《李氏族谱》,《丰城市湖塘乡富塘村村庄整治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