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信之:强行者有志
虽然跟随傅佩荣老师一路学完了《论语》和《易经》,但是对于《老子》一书一直心存疑虑,虽然知道这本书的智慧已经达到西方哲学最高的层次,是世界印刷量仅次于《圣经》的作品,虽然知道几乎在每一个德国人的书架上,都有一本《老子》,但是每次打开,总觉得压力很大,每一句话似乎都有无限理解的可能性,加之总觉得《老子》是消极的、悲观的、厌世的,是出世而不是入世的,所以总是心有不甘。
比如在读《论语》时,每次看到隐士们与孔子、子路等的对话,就都读到一种置身事外的态度。
有一次,隐士长沮与桀溺一起在耕田,孔子经过那儿,吩咐子路去向他们询问渡口的位置。长沮反问子路,那位手拉缰绳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就说,他早就知道渡口在哪里了。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反问他你是谁啊。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就说像大水泛滥的情况到处都是一样,你要同谁去改变呢。你与其追随逃避坏人的人,何不跟着我们这些逃避社会的人呢,他说完话继续不停地抚平田土。子路回来报告孔子这一切,孔子神情怅然,他说,我们没有办法与飞禽走兽一起生活,如果不同人群相处,又要同谁相处呢。天下政治若是上轨道,我就不会带你们去从事改革了。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欤?”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欤?”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篇第十八》
子路在这里没有问到渡口在哪里,反而被两个老人家教训了一顿,回来之后就跟老师报告刚刚发生什么事情。整部《论语》里面,只有这个地方孔子显得“怃然”,心情显然受到干扰。因为人生本来就是可以选择的,有些人很聪明,他选择隐居,独善其身,耕田过日子。这样虽然没有荣华富贵,但也不会有杀身之祸。而孔子则认为要跟那些飞禽走兽一起生活,那是不可能的。这段读白与培根在散文《论友谊》中告诉我们的那句“在孤独中自得其乐的,不是野兽就是上帝”异曲同工。
孔子时代的中国人从祖先那里继承来了一整套宠大而双复杂的社会和文明体系,而且每个人都身处于这样的体系之中,这里有完整的制度、规则、教条、习俗和法律,然而在春秋末期,这个体系已经不符合实际了,但是生活必须继续下去, 在当时的中国,所有寻找这个新的社会和文明秩序的基础做法都失败了:有一些满足了头脑的需求,却忽视了人的心灵,另外一些重视心灵的需要,却不够理性,所以辜鸿铭先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是:
“2500年前中国人的理性和心灵的冲突,和欧洲两次世界大战时发生的一模一样。人们都在尝试重新构建这种新的社会和文明秩序,来解决理性和灵魂的冲突问题,然而当很多尝试都失败后,人们开始产生失望,以致最终转为对文明的绝望和恼怒,最后一些人甚至想要摧毁所有的文明。” 《辜鸿铭讲论语》
辜鸿铭先生认为老子的地位好比于欧洲的托尔斯泰,从心灵和理性的冲突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让他认为,社会和文明在真正的本质和结构上存在着无法更正的错误,所以老人以及他的徒弟庄子,更多的建议我们放弃我们所有的文明,回归隐居的生活。
因为这些原因,让我总是觉得自己已经知道了老子。直到2020年新年之前前在石家庄出差时,一位友人听说了我不读《老子》的理由后,认为我对老子有所误解。我突然想起孔子的四个性格特征,出了一身的冷汗,就是:孔子不凭空猜测,不坚持己见,不顽固拘泥,不自我膨胀。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篇》
这四点都是针对自己来下功夫。首先就“意”来看,每个人都有想象力,都可以猜测事理。一般而言,在事情尚未发生、理由尚未查明之前,我们都喜欢发挥想象力,凭空猜测,没有证据也没有理由,就认为如何如何。譬如我们说话,开头经常是“我认为”“我以为”,想当然尔,对于实际状况不够尊重,甚至主观意志往往胜过客观真相,加以曲解,指鹿为马,颠倒黑白。我其实就是在发挥想象力凭空猜测老子的观点,即没有读原文,更没有去试图理解真正的老子是什么内容。而孔子不会犯这个毛病,他是“毋意”,不凭空揣测。
其次,“必”,坚持己见。“毋必”是指不全盘肯定,坚持一定要如何,不会在别人跟自己意见不一样时,认为我一定是对的。所有言论,都是以“全称命题”最有力,譬如“所有人都好学”,当然要比“有些人好学”更能显示说话者的权威。但是麻烦亦在于此,因为全称命题的弱点很明显:只要找到一个人不好学,它就站不住脚了。因此,说话或判断时,最好留些余地,以免将来后悔,我的过于坚持已见,让我有可能失去一次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接着,“固”是不知变通的意思。人的习惯,不论在思想上或行为上,一旦形成之后,就不易改,僵化而不知变通。但是时代变了,趋势变了,你如果一味坚持以前老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孔子“毋固”,懂得变通,鼓励大家不断学习,因为“学则不固”,见多识广之后,可以避免顽固执着,自己的心情也会比较开朗。傅佩荣老师自己也说,只学儒家会比较辛苦,因为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而老子不同,是“无为”,但这里的无为又是“无为而不为”,这要如何去理解,如果不去学习,恐怕也就失去了灵活的可能性。
最后,“毋我”是指不自以为是。一个人在社会上跟别人来往,很容易自我膨胀,稍微有一点成绩,就认为自己超过别人。孔子不自我膨胀,因为儒家对于人我关系首重“恕”字,“如心为恕”,就是将心比心,为人设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是牵涉到别人的言论,都要谨慎为之,以免盲目膨胀自我而否定别人,形成各种不必要的困境,这真是让人觉得自惭形秽,学完了儒家居然有瞧不上道家的态度,这难道不是一种自我膨胀吗?
“意、必、固、我”是连续发展的步骤,一步走错,陷于主观的臆测,坚持己见,不知变通,就很能自以为是,把想象当做一个信念来坚持,反而看不清事理的发展。
想到这里,我才知道,自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以道听途说为真,以自我中心为叶,结果是一叶障木,不见泰山于眼间,我以为自己了解老子,其实不过是道听途说一些细枝末节的评语,却以为自己真的了解,真的滑天下之大稽。于是立刻购买了傅佩芝老师的《道德经》语音课程,拿下书架上买了很久却光洁如新的《傅佩荣解读老子》,开始了自己的新年学习之旅。
开课的时间,傅佩荣老师讲过一个他自己15岁时的故事,当时听老师说了一句“强行者有志”,他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勉强自己的人就是有志向”,于是在后来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会再勉强自己一下,比如勉强自己在每天晚上再多看几页书,勉强自己再多做几道题,勉强自己再努力一下等等,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强行者有志”出自《老子》第三十三章,意思是坚持力行的是志。是指那些勤而行之的人,亦即坚持力行的人。虽然只是这样短短一句话,却充满了无限的力量,让人由内而外,唤发出生命的光芒,把人的主动性发挥到了极致。想想看,这个春节的假期还将一路延长下去,我们闭门家中坐,无论是陪伴家人也好,学习知识也好,在家办工也好,锻炼身体也好,无论怎样都不应浪费这样的时光,疫情总会过去,那个时候我们是否可以见到一个更好的自己,身心健康的投入到工作当中,不妄一线医务工作者的们的拼搏。
我的学习之旅还在继续,《老子》一书确实充满了智慧,读的过程中另人心旷神怡,每每豁然开朗的时候,总会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果然是“学则不固”。
所以,在这个还在延长的春节假期里,也用这句话来鼓舞一下自己:强行者有志。让自己在这个假期里多看几页书,多做几个俯卧撑,多写几笔字……甚至利用这样的时间打开一个全新的学科,开始全新的学习之旅,充分利用线上的学习资源,为自己打开一个不同的天地,成为一个“免疫力”更强之人。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三十三章
彭信之
------------
子曰德鲁克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用走心的文字让东西方管理思想交流碰撞
长按关注,谢谢转发朋友圈
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
让我们抱书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