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的轨迹(57)传统节日系列(2)说说月望节
岁时的轨迹(57)传统节日系列(2)说说月望节
传统节日系列(2)说说月望节
雪岸
古人最初将月象变化的五个阶段定名为,新月、上弦、满月、下弦、残月。人们观察每个月有一二天整夜可见月亮。一是每月的初一的新月,并将新月代表的时日定名为朔,朔者,初也,一月之初。【说文】云:“凡月之属皆从月。朔,月一日始苏也——晦者,月尽也,尽而始苏矣。”一月之中在朔日之外还有一日可以整夜见到月亮,即十五十六日的圆月,一般称为满月。古人称之为望。此时地球在日月之间,月球之受光面适与地球相望,人们自地视月恰是正圆。望,日月相望之意。【释名 释天】云:“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也。”望,视也,远视为望。【左传 桓三年】疏:“月体无光,待日照而光生,半照即为弦,合照乃成望。”
所谓“月望”, 即指望月,满月。月满之时,通常在月半,故亦用以指旧历每月十五日。。《吕氏春秋·精通》:“月也者,羣阴之本也。月望则蚌蛤实,羣阴盈。”高诱注:“月,十五日盈满,在西方与日相望也。”唐王度《古镜记》:“是后每至月望,则出镜於暗室,光尝照数丈。”《资治通鉴·晋简文帝咸安元年》:“詰朝月望,文武并会,吾将讨焉。”胡三省注:“至十五日,日月相望,谓之月望。”清袁枚《续新齐谐·鳖精》:“女掩耳曰:'腐气迂儒之谈,勿污吾耳。’因口吐白金一锭,细珠数粒示观察云:'此緑袍人聘我礼也,约月望来取。’”这里是指月亮运行相对地球与太阳出现的现象。先民们把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称为一个“朔望月”,把完全见不到月亮的 一天称“朔日”,定为阴历的每月初一;把月亮最圆的一天称“望日”,为阴历的每月十五。月球绕地球公转相对于太阳的平均周期,为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从朔到下一次朔或从望到下一次望的时间间隔,平均为29.53059天。其间出现五种主要月相:新月(农历初一日);上弦(农历初八左右);满月(农历十五日左右);下弦(农历二十三左右)。唐代缪氏子【赋新月】云:“新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此诗描写了从新月到满月的情景。
笔者将月十五的节日称为月望节。这是至今为止,在史籍上尚未见到过的说法。也算是一家之言吧。
自古以来形成传统的月望节日有五:
第一个月望节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又叫上元节。这是新年里第一个月圆的日子。这一天还很寒冷,在朔风中人们照样会热热火火地过节日,挂花灯,放烟火,玩龙灯,猜灯谜,一家人伴着月色吃元宵。有的地方晚上还有“迎月”的习惯,大家纷纷举火炬上山去迎圆月。据说谁能最先登上去望见初升的圆月,谁当年就最有福分。现代人过节时又加了点新东西,放电影和表演文艺节目什么的,娱人乐己。一时满目喜气升平,天上的月亮似乎也比平时明快了很多。
第二个月望节是,二月十五的花朝节,是花的节日。我想花仙子们应该是很心急,很好胜的,不原怎样会匆匆忙忙地去抢占了第二个月圆的日子?不过它们这点小性子人们也很清楚,也感到正是有了这点小性子,它们更多了几分可爱,于是时常用争春,争妍,争艳等富有争斗感的语言来形容它们。由于人们能够理解它们奔放的性情,所以第二个月圆被它们抢占了去,也就认可了,还会在这一天向它们发出一些庆贺。早在唐代就将二月十五定为花朝节。此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草木萌青,百花或含苞或吐绽或盛开。这天,各地的百姓,尤其是花农,都要祭百花以求庇佑。
农历二月十五日),还是道教降圣节,即道教始祖太清仙境道德天尊(太上老君)诞辰。古时降圣节是一个全国性的隆重节日。唐高祖李渊尊奉太上老君为李唐圣祖,武德八年颁布《先老后释诏》,规定道教为三教之首、大唐国教,制定了有唐一代奉道教为皇家宗教的崇道政策。据《唐会要·尊崇道教》记载:“会昌元年二月十五日诏,我圣祖降诞昌辰,宜改为降圣节”。 公元841年正式将老君降诞日设置为“降圣节”,从此成为国家级的节日庆典。
第三个月望节是,五月十五的大端午节。
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还有,在屈原故乡秭归有三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头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五月二十五为“末端阳”。一些地方之所以将五月十五作为大端午,其原因有一个是五月五日的端午,长江流域一带的农村,如笔者的家乡,此时正是栽秧大忙之时,人们没有空闲时间来过节。十天之后,大忙结束,就可以安下心来过节了。也许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十五是月圆之时,也许人们求事情圆满之意。
第四个是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鬼节。
相传在七月半的那一天阎王要开鬼门,那一天家里的亡人会回家看看,因此要祭奠。在夜深人静的时刻,画个圈在里面把纸钱烧了送给亡灵,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在家里还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但是每在这一刻我总有点疑惑,亡人们应该去转世突胎了,怎么还要将魂魄遗留在阴间?疑惑归疑惑,在那一天的晚上,还是会虔诚地去烧上几堆纸钱。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当然,传说中说,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第五个是,人人熟悉的中秋节。这是一个拜月的日子,月亮到了今天才是真正的主脚,于是它看起来比平时圆得多,亮得多,也大了很多。那时大地已经丰收了,人们会拿出一些瓜果来拜月,顺便还做点圆饼供上。一家人坐在一起,披着如流水的月光,一边赏月,一边品饼。虽然没有拜月教的教徒们在拜月时那般的虔诚,也不乏是一种性情中的相知。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六个是十月十五,为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
下元节在十月十五,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在这个月圆的时候,人们要进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动。清明节是以家族为单位来祭祖,中元节是以家庭为单位来祭祖,而下元节往往是以民族为单位来祭祖,华夏民族要在这一天祭奠心目中那些最值得敬佩的祖先,很多地方祭奠的场面宏大,庄严,神圣,看上一眼,会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当然,社会发展到今天,下元节已经退出大多数人的视野。只有一些老年人在这一天,到门前或野外烧纸,一祭祖先,二送给孤魂野鬼。
能象中国人把这么多的节日放在月圆的日子,世界上应该是没有这样的民族了。那么,中国人为什么要把众多的节日放在月圆的日子呢?也许是太喜欢圆月,并事事力求圆满的缘故吧。这里还要说的是,在上述节日中,至今仍为人们所重视的为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五月十五的大端午、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至于二月十五的花朝节、十月十五的下元节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此外三月十五、四月十五、六月十五、九月十五、冬月十五、腊月十五等六个月望,在历史上在个别地方也曾作为节日,但从总的情况看,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此也简要加以叙述。
其一是,在三月十五,为财神赵公明的生日。
赵公明,终南山下周至赵代村人,原是日精之一。古时天有九日,九日被后羿射下以后,变化为九鸟,墬落于青城山,变成九鬼王。八鬼行病害人,但是赵玄朗却独化为人,避隐蜀中,精修至道。《三教搜神大全》称其能"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除瘟剪疟,保病禳灾","至如讼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公能使之获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
其二是,四月十五为,卫塞节,佛教徒最神圣的节日。
相传2500多年前,在公元前623年卫塞节这一天,佛陀诞生。也在卫塞节这一天,佛陀得道,并且佛陀八十岁涅盘仍在卫塞节这一天。卫塞节这天,在佛象前供花或香、水果等,表示对佛的恭敬爱慕,同时促使佛教徒行善修德。
其三是,六月十五,为王灵天君圣诞,道教神之一,王灵天君:都天纠察大灵官。
王灵官,也称王天君。原为湘阴之庙神,无姓氏。西河萨真人见其庙血食太重,故以飞符火焚其庙,王灵天君被烧成火眼金睛,一怒之下,向天庭奏报,玉皇上帝于是赐予慧眼金鞭,使其暗中跟随萨真人,见有出差错时,便可一报前仇。但经过数年,真人未有过失,内心佩服,于是拜真人为师,行恃左右,真人乃辟八卦以“王”为其名;并上奏天庭,录为雷部二十四神中能兴云助雨之神,并职司教训做坏事之人,因而成了道家护法监坛之神。
其四是,九月十五,为周文王生日节 。
其五是,冬月十五,为楚雄市彝族朝王节。在每年农历冬月十五这一天,楚雄市彝族要过一年一度的传统朝王节。彝语称为"兹摩寄护"。
彝族人在养蜂取蜜时,发现小如筷头的蜜蜂不分冬夏,含辛茹苦,克尽职守奉养着巢中蜂王,建立起一个和睦团结的大家庭。特别是在寒冬时节,更是格外勤奋,表现出更大的凝聚力。这使人们领悟到团结一心的道理。于是,人们就从四面八方聚拢到一起,象小蜜蜂一样组成了强大的集体,形成了人类古老的原始部落。并推举有最高威望的长老作为部落首领。彝族称为"兹摩"。"兹摩"率领族人生产劳作,安排部落内部一切事务,调解各种纠纷,因而使部族内部形成合力,为战胜自然灾害,抵御外敌入侵,发展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墓础。从此出现了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安居乐业的景象。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彝族过朝王节的习俗已渐渐淡化,人们再也看不到族人拥戴族长,向首领进贡的热烈场面了。但敬重长者,维护"头人"权威,好结八方宾朋的美德世代相传。今天要是到彝山来,即便是素不相识的朋友或是异地到访的长老,彝家人也会热心接待,在一些重大传统节日和婚礼丧葬场合,彝族至今还保持着"长者为尊"、"舅家为大"的传统习俗。隐约可以领略到彝族先民"朝王节"的遗俗。
其六是,腊月十五,为拜玉帝。
在腊月十五这天,很多地方盛行着拜玉帝的风俗,这是过春节前的一项重要内容。拜玉皇大帝,也叫做“祭玉帝.祈平安”。传说玉皇大帝姓张名坚,少时聪明善良,长大仁爱慈悲,他继承王位后,治理国家有方。上任不久,就把王位让给大臣,深居山中,虔心修行,经过一亿三千二百劫磨难,后修得正果,升为天上的玉皇大帝,专司保护和造福芸芸众生的重任。这抑或就是人们敬重老天爷的缘故吧。
还据传说是,道教四大护法元帅(即马灵耀、赵公明、温琼、关羽),腊月十五下降人间,巡查世间大奸大恶之人,以示惩戒;镇邪祛恶,使世间免除灾祸,以及迎祥纳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