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往往就在这四个小时。

01

早上七点到公司,发现自己昨天回家并没有带办公室的钥匙,于是,找了一间会议室进行办公。

八点的时候,会议室来了一位同事,他一进门并没有和我打招呼,而是找了个角落的地方,打开电脑,大概写起了文案。

出于好奇,我还是忍不住问他:“怎么来这么早啊?”他回答:“要赶个材料”。嗯,和我一样。

于是,我又埋头,敲打着键盘。诺大的会议室里,只能听到手指敲击键盘的声音。

八点半我材料差不多赶完了,准备回办公室打印,可是这个时候我们办公室依然没有一个人来。八点四十,仍然没来。八点五十,仍然没来。

在这半个小时里,我理了当天的工作计划、工作思路,仿佛觉得这一整天都因为有了“可控”而变得更加美好。

说实话,公司规定九点上班,可能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踩着点来的,这本也无可厚非,毕竟并没有违法规定。

可是,作为一个过来人,早到半个小时,对一天的工作做了梳理和盘点,辨明一下工作类别,哪些是重要紧急,哪些是紧急但不重要,哪些是重要但不紧急,哪些是既不重要又不紧急的工作,再列出一天工作的清单,排除工作的优先顺序,这一天可以做到游刃有余,岂不快哉?!

02

我有一个朋友,也是企业的中层,她跟我说:“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别说早到半个小时,他们能不迟到就已经很不错了。”

她们部门有个88年的女同学,早上经常迟到,而且每次都会被她发现,因为这位同学要去办公桌位,就一定得从部门经理的办公室门前经过。说实话,我听到我朋友这么说,内心真实感到着急,难道这位女同学是不想混了吗?每天这么招摇过市,自己居然还不自知?

后来,我朋友只是在各种绩效考评的时候给了差评。我说不至于吧,因为迟到绩效就被差评。朋友很无奈说,不只是迟到,工作业绩也很差,业绩差不说,还心安理得朝九晚五,但是又不能开(企业里套路太多,就不一一细说了)。

后来,朋友实在忍不住了,借着绩效考评的机会,找这位女同学做了深度谈话,也表示了一下自己的期许。是的,后来这位女同学总是在九点准时出现,同时工作一如既往的差。

于是,我想起一句话:“鸡蛋从外打碎是食物,从内打碎是生命”。

细细想来,生活处处又何尝不是这样。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能够从内打破,相当于重生。

可惜,道理大家都明白,做到的人却寥寥。

03

我还有一个朋友,她做自媒体的。大家都知道,做自媒体这行的,有很多年轻人,熟称小鲜肉,我朋友他们公司就有一大部分人都是90后。

朋友刚去这家公司的时候还是很犹豫的,毕竟自己已经是一枚老阿姨了,要跟成片的90后混在一起,光是想想整个人都感觉不好了。

她正式入职一个星期后,朋友找我吐槽,我以为会有一个负能量满格的下午。但其实并不是。

朋友说他们公司有个96年的女孩子,一本211院校毕业,每天早上特别早去公司,等同事们都去公司的时候,这个女孩子已经给大家擦干净了桌子,烧了开水。同时,还梳理了当天的热点,要知道做自媒体这一样,跟热点非常重要。

这个女孩子就是靠每天早上的一个小时,为她在职场开了绿灯。她所在的部门主管,对她非常欣赏,一年后已经提为部门助理了。

不计较当下得失,努力把事情做好,你的上司会看得到。

04

然而,我们的差距也并不在早上那两个小时。还有晚上的两个小时。

我们在职场打拼,白天累成狗,晚上却有不同的选择。有些人学习看书上培训班,有些人看剧刷圈追热点。不同的选择,截然不同的人生路径。

我前两天,认识一个做自媒体的90后。他就读的大学是当地一所非常普通的非重点大学,上学的时候也是默默无闻,奖学金、校运活动什么的,也都没兴趣参加,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大学所有的休闲时间基本都泡在书里,甚至有时上课也插着耳机看那些“闲书”。

他大学看过的书,足足有1000多本,有些人十年也未能读完100本书。

工作以后,更是看书发疯,公交车上看书经常坐过站,路上看过的书可能都比有些人几年看的多。因为本身是做自媒体,对文字又非常热爱,所以经常熬鸡汤,也经常出爆款文章。

听说,最近还出了本书。真是让人感慨,时间看得见。

05

前两天,从武汉回西安的高铁上,突然收到一个失联很久的朋友发来的信息,大概是在吐槽自己多么才华横溢,然而却又得不到领导重视的故事,心里感慨,很是荒凉。

可是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并没有“怀才不遇”这么一说。有人说,“怀才”就像“怀孕”,时间长了就能看出来。虽然比喻有些俗气,但是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

在我带团队以前,我也会在觉得自己遭遇不公之后,感慨、泄愤、吐槽、抱怨。

现在,我更愿意站在更高一层的视角来俯视看待自己,也更愿意向内多看看。我几乎不在自己还没有付出的时候,就去想结果;也很少抱怨,有些东西没得到或者没有预期那样更好,可能是因为自己某些方面还做的不够,比如处事不活泛、说话不注意场合等等,找到那些点,也就找到了进步的路径。

如果我们放弃自我剖析这样一个很好的机会,深陷在抱怨的糟糕情绪中,我们往往会忽略掉自身的问题,自以为是的野蛮发飙,白白浪费掉一次本可以向上的机遇。

06

我忍不住去回忆我的每一个同学。毕业六年了,有人做到了企业高管,有人在中层,有人还是科员;有人是项目leader,有人是技术骨干,有人还在混日子;有人年薪百万,有人月薪三五万,有人还挣扎在温饱线。

细数我那些过的还算不错的同学,他们大概都有几个共同的特点:

不抱怨:抱怨是一种最消耗人的情绪,不断折损你的干劲,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像个小孩子那样,起身拍拍身上的沾染的泥土,笑着继续奔跑。

善学习:放弃自己往往就是从放弃学习开始的,学习不一定说要花费大量集中时间去获得一个证书,学习体现在任何时候。比如调岗后对新业务的学习,比如升职后对新技能的学习,就算在原岗位上也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学习提升、持续改进,等等。如果没有,按部就班的工作能有什么不可替代的价值呢,核心竞争力更是无从谈起。

很乐观:什么事情都可以笑笑而过,就算遭遇无比尴尬的境地,首先想到的也是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或者痛哭。有时候,哪怕你觉得自己不可以了,也要装作大不了的样子,当你有了这样的心态,很多隐性的困难仿佛就真的消失了一样。

逆商高:越是向上生长,我就越是发现,一个人的逆商真的太重要了。

所以啊,不要经常伸手,可以问问自己的心:我还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吗?

然后投入时间和精力,补齐短板。

上篇: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如何开展创新?

推荐:我那个清华毕业的同事后来怎么样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