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读《古文观止》】臧哀伯谏纳郜鼎
《臧哀伯谏纳郜鼎》其历史背景如下:鲁桓公二年,宋国大夫华督弑宋殇公拥立宋庄公。鲁桓公与齐僖公、陈桓公,郑庄公联合共同承认宋国的变局,宋国对四国进行了贿赂感谢。鲁国得到一郜鼎。鲁桓公把郜鼎置于太庙。鲁大夫臧哀伯认为鲁桓公此行为——非礼也。就跟他老子臧僖公一样去进谏。进谏效果跟他老子一样,没成功。在这里不得不说:臧家的家风传承的好,一身正气!
只是我有一个思考点:任何一个王朝建立之初的制度都会推动王朝发展的。随着王朝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先前的制度将成为失去效力,甚至会成为绊脚石。周朝初期周公姬旦“制礼作乐”来巩固周王朝。使大家尊卑等级有序,规规矩矩,合乎礼仪,不僭越。这使周王朝在历史的舞台上存在了长达800年之久。礼崩乐坏之后,到了“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天下大乱战国时期。秦王朝一统天下,实行的是苛法酷刑。太过残酷,使秦王朝只存在短短两世。汉朝建立之初实行的是黄老之学,让老百姓们休养生息……
臧哀伯谏纳郜鼎正处于“礼崩乐坏,王室衰微”之际。他吧啦吧啦吧说的一套“德与礼”,可能已经契合不了当时的时代了,更契合不了鲁桓公的心。大家都不守礼了,干嘛让我守礼?再说宋国对四个承认国都送了礼了。我不收?那我不成了道德上的伪君子,驳了别国的面子。以后我还要不要在圈子里混了?你说人家弑君不对,那我的王位又是怎么来的?
臧哀伯以排山倒海之势来了一堆“义正言辞”,说得特别过瘾。可能在说的时候觉得自己一身正气,特别英雄。他说鲁桓公“灭德立违”把一个受贿得来的郜鼎置于太庙,给文武百官和子孙做了一个极坏的榜样。是违法乱纪的开端。“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他站在了一个“礼制”到高点“指出”了鲁桓公行为失当。若没个宽广的心胸和远大的志向,这些话搁谁耳朵里都刺得狠。
说话的方式跟人的性格,信仰有关。一身正气的人你让他拐着弯讲,他就是拐不了,他也不想拐,还看不起“拐”。他不直说还不痛快,不说透还不舒服。他自个儿是说舒服,把对方说得浑身不自在,甚至有点咬牙切齿的。千错万错马屁不错,历史那些“小人得势”就是从甜言蜜语开始。所以进谏吧,得讲技巧,也得看对方是怎样的人,值不值得谏。我这话说得可能得罪一波人,毕竟在“谏”里可以窥见中国人的“风骨”——以社稷为重,大义、正直、不畏强权。
但是在当今时代来看,臧哀伯的这段话确实有道理。作为一国之君就应该“昭德塞违”为百官和子孙做好榜样。所谓榜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他说“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一个国家的衰败总是由官吏违反礼制的行为开始的,而官吏的美德一旦丧失,那些徇私图贿行为就会公开化而无所忌惮。好官吏就应是德才兼备型人才。我国在这几年狠抓“反腐倡廉”,“老虎苍蝇”一起打,形成了如今“风清气正”好氛围。
关注
扫描二维码
你
若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