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或许,只有在命运的百转千回里倔强走过来的人,才会将半生吃过的苦,表达得如此云淡风轻。
四月,被雨水反复洗过的大地像一首清新隽永的诗,令人百读不厌,桃红杏白兑换成了一片葱茏的绿,乍晴后的阳光暖暖地照着世间万物。那些在苦中熬过来的人,像一棵树一样站在清风暖阳中,他的平静中收藏了一路走来的黑暗与泥泞,他的缄默里,保存了数不清的凄风苦雨。但是,总有一天,他的故事会像美好的传说一样被流传开来,打动许许多多的人。就像此刻,一篇论文惯例格式部分的《致谢》,将作者——1987年出生的中科院大学博士黄国平的经历,呈现在你我的面前。
没有掺杂任何鸡汤味道的矫情,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朴素的文字所打开的仅仅只是一个寒门子弟的过往,却又清清楚楚地告诉你我,原来,真的有人曾活得那么苦,真的有人,在无尽的苦中活得那么坚强,那么出色。年少多病,12岁时,母亲离家远走,17岁,父亲在他重病之时因车祸辞世,同一年,照顾自己17年的奶奶撒手人寰,甚至,连为父亲和奶奶守过坟的老狗小花也不知何时而终。还有,对自己关爱有加的老师和师母来不及等他从苦海浮沉中上岸,就英年早逝。这一经历,在《致谢》中不过短短一百多字,可是,你我是否明白,这一百多字的背后,有着多少撕心裂肺般的疼痛,又有多少跌落深渊般的绝望。破屋漏雨如注,在一盏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读书,却成了开心的事。家徒四壁,便用一双脚去测量水田和小河,抓黄鳝、钓鱼、养猪崽,将夜晚和周末变成绝境中的一线生机。因拖欠学费被老师叫出教室约谈,脚上没有一双鞋来阻隔夏天地面的滚烫,身上没有一件好衣裳来抵御冬天的寒风,就用从主席台上领回的奖金与奖状,将那脆弱得几近坍塌的尊严,一点点地撑了起来……所谓的坚强,说到底,不过是一个苦命少年充盈着汗水与眼泪的挣扎罢了。从少年的经历,我们看到了恐惧、绝望、崩溃,但唯独没有看到“放弃”,因为从未停止的挣扎,所以有了命运的怜惜,人间的温暖如约而至,因为拼尽全力的挣扎,所以,他最终成功改写了命运。挣扎,有另一个名字,叫做努力。“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在这份信念指引下的求学路,一切,都是由努力写出来的奇迹。人生实苦,扪心自问,一路走来,有多少人苦过黄国平,如果曾经有过或现在正在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无计可施,而无能为力,又是一件多么令人羞愧的事。
苦难,本身并不值得歌颂,而在苦难中不屈不挠的努力,却值得永远歌颂。因为努力,哪怕是一粒微尘,总会迎来机会,在阳光中翩然起舞,他们,每天在城市里匆忙穿行,在格子间或者工地上挥汗如雨,在课桌上的书堆里奋笔疾书,只为努力跑到命运的前面,不枉这一生。身处黑暗,努力追着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的人,值得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鲁迅先生如是告诫,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如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我们,都在追光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