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门 语 要 序

道 门 语 要 序

  念不出总持门,心要在腔子里。

注解:“人未生以前,此气浑于于穆,同夫太虚,一自念头起处,不知不觉,此气即落于父精母血之间。然而此时只有精血一团,无有形骸肢体,我又在何处哉?此时一点元阳真气充满于精血之中,由是日培月养,渐充渐长,遂如鸡卵之形,于是有个腔子,我之元气即附于腔子之内,由是下生两肾,上生一心,心肾相去八寸四分许,而元气滚滚漉漉处于其中。又久之生督脉于后、任脉于前,而五官百节始渐次而成矣。要皆元气伏于腔子里,而后才成一身之形,内有知觉之灵、神明之变也。后之人欲修金丹以成金仙,又岂可离此腔子而外有所图哉?故曰:“心要在腔子里,念不出总持门”是。吾道教人,必以心光目光了照丹田,是千真万圣返本还原、复命归根、滴滴归原之正宗也。”【黄元吉】

黄真人之“凝神于虚,合气于漠”,已括尽此诀!

自古三教圣人,诀惟此而已矣。

注解:从古至今,三教的诸位圣真,都是用此法诀而已!

修道清静无为,随地随时皆是。

不用习静观空,自然止其所止。

注解:“或但执后天之精气,不知先天之神化,其究也,必成兀坐枯禅;若但言先天之神化,不修后天之精气,其卒也,必至踏空顽无。大道简易,神炁而已!顺其自然,清静无为,必先有为有作,方能趋于自然无为之境。”

“如此可知始于有作,终于无为,迨至无为而无不为,斯道得矣。第学者必先于炼己之学纯熟,然后行此无为之功。”

从来道本天然,无有动静终始。

人欲无事于心,必先无心于事。

注解:“修行人欲修成大道,夫岂可著空著色以求之哉?惟有一无所知,一无所有,扫却一切尘氛,而个中消息自现,灵妙自生。”

“吾故教人于无知无觉时,寻玄关一窍,良以此时与天地一体,与虚空一致。能从此把握行将去,则天地之生生,不难自我而为生生;虚空之变化,不难自我而神变化。此时一觉,诚为天地人之根源。”

善恶都莫思量,有甚人欲天理?

如镜之光无镜,来则应之而已。

本来妙觉圆明,何事修己克己?

犹目本自光明,难夹些微芥子。

天地原自至宽,何恶亦何所喜?

注解:“天地人,一气相贯注者也。但天地无为,而为之机在乎人,所以人与天地号为三才,而人又为天地之主也。足见天无心,以人之心为心;天无为,以人之为为为,其权总在乎人,不必上希乎苍苍之天也明矣。然合之则三千大千世界共一天,分之则蠢灵民物各一天。俗云:“各人头上一重天。”天者何?即理也,即吾心之主宰此理者也。我能时时了照,主宰吾固有之天,即是生生不息,内之则神恬气静,四大皆守;外之则甘雨和风,一时迭降。此不易之道也。”【黄元吉】

虽云有作有为,成始成终靡底。

勉强亦归自然,妙入无为之理。

注解:始于有作人难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为要妙,岂知有作是根基。

  古真云“性命必须双修,功夫还要两段”。盖金丹之道,一修命、一修性之道。修命之道,有作之道,修性之道,无为之道。有作之道,以术延命也;无为之道,以道全形也。始于有作者,有作之道,以造命也。造命之学,全以法运。盖鸿蒙未判之始气,扭天地造化之枢机,返二十四气之节口,回七十二候之要道。天地不能知,鬼神不能测,蓍龟不能占。虽天地鬼神蓍龟,且不能知,人焉得而能见之乎?终而无为者,用无为之道,以修性也。修性之道,抱元守一,万物皆空,如鸡抱卵,如蚌含珠。功夫到日,至诚前知,慧心大开,声入心通,吉凶先知,祸福预晓,谁不知之。但人只知无为之道为要妙,而不知有作之道是根基。不知有作,而只无为;不但不能修命,而亦不能修性。纵有所修,亦不过修后天气质之性,岂能修先天根本之性乎?根本之性,天命之性也。本来性命一家,并无两串,因交后天,阴阳相离,一而成两,性命各别矣。性命各别,于是性不能顾命,命不能顾性。命为物夺,不能自主,性亦由是而乱。性乱命摇,邪正相混,理欲交杂,假者用事,真者退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阴气剥阳于尽,性命未有不倾丧者。故金丹之道,必先有为于后天中返先天,还我原来命宝。命宝到手,主宰由我,不为造化所移。于是抱元守一,行无为之道,以了真空本性,宜超最上一乘之妙道矣。奈何一切顽空寂灭之徒,只知无为,不知有作者何哉。

道门语要刊成,聊序其事如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