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河道变迁考

​黄浦江河道变迁考

来源:清史所 作者:清史所 点击数:3028 更新时间:2005/12/24

【数据库】1996年

【文献号】4443

【原文出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原刊期号】199602

【原刊页号】41-44

【分类号】K91

【分类名】中国地理

【作者】段绍伯

【复印期号】199609

【标题】黄浦江河道变迁考

【正文】

  黄浦江的前身是发源于太湖的东江,它曾在长江三角洲平原上往东南流,分汊注入杭州湾和东海,今已湮塞。那么东江又如何演变成为今天的黄浦江呢?现就分为下列两个时期来讨论:

      一、8至15世纪时,东江湮没,黄浦日益增大

  东江出口长期受东海、杭州湾的海潮泥沙倒灌堆积,江口常有阻塞,每逢特大海潮出现,咸水涌入内河登陆时,破坏力很大。在唐开元元年(713年)重筑唐瀚海塘、南宋乾道8年(1172年)建里护塘,对东江截流后,东江水主要北折溯流入三泖、淀山湖一带,使淀泖低地的湖泊范围扩大,有大量湖水经千灯浦、赵屯浦(今西大盈浦)、大盈浦(东大盈浦)、顾会浦(通波塘)等北入吴淞江,至南跄浦口汇长江;小部分水经黄浦(横潦泾),过闸港、三林里、北蔡,北入大江。《沪城备考》卷一称“黄浦在宋元时,从华亭东流入上海界,其势悉折而东北为金汇、闸港、周浦等水,以趋於南跄口(即南距浦口)始与江合”。这是在浦东海塘加固和吴淞江淤塞后,至黄浦接通范家浜以前的黄浦出水口。否则,黄浦大水就“走投无路”,必会使广大浦东平原发生水灾。所以匡萃坚《上海历史地理考》(见学术月刊1959年第2 期)一文称:“黄浦南来,从三林里过北蔡,由南跄浦口入海”是正确的,这里应该曾经是大黄浦流经地。在8世纪初重筑唐瀚海塘与15 世纪初凿范家浜引黄浦水入南跄浦口之间约700年时间里, 当吴淞江江面日渐缩窄的同时, 黄浦就逐渐增大。 所以嘉庆《上海县志》说吴淞江“唐时(618 ~907年)阔二十里,宋时(960~1279年)阔九里,后渐减至五里、三里、一里”。而目前上海市市区的吴淞江江面宽度已缩窄到50—70米,可见古今的吴淞江沧桑变化很大。

  根据什么理由认为8世纪以来,黄浦在日益壮大呢? 因为太湖流域3.65万余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地面水多汇流入太湖,然后经黄浦江(含吴淞江)、浏河、七浦塘、白茅港(又名白茅塘)、望虞河、张家港、锡澄运河等东入长江,其长期年平均总净泄流量只400余秒立方米, 其中黄浦江江口约345秒立方米,即占总排水量80%。由于这个400余秒立方米的总净泄水量数字变化很小,再则古今太湖流域都主要靠吴淞江、黄浦江来排水,其他几条小河似可以不计。所以在过去黄浦小,吴淞江大时,主要靠吴淞江排水;后来吴淞江渐小,则黄浦必日渐增大。故今天黄浦江米市渡水文站年平均净泄流量为316秒立方米时, 而吴淞江口黄浦公园水文站年平均净泄流量只10余秒立方米就容易理解。

    1.唐中晚期,松江(即吴淞江)大、黄浦小

  黄浦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到明初因水量增大,已称大黄浦,清时叫黄浦江。唐初,三泖水经横潦泾(黄浦)、闸港和新场往东入海的东江汊流很小,所以唐代的陆广微《吴地记》等地理书并不提到黄浦。在8世纪初到10世纪初的200年——唐代中晚期,吴淞江应是太湖的唯一重要泄水道。这时的吴淞江江阔水深,水流畅通,是长江江口段最大支流,地位相当于今天的黄浦江。所以北宋的宜兴人郏乔曾说:“吴淞古江故道,深广可敌千浦”。这就充分说明了唐代和以前的吴淞江古道是很宽阔。

    2.宋元时,吴淞江日趋小和黄浦渐大后的治水事迹

  到了北宋庆历(1041~1048年)以后,由于在吴江筑长堤横截吴淞江江流,再加上吴淞江下游淤积,河道紧缩,使太湖水不能畅流入大江,苏州、常州、湖州、秀州(今嘉兴)一带常发生水灾,有溢洪南泄入黄浦。为了减少水灾,所以后来就有人很想开通利用已淤塞的东江故道——芦沥浦、小官浦分洪入海:“案宋熙宁6年(1073年), 土人傅肱欲导海盐之芦沥浦,以分吴淞入海”(嘉庆《嘉兴府志》卷十三山川二)。“绍圣(1094~1097年)中,转运使毛渐奏开大盈、顾汇(即顾会浦或通波塘)、柘湖,下金山小官浦以入海”(嘉庆《松江府志》卷十)。在开通小官浦后,到“宋政和(1111~1117年)中,提举常平官兴修水利,欲涸亭林湖为田,尽决堤堰,以泄洪水。华亭地势东南益高,潮水不泄,咸潮大入,於是东南四乡为斥卤之地,民流徙他郡中间,州县官惧其害,复故堤堰,独留新泾塘以通盐运,海潮晨夕冲突,塘口阔,咸水延入苏、湖境上”(乾隆《金山县志》卷八)。这完全是封建官僚不懂水利科学知识随意毁海塘,使杭州湾海水随高潮海流侵入上海、苏州、湖州所造成的危害。接着是“乾道7年(1171年), 知秀州邱@①修华亭濒海十八堰,遂移新泾堰於运港(所谓运港大堰)。9 年(1173年)置监堰官於亭林”(正德《松江府志》卷三)。在南宋乾道8年(1172年),邱@①建成沿海十八堰(即里护塘)后,上海市东南的一切大小河浜水都不能自由入海,但在内河洪水猛升时,可在落潮时,利用河口闸门排水入海,平时一切河水只好往北或西北流经黄浦或吴淞江等入长江。

  元时吴淞江“仅存江洪一线”而黄浦“阔尽一矢之力(约60米)”。至元29年(1292年)时,吴中屡遭水患。吴执中言:“吴淞……两岸涨沙渐兴与岸平,其中仅存江洪一线。虽有上海新泾、太仓刘家港(今浏河),岂能尽泄诸郡之水?宜亟行开浚。大德8年(1304年), 议者以吴淞江入海口故道潮汐久淤,几湮塞良田百有余里”(《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九江南一)。“至元(1264~1294年)、大德(1297~1307年)间,浦面阔尽一矢力。泰定(1324~1327年)中,建闸于(上海旧县城黄浦)南,近上海势缓,沙积雨湄,遂成沙涂”(康熙《上海县志》卷二)。到元“泰定间作潘家浜、乌泥泾二闸,受吴淞江之水,南注黄浦”(《沪城备考》卷一)。以上三部书记载说明元代吴淞江日渐淤塞,河道进一步缩小,尽管吴淞江水能南经新泾入黄浦,北去浏河进长江,但仍旧河道阻塞,常遭水灾,迫切需要疏浚。

    3.15世纪时,放弃疏竣吴淞江,而分流其水往南北和吴淞旧江南移

  吴淞江原本是独流经吴淞旧江(虬江)往东北至南跄浦口入长江,但是河道淤塞严重,出现屡浚屡淤,形成江流受阻滞而上涌,上游大水淹没四周农田和淀泖一带湖泊范围扩大。为了分流三泖、吴淞江所滞留的洪水和藉大黄浦水冲刷吴淞江江口淤泥,户部尚书夏原吉率领10余万劳动大军在吴淞江东南侧,南起南广福寺,北迄南跄浦口,疏通范家浜,以上通黄浦,让黄浦上游三泖水经黄浦、范家浜直入吴淞江下游南跄浦口,使黄浦江面扩大。“永乐元年(1403年),华亭人叶宗行上言疏浚通海,引流直接黄浦,阔30余丈(约90余米),遂以浦名”(弘治《上海县志》卷二);另一方面是疏浚吴淞江北岸支流夏驾浦、吴塘、顾浦,引吴淞江水北注浏河,以入大江;同时也疏通了浏河、白茅港等河道,使淀泖低地和太湖水分道流入长江,大大减轻吴淞江河槽泄流作用,让这条河道紧缩后的吴淞江水患停息。吴淞江与黄浦原合流于南跄浦口,后来在天顺2年(1458年)与隆庆3年(1564年)的100余年间, 因吴淞江下游河道淤塞,遂人工南移经宋家港往东至外白渡桥入黄浦,这就是今天的市区吴淞江或苏州河河道,史称江浦合流。大黄浦‘喧宾夺主’‘霸占’吴淞江下游的一段河道就称浦江,浦江南起黄浦公园,北迄吴淞口。嘉靖《上海县志》卷一曾称:“松江东流与黄浦会处,别名宋家港。又东为范家浜,以抵南跄浦口”。详情可见下面顾炎武、顾祖禹、褚华、秦荣光四人著述:“明永乐2年(1404年), 命户部尚书夏原吉开昆山东南下界浦(即夏驾浦),掣吴淞江之水,北达刘家河(今浏河),又挑嘉定县西顾浦,南引吴淞江水北贯吴塘,亦由刘家河入海。又浚常熟白茅塘,引太湖导诸水入扬子江。於上海东北浚范家浜接黄浦,通流入海。原吉奏曰:吴淞江延袤二百五十余里,广一百五十余丈,西接太湖,东通大海,前代屡疏导之,然当潮汐之冲,沙泥淤积,屡浚屡塞,不能经久。自吴江之长桥至夏驾浦约一百二十余里,虽云通流,多有浅狭之处。自夏驾浦抵上海县南跄浦口一百三十余里,潮汐壅障,茭芦丛生,已成平陆。欲即开浚,工费浩大,且滟沙游泥浮泛动荡,难以施工。臣等相视,得嘉定之刘家港,即古娄江径通大海,常熟之白茅港泾入大江,皆系大川,水通迅急,宜浚吴松江南北两岸安亭等浦港,以引太湖诸水入刘家、白茅二港,使直注江海。又松江大黄浦乃通吴淞江要道,今下流壅遏,难即疏浚,傍有范家浜至南跄浦口,可径达海,宜浚令深阔,上接大黄浦,以达泖湖之水,此即禹贡三江入海之迹”(《天下郡国利病书》十五卷江南三);“明初,吴淞江淤塞,自上海关桥以西之水,悉壅入三泖,而黄浦当其下流,盘旋汛溢,不达江海。永乐(1403—1424年)初,夏原吉乃导黄浦,繇范家浜以达吴淞江,其入江处曰南跄浦口,自是汇流以入海”(《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四江南六);“自南广福市浚范家浜以通浦”(褚华《沪城备考》卷一);“未开范家浜前,南跄口以内之江尽塞,而南跄口以外独流。且缘浦由此会江入海,浦之力足刷江沙耳”(秦荣光同治《上海县志礼记》卷一)。

  综观上述各家意见,可知范家浜南起南广福寺,北达南跄浦口。凿通后的范家浜不仅能将泖湖的大水经大黄浦、范家浜至南跄浦口北入长江,而且可利用大黄浦水冲刷吴淞旧江口的泥沙。

  那么南广福寺与南跄浦口又在何处呢?嘉庆《松江府志》卷七十六云:“南广福寺宋嘉泰(1056—1063年)间,里人邹运干舍宅建,俗呼邹家寺。孙德之有记。寺临黄浦,浦自西流至此折而北”;光绪《南汇县志》卷二云:“黄浦广福寺即邹家嘴。其折北处对岸为邑之闸港口”。由此可知南广福寺即在今金汇港北口对岸闵行区境内。钱淦认为:“南跄浦口应在南跄浦之北入大江处”(民国《宝山县续志》卷二);顾清云“南跄浦按顾yù@②志,在上海东北三十六里。 其支流为东沟浦、西沟浦、马家浜。今县东北有水曰跄港、曰大跄浜,其南近都台浦,疑即南跄浦之故迹也”(正德《松江府志》卷二)。由此可知南跄浦口应该在东虬江东北的南跄浦北端,南跄浦的支流西沟(俗呼西台浦,即马家浜出口)、东沟(南接都台浦、曹家沟)仍存在。由于吴淞江、黄浦、范家浜、南跄浦等都汇集今浦东新区的北端——南跄浦口。因此,在古代的浦东北部应该是一出入的大海口——南跄浦口。

      二、16世纪以来的黄浦江河道变迁。

  在13世纪末,黄浦是宽约60米(尽一矢之力)的小河;到15世纪初,黄浦经范家浜到南跄浦口入大江后,则宽约90多米(阔三十余丈);今天的黄浦江宽约300~500米,这相当于原来宽度的5~8倍。康熙《松江府志》卷三称:“黄浦上源自黄桥、斜塘而来,黄桥、斜塘自三泖来,其上为淀湖,为急水港、白蚬江,又自松江分派而来,至入海处,约二百五十余里,比吴淞、娄江皆阔大,故论者指此为东江”。在15世纪以前,吴淞江下游是经虬江(旧江)故道东北至浦东北端的南跄浦口北入长江。到16世纪末叶,始南移至今日河道,即在黄浦公园北与黄浦江相会。江浦合流后的浦江是由吴淞江、黄浦、范家浜、上海浦等汇聚而成。同治《上海县志札记》卷一称“昔也江浦合流於南跄口;今也江浦合流於陆家嘴封岸。其他南徙三十余里。忠靖弃江故道,特借径於范家浜者,取其地近而工省,藉浦力以决江淤焉!昔也浦附江以入海者为干,而浦为支;今也江附浦以入海,浦为干,而江为支。”这段话很正确。

  1843年上海辟为商埠后,中外贸易繁荣,工商业发展,促进了交通航运业的发达,疏通黄浦江航道日益显得重要。黄浦与吴淞江合流后,水量与江宽虽然增大,但是妨碍航行的江底浅滩与暗沙仍旧不少。所以在距今91年前,出现“浚浦工程局设九江路东口洋房。光绪31 年(1905年)开办浚治黄浦”(民国《上海县续志》卷二)。

  在距今90多年以前,黄浦江原本是一条暗沙、浅滩多,航行很不方便的河道。吴淞口一带浅滩的最浅水深只2.4~4.6米,不能通行万吨巨轮,后来对航道作了加深与拓宽工程,1908年浚浦工程局在吴淞口西岸建石梗两道,收束浦江出口,以利用束水攻沙办法,冲刷走吴淞口附近淤泥。经过数10年的整治与疏浚后,使黄浦江下游龙华以下航道一般最浅水深为8米以上,终年可自由通行万吨海轮, 还利用疏浚淤泥堆积了沿江两岸低地和复兴岛。*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宗下加山。

  @②原字为或加两撇,为杂合型。

(0)

相关推荐

  • 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之十四,申江

    闵行才女李媞家门口的这条黄浦江,自古以来,并不叫黄浦江.明朝的时候,叫横潦泾,沪语中横发黄的音,后世可能讹为黄龙泾.黄龙浦.在更遥远的年代,大禹治水的年代,可能叫东江. <禹贡>的扬州篇提 ...

  • 元代水闸,古人厉害!

    秦-唐时期,太湖的入海水道主要是东江.松江和娄江. 三江水道每日潮汐进退, 将海中泥沙带入, 很易淤浅.到了北宋," 今二江( 东江.娄江) 已绝,惟吴淞一江存焉.", 吴淞江成为 ...

  • 浦东、黄浦、杨浦、青浦、霞浦、浦口,那些带“浦”的地名

    上海·浦东新区 黄浦江,上海的地标河流,是长江入海前最后的支流. 相传,黄浦江为春申君黄歇所开,故又名春申江.黄歇江. "浦"本义为水边,也可以表示池塘.河流等水面.上海人习惯将河 ...

  • 【时光机】黄浦以及上海人的外婆河——东江

    黄浦江,本名黄浦,细究其史,一条励志的江.上海滩有的是传奇,默默契合了黄浦的精神,不屈不挠,自强不息. 这不是博人眼球,如果你肯静静心了解一下上海人的母亲河--黄浦的前世今生,就知道所言非虚. 说到黄 ...

  • 苏州河 上海的‘外婆河’

    从唐朝时"江宽十里",到经历"黄浦夺淞",苏州河静静流淌:繁华.时髦.财富.割裂.开放--一滴河水映照出两岸发展的多重片段.这条河与上海如此紧密相连,流淌千年间 ...

  • 【一日一题】(859)河道变迁

    下图示意我国西南地区某河流,读图,完成(1)-(3)题. (1)该河流 A.水流湍急,流速快 B.水量稳定,季节变化小 C.右岸陡直,左岸平坦 D.虚线为枯水期河岸线 (2)图示河流的支流含沙量较大, ...

  • 你不知道的濛江故事丨濛江黄驼洲的洲名变迁考

    团队简介 何海荣,笔名孤棹摇风,海歌.1974年生,广西藤县人.现任晨鸡国学社社长.藤县濛江诗社副社长.藤县浔江诗社副社长,烟雨楼诗社副社长.<浔风>副总编,作品散见于网络及各地报刊书章. ...

  • 石涛历史地位变迁考

    文 / 韦 宾 内容摘要:本文从多种著录文献材料中追索石涛历史地位的变迁情况,总结得出18世纪中叶以前,石涛的社会影响主要限于扬州: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在士大夫中影响扩大:19世纪中叶以后,其 ...

  • 【史论】韦宾|石涛历史地位变迁考

    主持人语: [史学]栏目韦宾于<四库未收书辑刊><续修四库全书>及其他著述材料中检索清代名家石涛的历史留痕,整理出石涛由扬州出发走至世人眼前的步程,揭橥20世纪"石涛 ...

  • 黄河北流河道变迁与史前的灾害事件

    王若柏 (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天津 300180 ) 摘要:水利史的研究己经证实,历史上黄河北流的河道以禹贡河为北界,以现行河道为南界,在这一区域内摆动迁徙.黄河北流从未进入河北平原的中一西部的白 ...

  • 胡佳云:古柯亭地理位置变迁考略

    柯亭,又名高迁亭.千秋亭,坐落于浙东唐诗之路.本文试图通过对古籍中所记载的有关柯亭的历史故事与地理方位,探寻古柯亭地理位置的变迁经历. 一 柯亭,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西南,以产良竹著名.现存一柯亭公园,位 ...

  • 学术情境试题291:关洲河段河道变迁

    以下是2021年湖南卷高考地理第19题,整理完这组试题,湖南卷的试题已基本学习完,第一组人口题,虽然图像来源于学术论文,但难度较小,还有一组关于水稻的综合试题,由于没有查到素材的来源,暂时不讨论. 1 ...

  • 陕西省及各县名称变迁考略

    黄堡文化研究 第217期 陕西省及各县名称变迁考略 宋治清 一.陕西名称的变化 陕西简称秦,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从80万年以前的蓝田猿人在这里生息繁衍,经历了大荔人.半坡人.姜寨人而进入龙山文化时 ...

  • 水悟堂|黄浦江水源变迁史

    <净水技术>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追踪行业热点与焦点,让你每天比别人知道多一点 关注 上海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水是城市的生命之源.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而被上海人称为"母亲河&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