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山东卷模拟训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高中语文教和学

新高考山东卷模拟训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24年,蔡元培先生在法国邀请巴黎大学的教授欧乐吃中餐。欧乐看到桌子上摆放着中国的餐具,就对蔡元培说:“你们中国人用筷子而不用刀叉,不大方便吧?”蔡先生则笑着回答:“其实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也是用刀叉的。但后来觉得刀啊叉啊的都可以当作杀人的武器,吃饭用不够文雅。你知道我们中国人是热爱和平的嘛,所以从商朝开始,就用箸,也就是筷子夹菜了。”蔡元培将小小的一双筷子与和平事业挂钩,这样的论断很独到。
筷子原先叫作“箸”:上面是竹字头,因为筷子大多是用竹子、木头做的;下面的者字,表读音。直到今天,日语中的筷子仍然写作“箸”,可在汉语中“箸”却变成了“筷”。这是为什么呢?据说这跟古代江南水乡的民俗有关。“箸”和单人旁的“住”同音,而单人旁的“住”有停止的意思。水乡的渔民最怕的就是船停滞不前,听到“住”字就紧张,连夹菜的“箸”也一并讨厌起来。再说了,“箸”与“蛀虫”的“蛀”也是同音,船要是被虫蛀,就会漏水,十分危险。为了图个吉利,干脆将“箸”改称“筷子”,“筷”与“快速”的“快”同音,渔民们都希望船能跑得快些。
(摘编自李晓愚《从“箸”到“筷”》)
材料二:
汉族用筷禁忌很多,大致说来与死亡相关的有两个。一为三长两短,指的是在多人共同用餐时,使用了长短不齐的筷子。这种做法代表死亡,是不吉利的。因为过去中国人死后装进棺材,棺材由前后两块短木板和两旁加底部三块长木板组成,正好是三长两短。二为当众上香,指的是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这被视同给死人上香。中国自古有以食品祭祖的风俗,祭祖时,考虑到死人灵魂出壳,用筷不便,所以在祭品的碗盆上面竖插筷子。
一个民族往往形成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对待死亡的态度和智慧。在中国的原始宗教中,中国人关于死亡的思考总是与自然或自然现象相联系。虽然生和死都是自然现象,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但由于死亡的神秘性、不可逆性、不可知性及宗教理论对死后世界的恐怖渲染,使人们总是对死亡充满了一种本能的恐惧,以致在生活中忌讳让人联想到死及与死亡相关联的事物,于是在中国产生了用筷时这两大禁忌。
而日本人深受无常观的影响,崇尚瞬间美和消亡美。樱花和武士道就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两大象征。一般来说,人们总是在逃避着死亡,而武士道却要直面死亡,思考怎样去死,去实现死亡瞬间散发的美学价值。这种美学意义上的死亡,被日本人赞誉为落花之美。樱花是日本的国花,隐于叶下,凋零有期,遇有风吹瞬间飘落,这展示了一种生命的价值。如此从美学意义上理解死亡的日本人视筷子为生命之杖。在日本新生婴儿出生后百天时,要举行一项仪式,摆上可爱的小碗和一双用白木做的小筷子等,并向神灵供奉红豆饭及一条完整的鲤鱼,祝愿孩子健康成长,一生丰衣足食。而且还要到神社去参拜,这时神社会送给参拜者一双“初食筷”,寓含孩子一生会倍受神灵的保佑之意。而在日本人的葬礼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由死者的子女用绑着脱脂棉的筷子沾水,去擦死者的双唇,意思是让死者享用人间最后一滴水。可以说,筷子伴随了日本人的生与死。
可见,筷子虽小,却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通过民俗文化中用筷礼仪的对比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同为东亚文化圈中的中日文化的差异,特别是生死观的差异。
(摘编自王松华《从筷子使用礼仪看中日文化差异》)
材料三:
中国人使用的两根筷子,长度相同,上方下圆,一阴一阳,使用时一静一动,相互配合。筷子文化体现的是综合思维,兼顾天时、地利、人和,提倡中庸之道,重视人际关系,重视群体,德治和价值理性突出。
印度人、阿拉伯人都喜欢通过自身来亲证自然,这与中国有显著的区别。他们亲证自然与其饮食方式有关,他们吃饭用手抓,不管是什么样的饭,都要用一个大盘子各样都盛一点,然后用手指抓到嘴里吃。
西方人在16世纪以后吃东西多用刀叉,在这以前大概也是用手抓。几乎在用刀叉吃饭的同时,西方形成了工业革命的高潮。我们通过刀叉,可以非常形象地看到西方人思维方式形成的过程。拿过一块肉来用刀子把它切开,切割的过程就与思维方式有关系。从16世纪以后,西方人把古希腊哲学家的逻辑思维开掘出来,加以发展,形成了非常发达的分析思维。
可见,中国文化的筷子代表了一种综合思维方式,它所产生的是发达的人文精神;用手指代表的是印度文化和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文化,亲证自然,创造出来的是辩证思维,结果宗教精神特别发达;用刀叉吃饭的西方人,使用的是分析的逻辑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产生的结果是分割自然,因此自然科学、科学精神特别发达。今天我们应该把三大文化融为一体,也用筷子,也用手指,也用刀叉,然后把它有机地统一起来。
(摘编自蔡德贵《筷子、手指和刀叉:三种饮食方式背后的文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汉字从“箸”到“筷”,古代江南水乡的民俗起了关键的作用,这直接反映了语言的变化具有自下而上的规律。
B. 日本民族具有悲叹落花之美的文化传统,日本文化深受生命无常的影响,樱花成为日本的国花,根本原因也是如此。
C. 材料二所说的汉族用筷禁忌与日本人对筷子的感情,体现了中日文化中生死观的差异,与材料一展现的中西文化差异类似。
D. 材料三可以从宏观上解释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的文化现象,也可以从理论高度解答欧乐教授对于中国人不使用刀叉的疑问。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蔡元培解读筷子和刀叉的论断之所以很独到,是因为他从中解读出了中华文化爱好和平的内涵,同时暗示西方文化不文雅。
B. 汉族中三长两短与当众上香的用筷禁忌,反映出来的是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具有迷信色彩,会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而消亡。
C. 日语中的筷子仍然写作“箸”,反映了崇尚瞬间美和消亡美的日本文化较少关注口彩,而能直面死亡,渴望实现死亡的美学价值。
D. 中国人祭祖时在祭品的碗盆上面竖插筷子,与日本人在葬礼中用筷子沾水擦拭死者双唇,同样体现了对死者的尊重和纪念。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
B.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的精神品质。”
C. “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
D. “一个人精神品质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应该坚持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还是应该积极拥抱其他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3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霸王别姬(节选)
张爱玲
她高举着蜡烛站在项王的榻前。他睡得很熟,身体微微蜷着,手塞在枕头底下,紧紧抓着一把金缕小刀。他是那种永远年轻的人们中的一个;虽然他那纷披在额前的乱发已经有几茎灰白色的,并且光阴的利刃已经在他坚凝的前额上划了几条深深的皱痕,他的睡熟的脸依旧含着一个婴孩的坦白和固执。他的粗眉毛微微皱着,鼻子带着倔强的神气,高贵的嘴唇略微下垂,仿佛是为了发命令而生的。
虞姬看着他——不,不,她不能叫醒他告诉他悲惨的一切。他现在至少是愉快的;他在梦到援兵的来临,也许他还梦见内外夹攻把刘邦的大队杀得四散崩溃,也许他还梦见自己重新做了诸侯的领袖,梦见跨了乌骓整队进了咸阳,那不太残酷了么,假如他突然明白过来援军是永远不会来了?
虞姬脸上凝结了一颗一颗大汗珠。她瞥见了布篷上悬挂着的那把佩剑——如果——如果他在梦到未来的光荣的时候忽然停止了呼吸——譬如说,那把宝剑忽然从篷顶上跌下来刺进了他的胸膛——她被她自己的思想骇住了。汗珠顺着她的美丽的青白色的面颊向下流。红烛的火光缩得只有蚕豆小。项王在床上翻了个身。
“大王,大王……”她听见她自己沙哑的声音在叫。
项王骨碌一声坐了起来,霍地一下把小刀拔出鞘来。
“怎么了,虞姬?有人来劫营了么?”
“没有,没有。可是有比这个更可怕的。大王,你听。’
他们立在帐篷的门边。《罗敷姐》已经成了尾声,然而合唱的兵士更多了,那悲哀的、简单的节拍从四面山脚下悠悠扬扬地传过来。
“是江东的俘虏在怀念着家乡?”在一阵沉默之后,项王说。
“大王,这歌声是从四面传来的。”
“啊,汉军中的楚人这样——这样多么?”
在一阵死一般的沉寂里,只有远远的几声马嘶。
“难道——难道刘邦已经尽得楚地了?”
虞姬的心在绞痛,当她看见项王倔强的嘴唇转成了白色,他的眼珠发出冷冷的玻璃一样的光辉,那双眼睛向前瞪着的神气是那样的可怕,使她忍不住用她宽大的袖子去掩住它。她能够觉得他的睫毛在她的掌心急促地翼翼扇动,她又觉得一串冰凉的泪珠从她手里一直滚到她的臂弯里,这是她第一次知道那英雄的叛徒也是会流泪的动物。
“可怜的……可怜的……”底下的话听不出了,她的苍白的嘴唇轻轻翕动着。
他甩掉她的手,拖着沉重的脚步,歪歪斜斜走回帐篷里。
她跟了进来,看见他伛偻着腰坐在榻上,双手捧着头。蜡烛只点剩了拇指长的一截。残晓的清光已经透进了帷幔。“给我点酒。”他抬起眼来说。
当他提着满泛了琥珀的流光的酒盏在手里的时候,他把手撑在膝盖上,微笑地看着她。
“虞姬,我们完了。我早就有些怀疑,为什么江东没有运粮到垓下来。过去的事多说也无益。我们现在只有一件事可做——冲出去。看这情形,我们是注定了要做被包围的困兽了,可是我们不要做被猎的,我们要做猎人。明天——啊,不,今天——今天是我最后一次的行猎了。我要冲出一条血路,从汉军的军盔上面踏过去!哼,那刘邦,他以为我已经被他关进笼子里了吗?我至少还有一次畅快的围猎的机会,也许我的猎枪会刺穿他的心,像我刺穿一只贵重的紫貂一样。虞姬,披上你的波斯软甲,你得跟随我,直到最后一分钟。我们都要死在马背上。”
“大王,我想你是懂得我的,”虞姬低着头,用手理着项王枕边的小刀的流苏。“这是你最后一次上战场,我愿意您充分地发挥你的神威,充分地享受战斗的快乐。我不会跟在您的背后,让您分心,顾虑我,保护我,使得江东的子弟兵讪笑您为了一个女人失去了战斗的能力。”
“噢,那你就留在后方,让汉军的士兵发现你,去把你献给刘邦吧!”
虞姬微笑。她很迅速地把小刀抽出了鞘,只一刺,就深深地刺进了她的胸膛。
项羽冲过去托住她的腰,她的手还紧紧抓着那镶金的刀柄,项羽俯下他的含泪的火一般明的大眼睛紧紧瞅着她。她张开她的眼,然后,仿佛受不住这样强烈的阳光似的,她又合上了它们。项羽把耳朵凑到她的颤动的唇边,他听见她在说一句他所不懂的话:
“我比较喜欢那样的收梢。”
等她的身体渐渐冷了之后,项王把她胸脯上的刀拔了出来,在他的军衣上揩抹掉血渍。然后,咬着牙,用一种沙哑的吼声似的声音,他喊叫:
“军曹,吹起画角!吩咐备马,我们要冲下山去!”
(节选自张爱玲短篇历史小说《霸王别姬》)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对项王的外貌描写,一方面刻画出了项王英武、倔强、自负的形象,另一方面通过虞姬的视角,反映了她对项王的深情。
B.小说不落俗套,作者避开一些世人皆知故事情节,采用双线结构,将故事发生的时间定在虞姬自杀的那晚,地点在项羽和虞姬的帐篷。
C.本文篇幅不长,人物不多,场景不复杂,但通过作者的多角度描写我们仿佛看到了秦末垓下决战那残酷、激烈、血腥的战斗场景。
D.本文以虞姬为主线,通过她与项羽的对话以及她的所见所闻,深刻地揭示了虞姬的心理发展历程,为虞姬最后的自杀巧妙地做了铺陈。
7.请结合本文分析作者是如何具体塑造虞姬这一形象的。
8.虞姬选择自杀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发展历程?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见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其先自北海徙关中。伯父令则,开皇末为左庶子,坐谄事太子勇诛死。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再迁侍御史,奉使岭外,按交州刺史李道彦等申叩冤系三千余人。累转黄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尝欲吊丧,令家童自归家取白衫,家童误将余衣,惧未敢进。临察知之,使召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又尝令人煮药失制,潜知其故,谓曰:“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竟不扬言其过,其宽恕如此。高宗即位,检校吏部侍郎。其年,迁大理卿。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对诏称旨,帝喜日:“朕昔在东宫,卿已事朕,朕承大位,卿又居近职,以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帝怪问状,囚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帝叹息良久日:“为狱者不当如此耶!”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寻迁刑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复历兵部、度支、吏部三尚书。显庆四年,坐事贬为潮州刺史,卒官,年六十。
(节选自《旧唐书·唐临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
B.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
C.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
D.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迁,指两次升官职。《琵琶行(并序)》中“左迁九江郡司马”的“左迁”,则指降职。
B.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C.卿,古时君王对亲近大臣的称呼,也被用作高级官员的尊称,如前文中的“大理卿”。
D.永徽,唐高宗年号。年号,是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位皇帝在位时只用一个年号。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临官宽容,体恤囚犯。他曾恳请县令放囚犯们归家耕种,囚犯们感念唐临,全都按时回到狱中。
B.唐临崇尚节俭,淡泊寡欲。他虽然身居高位却不置办房产,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讲究吃穿用度。
C.唐临简在帝心,深受重用。唐高宗认为他执法公正不偏,符合自己的心意,所以任命他为大理卿。
D.唐临仕途顺遂,但终遭贬。他历经多次升迁官至尚书,晚年却因事被贬为潮州刺史,任上去世。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欲吊丧,令家童自归家取白衫,家童误将余衣,惧未敢进。
(2)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
13.唐临曾让人煮药,为什么最后却又告诉那人自己那天不宜吃药?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①王禹偶:巨野(今属山东)人。北宋最早改革文风诗文家。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②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③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寓情于景,因情绘景,风格清丽,感情质朴,一改宋初词坛的艳冶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词境。
B.起首“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先抑后扬,写江南多云多雨令人感到惆怅,然而却无损于它的秀丽景色。
C.词的上阕着重写景,下阕着重抒情。“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承上阕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写空中。
D.词中交替运用比喻手法和衬托手法,层层深人,含吐不露,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饰,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15.“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包含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试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_______”以“木”与“金”的变化设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2)《登高》中,杜甫写道“__________,_____”,表现自己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3)《岳阳楼记》中写尽洞庭湖之美景,极言水波壮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艺创作贵在“情”,就是要充盈文艺追求的深情。如果对文艺事业没有深情厚谊,缺乏传世之心,仅仅将其当作谋生的手段、牟利的工具,这样的文艺工作就①    ,这样的文艺工作者就容易成为市场的奴隶。坚定艺术追求,一往情深、不改初心、矢志不渝,是艺术创作的必然要求。也唯有如此,广大文艺工作者才能以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需求,赢得社会赞誉,无愧时代期许。
文艺创作贵在“实”,就是要增强扎根生活的笃实。生活是艺术之母,越是攀登文艺高峰,越要深入火热生活,扎根人民群众,积蓄创作力量。人民生活中存在着文学艺术的丰富矿藏,只有发扬劳作上手的精神,走出书斋画室,走进人民群众,投身基层一线,用脚丈量大地,才能创作出思想性、时代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文艺佳作。
文艺创作贵在“意”,就是要②    。文艺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可以说,没有创新动力、创作活力的持续迸发,精品力作就难以迸发涌现,文艺高峰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倡导创新精神,并不是要标新立异,而是倡导将创新精神、创新教育融入艺术学习创作过程中,在博采众长、海纳百川、深入实践基础上,融会贯通、激发灵感、厚积薄发,提升艺术原创能力,推动文艺不断繁荣发展。
17.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比喻、夸张
B.比喻、排比
C.对偶、排比
D.对偶、借代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走进群众,扎根基层,才能创作出上乘的文艺作品。”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很多人都认为多喝水对身体有好处,当遇到感冒这类常见疾病时,大家一般都会说“多喝点水”。其实,喝水也讲究适量,喝多了可能会引起水中毒。那么,在日常生活中,①________?首先,我们平时要养成主动饮水的习惯,②_________。其次,喝水要遵循“少量多次”原则:每次以100~150毫升为宜,间隔时间为半小时左右,每日饮水量最好保持在1500~1700毫升。小口喝水比大口灌水更加解渴,也有利于人体吸收。每天清晨起床后、上午10时左右、下午3~4时、晚上就寝前是③________。
21.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材料:
专心  主见  坚持
墙头上草顺风倒  这山望着那山高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一曝十寒 人云亦云  朝三暮四  见异思迁  随波逐流  半途而废
例:朝三暮四,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奉劝我们做事要专心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我生来是为斗争的。——[法国]罗曼·罗兰
②斗争是掌握本领的学校,挫折是通向真理的桥梁。—— [德国]歌德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④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
⑤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曹雪芹
⑥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毛泽东
请综合上面材料的含意,联系现实和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文体自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D   A项,“古代江南水乡的民俗起了关键的作用”错误,B项,“悲叹落花之美”错误,C项,“类似”错误。
2. C  “日本文化较少关注口彩”的推断错误,于原文无据。
3. B    “三种饮食方式”是结果,背后是文化,即思维方式,后者决定前者。
4. ①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论证方式。②综合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对比论证和因果论证。③根据读者的认知,论述有详有略。④以点带面,采用了管中窥豹的方法透视宏大话题。
5. 示例:应该坚持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①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是一种综合思维方式,体现的是和平与和谐发展的理念。②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历史悠久,已经深度嵌入了我们的生活。坚持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的同时,还应该积极拥抱其他优秀的文化。①宗教精神亲证自然,辩证思维,科学精神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都是世界文化的精华,我们的文化应该积极吸纳。②世界正在高度融合,我们的文化本来就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不应该拒绝其他优秀文化。
6. B   情节发展并不是双线结构,而是以虞姬的心理发展历程为线索。
7. ①直接运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刻画了刘邦军队围困时虞姬对项羽深沉无奈的爱。②对比衬托。文章用项羽的鲁莽、憨直对比衬托了虞姬的多情、聪明、深明大义。
8. ①深爱:虞姬眼里,项王仍是年轻、坦白、固执、倔强、高贵的。②忧虑:虞姬不愿让项王面对失败的痛苦,因不祥的预感备受折磨。③痛苦:虞姬深爱的人处于绝境让她心如刀绞,痛不欲生。④体贴:虞姬不愿让项王分心、顾虑、保护,失去了战斗力。⑤决绝:虞姬爱之切痛之深,义无反顾地牺牲自己,成全项王。
9. C
10.D  “一位皇帝在位时只用一个年号”错误,一位皇帝不一定只用一个年号。
11.C  是因为高宗做太子时,唐临就侍奉他,做皇帝后,唐临又担任侍奉的职位,凭昔日的忠诚,所以高宗又授予唐临重任。
12. (1)一次,他曾想要哀悼丧事,让家仆自己回家取白衫,家仆误拿了别的衣服,害怕不敢拿出来。(吊丧,哀悼丧事;将,拿;余衣,别的衣服;进,拿出。)
(2)高宗又曾亲自审查死刑囚犯罪状,以前大理卿所判处的犯人高声喊冤,唐临判处的犯人唯独不说话。(录,审查;断,判处、审理;入,使进入,引申为“判处”。)
13.唐临待人宽容大度:①下人煮药出错,他暗中发现后,没有追究宣扬那个人的过失。②借口天气阴沉昏暗,说自己不适合吃药,就让那人把药扔掉。
译文:
唐临是京兆长安人,周内史唐瑾的孙子。他的先人从北海迁徙到关中。他的伯父唐令则,在开皇末年担任左庶子,因谄媚,曲意迎合太子李勇获罪而被杀。唐临年轻时与兄唐皎都有很好的名声。出任万泉县丞。万泉县有轻罪囚犯十几人,恰逢春末下了及时雨,唐临禀告县令请求放出他们,县令不允许。唐临说:“您如果有所疑虑,我自己承受这个罪责。”县令因而请求他暂代县令,唐临主持政事,召集囚犯全让他们回家耕种,和他们约定,让他们按时回到关押的地方。囚犯们都感激宽恕恩惠,到约定时间全都聚集到监狱,唐临因此知名。两次提升后任侍御史,奉命出使岭外,审查交州刺史李道彦等处置的申诉冤案关押的三千多人。多次升迁后任黄门侍郎,再封给他银青光禄大夫。他生活节俭少私欲,不建宅第,衣服用品很简朴,在待人上很宽容。一次,他曾想要哀悼丧事,让家仆自己回家取白衫,家仆误拿了别的衣服,害怕不敢拿出来。唐临了解了此事,让人把他叫来对他说道:“今日感觉呼吸不顺,不适合哀悼哭泣,先前让你取白衫,暂且不取了。”又一次,他曾让人煮药,加工上出了错,他暗中了解了缘故,对那人说:“天气阴沉昏暗,我不适合吃药,那就扔了它吧。”终究没有宣扬那个人的过失,他的宽恕到了如此地步。唐高宗即位,唐临任检校吏部侍郎。那年,升为大理卿。高宗曾向唐临询问在监狱关押的犯人数,唐临回答皇帝问话符合皇帝意思,皇帝高兴地说:“我以前做太子时,你就侍奉我,我现在做皇帝,你又担任侍奉的职位,凭昔日的忠诚,所以我又授予你如此重任。治国重要的事在于刑法,执法过严就伤害人,执法过宽就使惩罚犯罪失误,务必让执法公正不偏,符合我的心意啊。”高宗又曾亲自审查死刑囚犯罪状,以前大理卿所判处的犯人高声喊冤,唐临判处的犯人唯独不说话。皇帝奇怪地问这个情况,囚犯说:“罪行确实是自己犯的,唐大理卿判处的刑罚,已经不感冤屈,不是滥用刑罚,这是我没有想法的原因。”皇帝感叹很久说:“审理案件的官员不应当如此吗?”永徽元年,唐临任御史大夫。不久升任刑部尚书,再封给他金紫光禄大夫,又担任过兵部、度支、吏部尚书。显庆四年,因犯罪被贬为潮州刺史,死在他的任职.上,终年六十岁。
14.D  “运用比喻手法和衬托手法”错误,应是比拟和衬托手法。
15. ①凌云壮志的豪情:下阕中,词人遥见冲天远去的大雁,触发的是“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应当有凌云壮志,抒发了自己想建功立业、实现伟大抱负的愿望。②知音难觅的孤独:王禹偁屡受贬谪,无法实现他胸中的大志,于是他恨无知音,愁无双翼,不能像“征鸿”-样展翅高飞,感受到知音难觅的抑郁和客居异乡的孤独。③壮志难酬的苦闷:词人目送雁去,想起自己的抱负志向,不由得思潮翻滚,发出了“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的喟叹,含蓄而凝练地表达了自己报国济民的远大抱负和无人理解、屡遭贬谪的怅然苦闷心情。
16. (1).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2).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浩浩汤汤    (6). 横无际涯
17. B
18. ①原文表述在内容上更丰富具体,较为详细地展现了发扬劳作精神具体做法;②原文表达上效果更加鲜明清晰,有深度,更全面;③原文表达与上下文句式风格更为协调,整体感较好。
19. ①容易沾满铜臭味②树立锐意创新的意识
20. (1).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喝水呢    (2). 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   (3). 一天中四个“最佳饮水时段”
21.一曝十寒,半途而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奉劝我们做事要坚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墙头上草顺风倒,奉劝我们做事要有主见。
22.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写作前,首先要理解材料中几句话的内涵:①点明人活着就要奋斗抗争;②点明人要在不断的斗争过程中掌握本领,愈挫愈勇,不断向前;③表达了胜利的信心和展望未来的豪情;④点明在拼搏斗争过程中要不畏艰难;⑤点明斗争中会有失败,有胜利;⑥点明在斗争中站位高远,态度从容。这些句子综合起来大都与斗争有关,考生可以依据自己所学知识有感而发,写一篇表达心声的文章。
立意:
①斗争与实现梦想;
②斗争必须具备的素质;
③斗争过程曲折性;
④斗争和理性态度;
⑤斗争与合作共赢;
⑥单打独斗与群策群力。
例文:
与困难作斗争
当我碰上了叫人头昏脑涨的难题时,当生活中遇上了棘手的困难而被阻滞时,我是哭着,闹着,连连叫苦?还是坦然面对,积极寻求解决它的最佳办法呢?两者间,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曾有这么一首顺口溜: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这也让人不由得想起一句家喻户晓的俗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是啊,困难是通往成功路上的绊脚石,但,哪个成功的人士不是从困难中挺着腰杆过来的?决不畏惧,勇敢面对,这,就是我对待困难的坚持不渝的态度。  
记得有一次,老师发下了一张练习卷给同学们。老师并不要求全部要完成,但要尽自己的努力想每一题。晚上,我做好了其余的作业,只剩下卷。这时,才九点半。看着一道道似乎都十分深奥的难题,我知道:自己不仅在练习,更是与困难进行一场激烈的角逐。开始的几道题都比较简单,只需在纸上画图,一切的疑难都迎刃而解。但随着由浅入深的出题规律,最后一道题,我略略一看题目,头发都麻了,这是我的薄弱环节——路程问题。我凝视着题目,静思默想,我在纸上又重新开始了演算,但,困难绝不是这么容易屈服的。
这时,一股倦意涌遍了我的全身,我下意识地看看时间。哟,已经十一点了!这时,妈妈走进来,催促我:“还不快去睡觉!题宁可不做也要有充足的睡眠啊……”妈妈没完没了的唠叨有点令我动心,我真想扔下笔一走了之,可心想:“我还要继续想下去吗?倒不如明天听老师评讲再弄明白也一个样,何苦这样费劲呢?”但理智控制了我:“这是我一贯的作风吗?困难真的这么容易挡住我前进的步伐吗?不!我决不能放弃!”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翻阅到一条例题,认真看了书上的分析与解答!我茅塞顿开,我欣喜若狂,充满成就感地把正确列式写在卷上。我又一次亲身体验并证明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条真理。  
克服一次困难,向前迈进一步;战胜一回挫折,增长一分坚韧。当我面对困难的时候,我绝不抱怨,而是无所畏惧,勇敢地与困难作斗争。无论结果输还是赢,我都无怨无悔……   
只有勇于面对困难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
结构层次:
《与困难作斗争》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文章开端用选择问句的形式,提出对待困难的两种方法,并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自己会选择与困难作斗争。然后文章讲述了“我”与一道难题“战斗”的过程,其中写得最精彩的部分是心理描写,把自己的疑惑、懈怠、反思、奋进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自己最后战胜难题的事件,作者得出了自己的感悟:只有勇于面对困难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文章中心突出,描写细腻,美中不足的是,选材有些落入窠臼,可从选材上多下功夫。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主次关系、取舍关系和条件关系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