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每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三篇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阅读、分享!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至少对于我是如此。我从儒家学到了“拿得起”,从道家学到了“想得开”,从佛家学到了“放得下”。
儒家的精神趣旨如果概括为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概括为两个字,那就是“有为”;概括为一个字,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积极有为。
道家的精神趣旨如果概括为三个字,那就是“想得开”;概括为两个字,那就是“无为”;概括为一个字,那就是“弛”。道家的精神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张”,是一门学问;学会“弛”,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佛教精神趣旨如果概括为三个字,那就是“放得下”;概括为两个字,那就是“无常”;概括为一个字,那就是“空”。佛家可以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主张在对永恒的极乐世界的向往中,使心灵得以净化。
儒、道、佛各家的理论虽各不相同,但在最高的境界上却是一致的:儒家成圣,道家成仙,佛家成佛,本质都是要明心见性。儒家通过“仁爱”之道,道家通过“自然”之道,佛家通过“慈悲”之道,来实现社会、人生的和谐与完善。
对于儒、道、佛三家的功能及特点,宋代有人概括为:儒治世,道治身,佛治心。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有喻:儒家是粮食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百货店。
儒家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国人代代传授的不外乎《四书》《五经》。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已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来源于儒家。
道家是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当你身陷逆境的时候,道家还会告诉你:不要陷入到精神痛苦之中不能自拔,要想得开,要看得远,要明白“祸兮福之所伏,福兮祸之所倚”的道理。
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翻开中国历史,会发现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每逢乱世的时候,总会出现一些道家人出来拨乱反正,等到天下太平定了之后,这些人就退隐山林,功成、名遂、身退。
佛学是百货店,有钱有闲,可以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根本不买也可,但社会需要它;佛家,既言百货店,当然是五光十色,物货杂陈,琳琅满目,门庭若市。
富家子弟既保且暖,财大气粗,自然是要逛的,千金不惜,只要合心;贫穷儿却也少不了它,油盐酱醋,针头线脑,哪样是能离得了的?每个人所求的不同,但到最后所求诸的无非是自己的内心,每个人只要进了佛门,总可以找到自己内心所求的一些东西。
儒家的人生观是“乐观”、进取、向上,道家的人生观是“达观”、退让、处下,佛家的人生观是“冷观、忍让、放下。
因为儒家什么都“在意”,所以他有执着的精神、有为的气概、自强不息的勇气、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因为道家对待什么事均以“适意”为上,所以他才如此崇尚逍遥旷达,任性洒脱,空灵飘逸;因为佛家对待什么事都主张“不在意”,所以它才任运自在,不执有无,解缚放下。
人生需要这三种精神和气质。该在意时即在意,不该在意时就不在意,生活中要寻求符合自然的适意。人既要有“乐观”的精神,也要有“达观”的心境,还要有“冷观”的智慧。
儒家讲“入世”,强调的是“有为”精神;道家讲“超世”,强调的是“无为”的精神;佛家讲“出世”,强调的是“空无”的精神。儒家告诉我们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告诉我们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世,佛家告诉我们如何潇潇洒洒地辞别尘世。
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生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儒、道、佛中得到解决。南怀瑾先生说:“人生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