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功者的经验不如吸取失败者的教训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三篇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阅读、分享、评论!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一些认知偏差所误导。比如,我们到处可以听到成功的企业家,但创业成功的概率只有百分之几,创业中百分之九十多的失败者我们看不到。

我们到处可以听到影视明星,但电影学院每年毕业生几千人,成名者能有几个。由于我们只看到成功者,而由此形成了对事情的歪曲看法。这种现象在概率论中称为“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也称“存活者偏差”)指的是我们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因为死者不会说话),而忽略了关键信息——“沉默的大多数”,如此所得的结论与事实情况就可能存在巨大偏差。

比如在二战时期,一个英国皇家空军作战指挥官,邀请哥伦比亚大学的统计学教授帮助改进飞机。研究显示:所有的飞机都是机翼中弹最多,驾驶舱和尾部基本上没有中弹。如果依据这个统计数据,在飞机改进中是不是应该加强机翼弹痕最多的位置?

然而统计学家亚伯拉罕·瓦尔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驾驶舱和尾部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

研究者越关注弹痕,离真相就会越远。事实证明,瓦尔德是正确的。

这样取样的偏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因为失败者压根就观察不到。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经常听到“我亲戚吃这个药好了”或者 “我一个朋友去找了这个医生” 等等。不管你的亲戚和朋友和你关系如何好,如何值得信任和尊重,在客观规律面前都是等同的。

疾病和医药不会因为你的喜好而照顾或者偏袒你的亲朋。所谓 “兼听则明”也是这个道理,抛掉对个案的迷信,全面系统地了解才能克服这个偏差。

我们比较容易把视角集中到幸存的东西、可以看得见的东西上,而忽略掉我们看不见的东西。但实际上,我们把能看到的东西,看得越清楚,我们距离真相就越远。

大量有关创业神话的图书,讲述的都是创业者如何一朝抓住机会成功而致富,创业者如何冒着血本无归的风险,破釜沉舟,百折不挠,最终获得成功。市面上有关马云的书就有几十本,就连马云自己都很纳闷:“他们没采访过我,书是怎么写成的?”

许多人喜欢阅读成功者的传记,希望从他们的经验中汲取养分,殊不知书中的许多英雄壮举往往是夸大或杜撰的结果。即使有的真实可信,但前人的成功也很难复制,模仿他们进行创业基本上不会成功。

不要相信“1年创立、2年融资、3年上市”的神话,这是小概率事件。很多创业者成功之后会下意识地杜撰很多“英雄壮举”,宣传所谓的“英雄故事”,这些故事害人不浅。按这种方式去做,基本上会“死无葬身之地”。

其实,研究成功者的经验还不如多看看失败者的教训。创业成功的原因各不相同,而创业失败的缘由大致类似。

比如没有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选错了创业方向,没能开发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或服务,错误的营销策略、打价格战造成严重亏损,投资规模过大超出了企业能力,创新能力弱、无法应对激烈的竞争和市场潮流变化,合伙人选择不当、管理不善、团队合作差等。

美国著名投资家、沃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副主席查理·芒格经常说:多研究失败的案例,这样才知道怎样避险。

股票投资成功的原因各不相同,有价值投资者,有趋势投资者,也有成长股投资者;而失败者大体类似,比如不止损、逆势交易、重仓交易等等。

交易中止损最为重要,控制风险永远是第一位的。看错了方向,一定要认赔出场,逆势加仓就像去接从空中下落的尖刀,绝不能拿全部资金去冒险。

学习成功者的经验不如吸取失败者的教训。我们只愿意相信我们看到的,看不到我们没有看到的,但他们并非不存在,恰恰相反,他们起着重要的作用。

懂得幸存者偏差的原理,不仅使我们在人际沟通中对他人更加包容,也能使我们在做投资决策时更加客观、理性。

养成良好习惯,打造成功人生

● 远离焦虑的三项原则

● 《未择之路》:面对人生的岔路,我们该如何选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