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运六气与脏腑补泻思想—谈黄帝内经的天文历法医学
中国传统的文化包括三支:经学,研究怎样修身齐家,进行社会秩序活动的学问,包括《论语》、《孝经》、《礼记》等,称的上是古代的社会秩序科学;还有是纬学是研究在日地月五星的时空背景下,天文历法与人类社会气候、生产,生老病死的关系的学问,包括《周易》《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思想以及后来的子平术,奇门遁甲等,也就是古代的自然科学。还有一支就是研究如何超越三界五行时空和命运的束缚的学问,如老庄之道以及后来从古印度传来的佛教了,可以称为宗教和生死科学。所以说现在有些人将中医学认为是中国古代朴素的经验医学是不正确的,因为从中医学的经典《黄帝内经》五运六气思想,《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思想以及后来在敦煌发现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五脏补泻思想,大小六神汤等方药,中医学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背景下天人相应自然科学的分支,有其完整的天文历算(六十甲子纪年,)、阴阳合历(日月)五行(五星)气候术数理论体系,以及与之对应的方药性味体系。因此学习中医的核心思路,不单是记住一些方药和偏方,关键是理解把握中医学天文历算气候、阴阳五行的数学模型,天人相应藏象理论以及对应的方药性味。方药不需要记很多,只要灵活掌握几十种核心方药的性味属性,其实治疗很多病就游刃有余了,就如国外三岁小孩只掌握壹千多个单词,就可以灵活自如的讲话交流了。中国传统用天干地支所组成的“六十甲子”代表年月日,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一共十个。地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六十干支反映了太阳、地球、月亮和太阳系五大行星运动的周期规律。中国古人认为五大行星对应的能量元素(木、火、土、金、水)影响了地球所有的自然现象,如《书经》上记载:“箕星好风,毕星好雨”“月之从星,则以风雨”。天气变异周期与行星周期有密切的关系,有了相似的日地月与行星格局,就会出现相似的天气,而且日月和行星五种元素也同时在人身上运作者。这就是常说的中医阴阳五 行的由来。如甲乙化土运,年尾数4、9;乙庚化金运,年尾数5、0;丙辛化水运,年尾数6、l;丁壬化木运,年尾数7、2;戊癸化火运,年尾数8、3。在五运的五行上又分“强、弱'以代之太过和不及,来表达人体出生时“十干化运'所造化出的十大体质类型。一般规定每年农历正月以前出生的人用去年的大运,农历正月以后出生者用今年的大运。按照太阳历每年公历2月4日为立春节气,从立春开始地球的主气进入厥阴风木(春天),春天来临白昼越来越长,太阳逐渐北移,华夏大地开始遍吹东南和煦的季风,春天的暖风要靠太阳的北移。《黄帝内经》中说厥阴风木从其中气,其中气正是代表天上一轮红日的少阳相火。依次是每4个节气后,清明进入少阴君火(地球内部热气升上地表,万物开始生长),芒种后进入少阳相火(夏至太阳光直射北半球,相火以位,),立秋后进入太阴湿土,少阳相火(太阳)和太阴湿土(地气)共同形成一年的长夏,此时是一年中万物生长最快的时候,阳生阴长,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也是一年的雨季,天地交通,万物欣欣向荣,天气湿热,但地气寒凉。寒露后进入阳明燥金的秋天,天气开始转凉,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凉,天气开始肃降,地下温度开始上升,动物开始储备种子果实,进入地下冬眠。大雪后天气寒冷,进入最后一气—太阳寒水,地表冰封,而地下温度很高。以上是每年不变的主气更替。而由于日月五星每年的位移不同,由十二地支化为六客气,六气风寒暑湿燥火,按阴阳相反,等级相同,组合成三阴对三阳。执政上半年的客气名司天,位于三之气(6月4日至8月4日)。执政下半年的客气在泉,位于六之气(12月4日至次年2月3日),其余为四间气。六气各约占61天,在空间走过30度角,六年为周期。每年轮一组司天在泉执政,请记住三阴三阳每组的五行偏向:第一组:风火年。已亥之年(属蛇、猪),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寅申之年(属虎、猴),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凡出生在巳亥寅申之年,受“风 火'的影响较大,容易发生阳胜阴衰的偏向。这类人春生向上之气偏盛,容易发生肺气喘,血压高,脑血管疾病,上热而下寒,腰腿容易酸软寒痛,类似夏暑天的地球天气地气特征。性格外向乐观,有语言才华,富有灵感,但是他们对人生的态度不怎么落实,往往活在头脑和愿望中,因而忽略了情感的深度和生理需求。第二组:热燥或燥热年。子午之年(属鼠和马),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容易出现上热(血分热)下凉,容易上头痛,而腰腹偏凉。卯酉之年(属兔和鸡),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阳明燥金司天造成夏行秋令,对肝木形成抑制作用,导致肝火内郁,呈现外凉内热的气候特征,在该年月出生者也遗传了大自然的禀赋。凡出生在子午卯酉之年,受“热 凉燥一各半年的影响较大,拉大了上下半年的阴阳差距。第三组:寒湿年。丑未之年(属牛和羊),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辰戌之年(属龙和狗),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凡出生在辰戌丑未之年,受“寒 湿'的影响较大,发生阴胜阳衰的偏向。春生之气上升不够,导致外寒内湿热的体质禀赋。性格特质是严肃、有深度、工作勤劳,若在工作和情感上没有什么责任需要承担,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但往往缺乏理想、信心而且不敢冒险来促进自我的成长。当木火土金水五运中的一运与当年的三阴三阳六气相遇后,发生“同者盛之,易者衰之'的扶抑现象,必然加剧或减轻五运本的偏向性。在气候上产生盛之更甚、衰之更衰的灾害;或衰者得助,盛者得抑化为平气年,这就是运气“同化异化'。应之于人,也会改变五运原有体质的偏向,或加剧五脏六腑阴阳偏盛偏衰(如表1、所示)。由五运六气我们知道:出生于不同时空条件的人,感受了当时宇宙时空能量场的影响。它是与生俱来的,并将影响人的一生,加上继承了父母各自“天运胎记'。在这一代一代印记叠加作用下,每个个体就表现出不同的体质特征,这些都决定了不同人在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会有不同隐患。今天的中医教育,大多抛弃了天“数',只孤立地看待人的“病象’’,必然导致天人脱节,信息残缺,就好像西医的化验报告去掉了正常标准一样。如中医古训“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转贴同门师兄张俊亮医师的学习心得:一、五运六气为什么能帮助看病?是因为它能回答《内经》的年之所加!《内经》不止一处强调“不知年之所加,不可以为工”的问题,我注意很多古代的文学作品和历史在纪时时都用干支。如“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甲午战争”,“辛亥革命”,这样不光是标明了该事件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把该段时间的特性也记录其中了。相同的时间又要和特定的空间结合。比如我国南北东西的差异就很大,田老师在讲课时举例“北京和广州两地在同一时间出生的人的体质不尽相同”和“同一地区的山顶、半山腰、山底的植物生长不同”就生动的说明了这一问题。田老师强调运气包括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因素。这两方面是客观而且有规律可循的。人法天地阴阳、四时之气以生长。病理过程也与此息息相关。这里的客观,不能单一的靠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为标准。用身体的其他感觉器官能察到的诸多信息都包括在内。如春天温暖、多风,让你描述一下温暖和风是什么样子,着实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但温暖和风带来的身体感受是人人皆知的。你能说不客观吗?说到具体内容,因“年之所加”只强调大运、司天、在泉这三个影响一年的因素。在流年运气上才划分六气。这部分属于运气的基础,我认为必须记住的有以下摘录:五运上,中运主全年,如今年辛卯,辛水不足,多本系统发病,多土克水、火侮水。天干:甲乙丙丁戊···阳(太过)己庚辛壬癸···阴(不及)土金水木火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厥阴风木在流年上的六气阶段划分,最确切的是24节气,因有“气不及和太过”,这个变化在前后半个月之内(也就是三侯谓之气的一个节气的时间),即太过提前半个月可临、不及推后半个月方到,是一个区间的划分,不要太强调具体的时间。首定“立春开始”,不是大寒。立春—雨水—惊蜇—春分— 一之气晴明—谷雨—立夏—小满— 二之气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三之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 四之气寒露—霜降—立冬—小雪— 五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六之气阳历近似乎2.4-4.4-6.4-8.4-10.4-12.4-主气,是一年的正常的气候变化,是按正常的温热凉寒来划分的,次序是:(且每年相同)风(温)——热———暑———湿———燥———寒(厥阴风木) (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客气,是按阴阳的排列次序划分的,即“一阴、二阴、三阴、一阳、二阳、三阳”,(每年不同)一阴——二阴——三阴——一阳——二阳——三阳(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在决定客气的排列次序时,首先要知道该年的干支(尤地支),由地支得出司天之气从而推出在泉之气,其余四气也就推出来了。要记住“司天主三之气,在泉主六之气”。这样顺或逆推就行了。如今年辛卯,卯为支,为卯酉阳明燥金司天,那么是子午少阴君火在泉,这样:一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六之气(太阴湿土)(少阳相火) (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厥阴风木)(少阴君火)三阴————一阳————二阳——三阳———一阴———二阴按照十天干,出生年的天干不同,可以大体分为十种体制,也就是从年尾数1-10,注意年的开始一般规定每年(立春)2月3日夜以前出生的人用去年的大运,2月4日以后出生者用今年的大运。如甲己化土运,年尾数4、9;乙庚化金运,年尾数5、0;丙辛化水运,年尾数6、l;丁壬化木运,年尾数7、2;戊癸化火运,年尾数8、3。在五运的五行上又分“强、弱'以代之太过和不及,来表达人体出生时“十干化运'所造化出的十大体质类型。如下表所示:请注意中医上用十天干定脏的功能强弱,也就是定病位所在,如年尾是1,如2011辛卯年,丙辛化水运,辛表示水运不及,那出生在1尾年的人体质上为肾水不足,多内热心火,脾土多湿反克肾水,所以要关注肾-心-脾脏三者的关系;而2012年为壬辰年,年尾2表示壬年肝木过旺,克脾土,而肺金要来救母反晦肝木,所以用药注意调整肝-脾-肺三脏的关系,如表1所示:所以根据每年出生年干的不同,其体质有其薄弱脏(而五行中克制其脏反强)和强势脏(五行中被克制的脏反弱)的区别,这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五脏补泻思想相对应,这也是黄帝内经和汤液经法中脏气法时用药思想的体现。表 1、不同出身年份对应脏腑和流年强弱表生日年尾数体质类型;阴阳五行偏向受影响的脏腑易患疾病影响体质流年1=辛水弱反阳、热、干;藏气不足肾膀胱、脾胃、心肾阴虚,肾炎、高血压,心脑血管破裂,脾胃湿热特别1941年,1971,2001年出生,1951年、81年秋后出生遇巳亥、寅申、子午之夏6=丙水强寒凝、火郁;升散不足心、肾、肺大肠肾阳虚,恶寒易感,心绞痛,心动过缓,咳喘肺心病特别是1946年、1976年、2006年;66年96年秋后出生遇丑未、辰戌和子午秋后2=壬木强风动、土郁,降气不足脾胃、肝胆、肺消化不良、胃肠溃疡,脾气急躁,头痛特别是1932年、62年、92年出生;42年、72年、2002年夏出生遇巳亥、寅申、子午之夏7=丁木弱凉降、木郁,生气不足肝胆、脾胃,肺大肠肝胆疾病、抑郁症、消化不良,腹泻,遗精早泄特别是1937年、67年、97年出生;1957年、87年夏出生遇丑未、辰戌和卯酋之夏3=癸火弱寒凝、火衰,阳长不足心、肺、肾心脏病、肺心病、肾炎特别是43年、73年、2003年出生;63年、93年夏出生遇辰戌和卯酋之夏和丑未之秋冬8=戊火强壮火食气、素降不足肺大肠、心、肾肺炎、大肠痢疾、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头痛特别是38年、68年、98年出生和48年、78年、2008年春夏出生遇寅申、巳亥和子午之春夏4=甲土强湿滞、中塞木郁水火不济肾膀胱、脾胃、心小肠肾膀胱湿热、脾胃病、急性肝炎黄疸特别是34年、64年、94年出生遇丑未、辰戌9=己土弱湿弱、水泛中气不足脾胃、肾膀胱、肝胆消化系统疾病、肾炎水肿、慢性肝炎,胆囊炎特别是49年、79年、2009年出生遇丑未、辰戌5=乙金弱凉弱、火盛、素降不足肺大肠、心小肠、肝胆气虚、咳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35年、65年、95年出生;45年、75年、2005年冬出生遇寅申、巳亥和子午夏r>0=庚金强凉燥、木郁、生气不足肝胆、肺大肠、心小肠易感、鼻炎,植物性神经消化不良、肺心病特别是40年、70年、2000年出生;60年、90年冬出生遇辰戌之春夏,丑未子午之秋冬五运方药概述按照《黄帝内经》脏气法时篇和《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用药思想:春天对应肝胆以辛温补之;夏天对应心小肠以咸热补之;长夏对应脾胃以甘补之;秋对应肺大肠以酸凉补之;冬对应肾膀胱以苦寒补之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山药为水。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陶隐居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旋覆花大黄 泽泻 厚朴芒硝川椒桂 姜 细辛附子r /> 大枣甘草 人参 麦冬茯苓豉枳实 芍药 五味子山药黄连黄芩 术 竹叶地黄一 木行年出生之人:年尾2太过和7不及(壬丁年),病位在肝、脾、肺故用肝之辛,脾之甘,肺之酸。肝德在散,肝苦急,食甘以缓之,以辛温补之,酸凉以泻之。肝虚则恐,实则怒。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无所见,耳有所闻,心澹澹如人将捕之。现代医学上不少神经症可以从肝胆论治。1.小泻肝汤:治疗肝实郁怒,两肋下痛,痛引少腹。枳实、芍药、生姜各三两。2. 大泻肝汤:治疗头痛,目赤,多嗔怒,肋下支满而痛。芍药,枳实,生姜各三两,甘草,黄芩,大黄各一两。大泻肝汤(泻木)是在小泻肝汤的基础上加入泻心(火)的方药:黄芩和大黄,这在内经中体现了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脏腑补泻思想。泻肝汤是《伤寒论》中枳实芍药散,四逆散,大柴胡汤的基础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如肝郁不舒,心下痞满,胆囊胀痛,肠胃消化道的问题,病因病机都是肝胆不舒,出现克制脾胃和肺大肠下降的情况,都是应用枳实芍药散,四逆散,大柴胡汤的机会。壬年出生(年尾数2,按照农历年)的体质类型,应用的机会也很多。3. 小补肝汤 :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晕者方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枣十二枚(去核)小补肝汤以 桂枝和干姜辛温药补肝气,用五味子酸温药补肝体。《内经》中说“肝为将军之官”是保卫边疆,阳气卫外的功能。小补肝汤是《伤寒论》中小青龙汤的基础方,治疗肝胆春生之气不足,伤寒抑制阳气的升发,而导致外感咳嗽,体表阳气虚自汗,眩晕等。丁年出生(年尾数7,按照农历年)的体质类型,应用的机会也较多。二、火行年出生之人,年尾3不及和8太过(戊癸年),病位在心、肺、肾。故用心之咸,肺之酸,肾之苦。心德在耎,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以咸温补之,苦以泻之。心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心火不及方:小补心汤:治胸痹,心中痞满,气结在胸,时从胁下逆抢心,心痛无奈方栝蒌(一枚,捣)、薤白(八两)、半夏(半升,洗去滑)、厚朴(炙,二两)、枳实四枚、桂枝(一两),上六味,以白浆一斗煮取四或,每服二或,日再。注:此方为《伤寒杂病论》中的桂枝瓜蒌薤白汤,主治气滞胸痞,现代医学上多因肝气不舒,导致胸闷胸痛等心脏病。小补心汤:治血气虚少,心中动悸,时悲泣,烦中,汗出,气噫,脉结者方代赭石(烧赤,入酢浆中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当从)、旋覆花、竹叶(各二两)豆豉(一两,一方作山萸肉,当从)。大补心汤:治心中虚烦,懊恼不发,怔忡如车马惊,饮食无味,干呕,气噫,时或多唾,其人脉结而微者方:代赭石、旋覆花、竹叶(各三两)、豆豉(一方作山萸肉,当从)、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一两)上方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注:此方类似《伤寒杂病论》的旋复花代赭石汤,旋复花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列为药性咸温,为补心要药。临床上对于出生年尾数3人,若有胸闷胸刺痛等胸痞瘀血,反胃嗳气,咳嗽不愈等症状,都是重点考虑用药。如生气郁怒,胸痞不舒刺痛,喜捶打药用旋复花合桂枝瓜蒌薤白:旋复花15克,杏仁15克,佛手15克,瓜蒌30克,薤白15克,半夏10克,桂枝15克,厚朴10克,枳实10克,生白术20克(气虚气短血虚可加入,生黄芪50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如外感久咳不愈,临床用金佛草散:旋复花15克,法半夏10克,白芍15克,桂枝15克,生麻黄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夜间咳嗽严重,喉痒痰白靠枕就咳可加入细辛3克,五味子6克,干姜8克)心下痞硬,眩晕,嗳气呕吐酸水可考虑,旋复花代赭石汤:旋复花15克,代赭石30克,法半夏1O克,生姜25克,干姜10克,党参15克g,炙甘草10克,大枣10枚心火太过方: :大泻心汤:治暴得心下腹痛,痛如刀刺,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心中懊憹,胁背胸支满迫急,无可奈者方龙胆草、栀子(捣,各三两)、苦参、升麻(各二两)、豆豉(半升)、戎盐(如杏子大三枚)。上六味,服一升,当大吐,吐已必自泻下,即瘥注:此方类似《伤寒杂病论》的栀子豆豉汤,栀子形如心脏,色赤,为苦寒,如心泻心火,淡豆豉味苦,宣发郁火,栀子淡豆豉可以宣发外感后心中郁火,治疗心烦不眠,小儿心烦啼哭。大泻心汤:治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懑,口中苦,舌上生疮,面赤如新妆,或吐血,衄血,下血者方黄连、黄芩、芍药(各三两)、干姜(炮)、甘草(炙)、大黄(各一两)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服。注:此方类似《伤寒杂病论》中的三个(甘草,生姜)半夏泻心汤(法半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