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磊丨《史》《汉》“廉武”析疑
《史》《汉》“廉武”析疑
孙晓磊
摘 要:汉武帝时期,酷吏张汤屡次称赞尹齐“廉武”,此即《史记》所载尹齐“事张汤,张汤数称以为廉武”。但是,今本《汉书》却记载成尹齐“事张汤,汤数称以为廉。武帝使督盗贼”云云。当以《史》文为是。今本《汉书》衍“帝”字,“武”字当上属“廉”字为句。楚人多谓“士”曰“武”,张汤以尹齐为“廉武”,“廉武”即“廉士”。《汉书》至迟在南宋时就已衍入“帝”字,世人多不知此,又不明“廉武”词义,故在引述之时多存误说。
关键词:张汤 尹齐 廉武 楚语
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两者在史学研究领域始终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毋庸赘言。《史记》有所谓的“三家注”,即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而《汉书》则有唐颜师古注。这些古注被后世研究《史》《汉》者奉为圭臬。《史记》与《汉书》在史料上存有较多的共性,此乃学界常识。然而,因《史》《汉》两书历时久远,版本繁夥,异文便大量产生。今人若想顺利地研究《史》《汉》两书,就需要依据其书的精校之本,即文字错讹最少的版本。《史》《汉》两书因在史料上的共性,故可通过两书互勘以校订异文,此不失为利用各书版本以资校勘之外的又一良方。
一、“廉武”异文疑议
汉武帝时期,张汤、王温舒、尹齐、杨仆皆是有名的酷吏,今本《汉书·酷吏传》曰:
王温舒,阳陵人也。少时椎埋为奸。已而试县亭长,数废。数为吏,以治狱至廷尉史。事张汤,迁为御史,督盗贼,杀伤甚多。上闻之,以为能,迁为中尉。
尹齐,东郡茌平人也。以刀笔吏稍迁至御史。事张汤,汤数称以为廉。武帝使督盗贼,斩伐不避贵势。迁关都尉,声甚于宁成。上以为能,拜为中尉。
杨仆,宜阳人也。以千夫为吏。河南守举为御史,使督盗贼关东,治放尹齐,以敢击行。稍迁至主爵都尉,上以为能。[1]
据此知,尹齐“事张汤,汤数称以为廉”,又武帝使尹齐“督盗贼”也。然而,针对尹齐此人,《史记·酷吏列传》则曰:
尹齐者,东郡茌平人。以刀笔稍迁至御史。事张汤,张汤数称以为廉武,使督盗贼,所斩伐不避贵戚。迁为关内都尉,声甚于宁成。上以为能,迁为中尉。[2]
今从这条史料上来看,《汉书》明显因袭了《史记》。又考《北堂书钞·政术部一一·公正三一》“不避贵戚”条曰:
《史记·尹齐传》云:(尹)齐东郡人,以刀笔稍迁至御史。事张汤,汤数称以为廉武,使督盗贼,所斩伐不避贵戚。迁为关内都尉。[3]
由是知,《史记》以“廉武”绝句,无“帝”字,此又有《北堂书钞》引文为证,确信无疑。今据《史记》所载可知,尹齐“事张汤,张汤数称以为廉武”,又张汤使尹齐“督盗贼”。
那么,张汤屡次赞扬尹齐,应是《汉》之“数称以为廉”,还是《史》之“数称以为廉武”呢?使尹齐“督盗贼”者,究竟是《汉》之武帝,还是《史》之张汤呢?
《史记》“张汤数称以为廉武”一句,清人梁玉绳引《史诠》辨曰:“‘武’字衍。”[4]又有佚名氏曾引述《史诠》曰:
“武”字衍文。《汉书》“亷”句絶,“武”下有“帝”字,属下句读。[5]
《史诠》之书虽已亡佚,但据上述两引文可知,《史诠》以《汉》文为是,梁玉绳、佚名氏均信从之。当然,亦有意见不同者,针对《汉书》尹齐“事张汤,汤数称以为廉。武帝使督盗贼”一句,清人王念孙辨曰:
(尹齐)事张汤,汤数称以为廉武(句),帝使督盗贼。念孙案:“帝”字后人所加。此言张汤数称尹齐之廉武,使之督盗贼,(上文《王温舒传》曰:“事张汤,迁为御史,督盗贼。”下文《杨仆传》曰:“河南守举为御史,使督盗贼关东。”)非谓武帝使督盗贼也。《史记》“使督”上无“帝”字,是其明证矣。后人误以“廉”字绝句,而以“武”字属下读,因妄加“帝”字耳。下文曰:“上以为能,拜为中尉。”方指武帝言之。[6]
王氏认为,《史记》作“廉武”字不误,而是《汉书》衍“帝”字,“武”字上属“廉”字为句。使尹齐“督盗贼”者,乃张汤。王先谦辨《史》《汉》此异文,全从王念孙之说[7]。
上述两种观点,究竟哪种观点正确呢?
二、《汉书》“廉武”校误
《史》《汉》“廉武”一词,《史记》“三家注”及《汉书》颜师古注皆无说,但今人《汉语大词典》已立为词条收录,云:
廉武,廉士。《史记·酷吏列传》:“(尹齐)事张汤,张汤数称以为廉武。”按,《淮南子·齐俗训》高诱注:“楚人谓‘武’为‘士’(此引文有误,‘武’、‘士’两字当乙,见下文——引者注)。”[8]
其释“廉武”为“廉士”,正确。“廉武”一词,又见于《魏书·长孙道生传》,言曰:
(长孙道生)子冀归,六岁袭爵,降为公。高祖以其幼承家业,赐名稚,字承业。……(妾)罗氏生三子,绍远、士亮、季亮,兄弟皆廉武。稚少轻侠,斗鸡走马,力争杀人,因亡抵龙门将陈兴德家,会赦乃免。[9]
今本《魏书》以“廉武”句绝,甚是。
武者,士也。今考《淮南子·览冥篇》“勇武一人,为三军雄”,高诱注曰:“武,士也。江、淮间谓‘士’为‘武’。”[10]刘文典引庄逵吉曰:“《意林》引作‘勇士一人’,是改‘武’为‘士’。”[11]《齐俗篇》“为天下显武”,高诱注曰:“楚人谓‘士’为‘武’。”[12]《修务篇》“及至勇武,攘卷一捣”,高诱注曰:“武,士也。楚人谓‘士’为‘武’。”[13]《人间篇》“战武士必其死”,刘文典引陈氏观楼曰:“‘士’字、‘其’字皆后人所加。《淮南》一书皆谓‘士’为‘武’,‘战武’即‘战士’也,故《御览》引作‘战士毕死’,‘毕’、‘必’古字通。”[14]是楚语“武”即“士”也。考《文子·上德篇》曰:“勇武以强梁死,辩士以智能困。”[15]武亦士也,对举同义。
今考《文选·舞赋》载楚襄王使宋玉为赋曰:“文人不能怀其藻兮,武毅不能隐其刚。”[16]李善注曰:“《左氏传》云‘致果为毅’。”[17]李周翰注曰:“文人之醉,不能藏其辞藻也;武毅之人醉,则不能隐其刚勇。”[18]今按,清人胡绍煐曾指出此《舞赋》“武毅”字实乃“毅武”倒文[19],甚是。武者,士也。楚语。“毅武”即“毅士”,谓果毅之士。抄书之人不知“武”字之训,乃以“武”字对偶“文”字,故倒之。李周翰不知此,强为之说。《舞赋》“毅武”乃是与“文人”相对,是即以“毅士”对偶“文人”也。又考《文选·七发》云:“楚太子有疾,而吴客往问之。”[20]客曰:“毅武孔猛,袒裼身薄。白刃磑磑,予戟交错。”[21]李善注曰:“《左氏传》云‘致果为毅’。”[22]是同前《舞赋》注。《七发》“毅武孔猛”,“毅武”即“毅士”,楚语,仍谓果毅之士。《七发》“毅武”,适是《舞赋》“武毅”乃“毅武”倒文之证。
考《汉书·伍被传》曰:
伍被,楚人也。或言其先伍子胥后也。……(淮南王复召问被)被曰:“……如此,则民怨,诸侯惧,即使辩士随而说之,党可以徼幸。”[23]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曰:
王坐东宫,召伍被与谋。……被曰:“……如此则民怨,诸侯惧,即使辩武随而说之,傥可徼幸什得一乎?”[24]
今据此知,《汉书》“辩士”,《史记》作“辩武”,此乃楚语,故裴骃《史记集解》引徐广解此曰:“淮南人名‘士’曰‘武’。”[25]伍被,楚人,其口中的“辩武”实即“辩士”。
今考《汉书·张汤传》曰:“张汤,杜陵人也。父为长安丞。……父死后,汤为长安吏。”[26]此即《汉书·地理志上》“京兆尹”之“杜陵”[27],因“京兆”即是对都城辖域的谓称。又考《战国策·秦策二》“楚兵大败于杜陵”,高诱注曰:“杜陵,楚邑。”[28]鲍彪注曰:“(杜陵)属京兆。”[29]则知张汤原乃楚地之人,其用楚语亦在情理之中,故其所称“武”实即“士”也。
《史》《汉》载张汤数称尹齐以为“廉武”,“廉武”即“廉士”,以尹齐为廉士也。楚人谓“士”曰“武”,地域实不限于淮南。今本《汉书·酷吏传》当删“帝”字,“武”字上属“廉”字为句。“廉武”一词不习见,后人多不明其义,读《汉传》者误以“廉”字句绝,故将“武”字属下为句,因文有不通,乃妄加“帝”字以足句,遂成今本之文。王念孙考《汉传》衍“帝”字,以“廉武”句绝,甚是,惜其不言“廉武”之义,致使其说难明。近人王叔岷释《史》《汉》“廉武”之义为“既廉且武”[30],其解未为达诂。
我们不禁要问,《汉书·酷吏传》是何时衍入“帝”字的呢?关于此点,我们可以在后人的引述中窥知。较早引述《汉传》此文者,乃南宋王益之《西汉年纪》和吕祖谦《西汉详节》两书。考《西汉年纪·武帝》引《汉书·酷吏传》曰:
初,(尹齐)事张汤,汤数称以为廉。帝使督盗贼,斩伐不避贵势。[31]
王益之将此事系于“武帝元鼎三年”[32],其引述《汉传》之文仍以“廉”字绝句,又径以“帝”字代指武帝,而省却“武”字则成脱文,是误上加误。又考《西汉详节·酷吏传》曰:
尹齐,东郡茌平人也。以刀笔吏稍迁至御史。事张汤,汤数称以为廉。武帝使督盗贼,斩伐不避贵势。[33]
吕祖谦依照其书汉帝谥号全用阴文的体例,特意将“武帝”两字用阴文标识,乃因其不知此“帝”字为衍文所致。今由《西汉年纪》及《西汉详节》两书所引《汉传》之文可知,《汉书·酷吏传》衍入“帝”字甚久,至迟在南宋时就已衍入。这一由来已久的衍文,实有廓清的必要。王氏、吕氏两人不知《汉传》有此衍文,故在引述之时,亦与《汉传》同误。今人尝点校整理《西汉年纪》《西汉详节》两书,亦无校记以明此衍文[34],略为遗憾。
三、结语
《史记》记载张汤数称尹齐“以为廉武”,“廉武”即“廉士”,此乃楚语,则知下文使尹齐“督盗贼”者,亦谓张汤,而非武帝。楚语多有谓“士”曰“武”者,此盖方音。今本《汉书》称“(张)汤数称以为廉。武帝使督盗贼”云云,是后人不知“廉武”词义而读破句,将“武”字属下为句,指谓武帝,故妄加“帝”字。《汉书》至迟在南宋时就已衍入“帝”字。今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早已启动,《史记》《宋书》《魏书》等书已修订出版,若拙文尚能为修订本《汉书》提供此一校勘实例,仍不失为一幸事。
附记:笔者曾以此篇小文参加“2018年历史典籍与两浙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39届年会”,会议上,苏芃、李博两兄告知《汉语大词典》已收录有“廉武”词条。笔者失检。在补加《汉语大词典》条目之后,幸为《中国典籍与文化》(2021年第1期)采用。如有引用,烦请以纸质原文为准。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史记志疑》研究”成果(16JDGH054)。
[1]《汉书》卷九〇,引用有删节,中华书局,1962年,页3655—3659。
[2]《史记》卷一二二,中华书局,2014年,页3821。
[3]《北堂书钞》卷三七,《续修四库全书》第121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页174。
[4] [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三五,贺次君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页1443。
[5] [清]佚名《史记疏证》卷五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页530。
[6] [清]王念孙《读书杂志》六,中国书店,1985年,页89。
[7]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卷九〇,中华书局,1983年,页1538。
[8]《汉语大词典》卷三,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年,页1256。
[9]《魏书》卷二五,中华书局,1974年,页649。
[10]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卷六,冯逸、乔华点校,中华书局,2013年,页232。
[11]《淮南鸿烈集解》卷六,页232。
[12]《淮南鸿烈集解》卷一一,页447。
[13]《淮南鸿烈集解》卷一九,页780。
[14]《淮南鸿烈集解》卷一八,页759。
[15]王利器《文子疏义》卷六,中华书局,2000年,页259。
[16]《六臣注文选》卷一七,中华书局,2012年,页321。
[17]《六臣注文选》卷一七,页321。
[18]《六臣注文选》卷一七,页321。
[19] [清]胡绍煐《文选笺证》卷一九,蒋立甫校点,黄山书社,2007年,页470。
[20]《六臣注文选》卷三四,页634。
[21]《六臣注文选》卷三四,页639。
[22]《六臣注文选》卷三四,页639。
[23]《汉书》卷四五,页2167—2174。
[24]《史记》卷一一八,页3750—3755。
[25]《史记》卷一一八,页3757。
[26]《汉书》卷五九,页2637。
[27]《汉书》卷二八上,页1544。
[28]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卷四,凤凰出版社,2008年,页216。
[29]《战国策集注汇考》卷四,页216。
[30]王叔岷《史记斠证》卷一二二,中华书局,2007年,页3298。
[31] [宋]王益之《西汉年纪》卷一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2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页178。
[32]《西汉年纪》卷一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29册,页178。
[33] [宋]吕祖谦《诸儒校正西汉详节》卷二七,《中华再造善本》据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宋刻本影印,第18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
[34] [宋]王益之《西汉年纪》卷一五,王根林先生点校,中华书局,2018年,页284;[宋]吕祖谦《西汉书详节》卷二七,《十七史详节》第2册,黄灵庚师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页1091。
注:本文发表于《中国典籍与文化》2021年第1期,此据作
注:本文发表于《中国典籍与文化》2021年第1期,此据作者word,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孙晓磊老师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