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历史文化和那些文物

元宵节的历史文化和那些文物

元宵节的历史文化: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

  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元宵节的习俗由来已久。自唐朝中期以来,元宵节发展成为了我国全民性的狂欢节,因此元宵节是把传统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那么,在如今,元宵节还有那些保留至今的习俗呢?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元宵节话灯

信息来源:何山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是中国人重要的传统喜庆节日之一。这天晚上被称为“元夕”、“元夜”或“元宵”。“‘宵’、‘夜’、‘夕’均为‘夜晚’之意,说明这一天的节日活动主要在夜晚进行。”[①]元宵活动的主题强调一个“闹”字,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说法,主要的活动有放花灯、舞狮子、踩高跷、猜灯谜、吃元宵等。

元宵节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主要有汉武帝太一神祭祀起源说、道教起源说、佛教起源说等说法。作为元宵节重要活动的张灯、观灯,始终与元宵节密不可分。隋炀帝所写《正月十五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描绘了元宵张灯的情景:“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唐代苏味道的诗《正月十五夜》描写了唐代上元不宵禁,倾城出动彻夜观灯狂欢的盛况:“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唐宋以后至今,元宵节张灯一直是春节期间民俗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民间百姓,都广泛参与,乐在其中。[②]

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局部),此画卷描绘明宪宗在皇宫里庆赏元宵游玩的各种情景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灯除了在节日上使用外,主要作为照明用具使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灯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不仅造型多样,制作材料也不尽相同,包括了玉器、青铜器、瓷器等。故宫博物院所藏的玉勾云纹灯,造型设计独具匠心,座、柱、盘分别由三块玉雕成,纹饰精美,富有层次感,显示出精湛的雕刻技术。1968年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的西汉长信宫铜灯,通体鎏金,作宫女跪坐执灯形象,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等部分组成。各部分可拆卸,灯盘可转动,灯罩可开合,显示了古人高超的制作工艺。1983年在长沙铜官窑窑址出土的青釉褐彩狮形灯,小口,矮领,瓜棱形扁圆腹,腹部两侧饰兽面流状灯口,器下部饰仰莲纹。灯柱及器座已残,胎色灰白,青釉褐彩装饰。[③]

玉勾云纹灯,战国,高12.8cm,盘径10.2cm,足径5.9cm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长信宫灯,通高48cm,因刻有“长信尚浴”字样,故名

现藏于河北博物院

青釉褐彩狮形灯,高6.5cm,口径6.5cm

现藏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在古代平时被限制在家的妇女也可以自由出门游玩,观灯、赏灯。正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所述:“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丰富,成为了中国人不可缺少的传统佳节。

注:

[①] 《中国古代礼俗辞典》,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6月,第446页。

[②]韩梅:《元宵节起源新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7月,第4期,第101页。

[③]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3,湖北 湖南》,科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66页。

乾隆帝元宵行乐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绢本,设色,

纵302厘米,横204.3厘米

  此图描绘的是清代乾隆皇帝与皇族子弟们在宫苑内庆贺元宵节的情景。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岁朝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除吃意寓团圆美满的元宵外,还要点起彩灯万盏,燃放焰火和猜灯谜。图中乾隆皇帝坐在楼阁上,正安详地目视着皇族子弟们庆贺元宵节。

  此图没有落作者的名款,从技法上分析,图中人物的画像应是由擅长写实画的郎世宁绘制。他在西洋肖像画的基础上,巧妙地吸取了传统中国“写真”画技法,生动地表现出不同人物的体态和神情。图中的屋宇、树石背景是由中国画家补绘,画家们以传统的中国山水画、界画技法,精心勾描、点染,不仅渲染出元宵节喜庆祥和的热烈气氛,同时展示出乾隆皇帝与家人间浓浓的亲情。

乾周之冕竹鸡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明,周之冕绘,纸本,墨笔

纵158厘米,横47.2厘米

  本幅自识:“壬寅上元周之冕戏墨。”按“壬寅”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上元”指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钤“周之冕印”、“服卿”印两方。右下角钤“笔研精良人生一乐”朱长方印,左下钤“子受秘玩”朱方收藏印。外签吴大澂题图名。澄庐收藏。

  此画绘一只公鸡在竹林间的草坡上觅食,发现美味,不禁抖擞精神,后腿发力,欲将猎物一举擒拿,情景生动。整幅画面墨气湿润,笔意秀挺,公鸡虽以小写意手法表现,然公鸡的体态神韵,尤其是公鸡身体随地势向前倾斜意欲发力奔出之时的动态表现得逼真写实,得形神兼备之妙,反映了周氏在写意花鸟画上的深厚功底。世人言:“有明以来写花鸟者,自沈周之后,无如陈道復与陆叔平二人,但道復妙而不真,叔平真而不妙,周之冕似能兼之。”所言不虚也。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长21.5 厘米,宽11.7厘米,高 19.5厘米

清宫旧藏

  吊灯以铁丝做骨架,以彩绘纱质为灯面,纱上双面画童子抱鱼,两侧绘有蝙蝠,有“年年有余”和“多福”的吉祥寓意。画面绚丽多姿,充满了喜庆色彩。此花灯是应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赏灯习俗而制作的。旧时元宵节前后,商贾于市集以花灯、百货、珠宝、罗绮等进行贸易,称为灯市。市井百姓和内臣宫眷,摩肩接踵流连忘返。每近夜晚,店铺庙宇多悬花灯,上绘古人故事和山水花卉等图案,寓意吉祥太平。宫中也要应节制作“童子抱鱼”纱制灯笼、纸制小红灯笼等。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明 纵36.6厘米,横达630.6厘米

此画卷描绘明宪宗在皇宫里庆赏元宵游玩的各种情景。画面中,从早到晚的各种节目均有明宪宗在场,他穿着不同的盛装,或站或坐,表情安详,在欣赏元宵节的各种活动。

明宪宗朱见深是明朝的第8位皇帝,年号成化(公元1456年-1487年)。他平庸无能,生活奢靡,喜欢追求新奇刺激。他宠爱一位比自己大17岁的宫女万氏,立万氏为贵妃,每天与她饮酒享乐,不思朝政。同历史上许多无能却又有艺术品位的皇帝一样,明宪宗也是一位喜爱艺术且有一定品味的皇帝,不惜血本让景德镇御器厂烧制精美的斗彩瓷器。他喜爱绘画,尤其喜欢让画师将他的生活都描绘出来。这幅《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可能是他亲自监督宫廷画师绘成的,构图严谨,笔法细腻,画面上的宫廷院落巍峨壮观,各种人物的情态、动作细致入微,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其中杂技、魔术、烟花爆竹及鳌山灯市等场面恢弘,是一幅写实性的行乐图,也是一幅明代民俗画的代表作。

【合作共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