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大师的顶级智慧:哈耶克,贯穿现代经济学史的大辩论
我们前面聊到过凯恩斯。他一个人,就颠覆了古典经济学,开创了宏观经济学。当然,古典经济学也不会甘心自动退出。自然有人捍卫。其中一位,几乎靠与凯恩斯论战,赢得了大师地位。那就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5.8-1992.3.23)。
哈耶克1899年出生在维也纳,19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奥地利学派的大师米塞斯,是他老师。哈耶克的背景,和前面说过的熊彼特有点像。两人都在维也纳接受教育。奥匈帝国一瓦解,他们都成为流亡者。最后,都在英美世界成名。
哈耶克
哈耶克是犹太人。年少时,他目睹犹太精英最后的好时光。但是,当奥匈帝国解体时,原本受到帝国保护的犹太精英,就变得流离失所。1918年,维也纳爆发了社会主义实验,导致严重通胀,半年物价上涨70倍。哈耶克家也深受其害,甚至没钱让他去德国留学。1938年,纳粹吞并奥地利。同年,哈耶克加入英国籍。
这些经历,使他对计划经济思想,终身抵触。1947年,他发起一个新自由主义学术团体,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朝圣山学社。知名学者波普尔、米塞斯、奈特、弗里德曼等,都是学社成员。
私下里,哈耶克个性温和。但一涉及理念,他会以自己的方式坚持。在经济学史上,他给人一大印象,就是好辩。三十年代两场重要的经济学辩论,他都参加了。第一场,是社会主义是否可行的辩论。第二场,是他和凯恩斯关于经济的大讨论。第一场,他是助攻。第二场,他成主力。
1、与凯恩斯的论战
哈耶克一辈子,最大理论对手就是凯恩斯。1931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邀他讲学。背后目的很明确,就是作为对抗凯恩斯的枪手。他1992年去世前,最大遗憾,就是没彻底清算凯恩斯主义。从身材来看,哈耶克和凯恩斯都是巨人。超过1米8。哈耶克比凯恩斯年轻16岁。但他看起来,比较学究气。一辈子都给人中欧知识分子的感觉。总是丝框眼镜,搭配粗花呢外套。说英语,也有伦敦雾一样浓厚的口音。
两人论战很有名,但误解也不少。表面争论的是经济。往深里看,其实是文明胜负的问题。
争论背景是大萧条时期,经济危机导致失业无处不在。各国采取的应对方案不同,苏联和纳粹德国这样的经济体,依靠计划模式,将国家变为一个经济军事机器。这导致曾经一段时期,经济竞争的天平,向这些国家倾斜。而当时,主张自由的英美世界,反而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于是,凯恩斯出现了。你已经知道,他主张扩大投资。哈耶克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大萧条的原因就在于政府。为什么?哈耶克指出,政府和中央银行背后,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在制定决策,他们这些人当中,过去太想维持经济繁荣,执行了过分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结果呢,一时的人造繁荣最终,让所有人付出了代价。这样人为的繁荣中,资源存在很多错配。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在第一步,政府已经错了。如果为挽救危机,政府再大力介入,更是错上加错。如此一来,必然会剥夺人们的经济自由。
这场辩论为什么那么受关注?因为战争。两次世界大战改造了世界,也使得人们重新思考,甚至重新评估不同制度的问题。这场三十年代的大辩论,影响了数亿人的生活。被认为是历史上最经典、最著名的经济学决斗。辩论的结束,不意味着分出胜负。围绕两人观点,后人也形成了各自的理解。使得这两人的辩论,几乎贯穿了整个现代经济学史。
2、《通往奴役之路》
一般认为,他们两个人的辩论,客观上对哈耶克更有利。因为凯恩斯名气大,哈耶克算是蹭热度出名了。但实际上,通过这场辩论,凯恩斯也收获不少。从辩论中,他汲取了强大的斗志,产生了理论创新的欲望。
你知道,凯恩斯宏观经济学鼻祖的地位,主要凭借1936年出版的《通论》确立的。《通论》引发学界内外轰动,引爆了凯恩斯革命。看起来,全书没直接提哈耶克。但实际上,不少地方的辩解和说明,都是针对哈耶克的批评。我和学者韦森聊过,他对《通论》做了不少文本研究。他认为,与哈耶克的论战,是凯恩斯写《通论》最重要的推动力。
《通论》的巨大成功,显得哈耶克有点寂寞。30年代末,大家完全忘记了他。他的一些得意门生,也皈依凯恩斯。比如经济学家卡多尔与希克斯。
但是,哈耶克并没闲着。在寂寞中,他埋头工作。四十年代,哈耶克完成自己的重要著作《通往奴役之路》。其中,他对大政府主义展开了深刻的批判。指出当大政府以公共利益的名义,剥夺公民自由的时候,人类离奴役社会也就不远了。
这本书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他的命运。书很畅销,他的名气走出经济学圈,被更多的人知道。不过你可能想不到,就因为太畅销,也让他遭遇很多非议。很多学者觉得,专业的学者不该写这样畅销书。
无论怎么说,两人交锋的结果,是各自发展出不同的理论体系。这给世界留下了巨大遗产。两人虽是理论对手,私下交情却不错。两人观念上的鸿沟,也不是不能调和。凯恩斯读完《通往奴役之路》后,写信给哈耶克。说我们的分歧,只是在哪里划下界线的问题,你大大低估了中间道路的可行性。
3、哈耶克与凯恩斯辩论的影响
凯恩斯所说的中间道路,真的存在吗?这是永恒的问题。其实,我认为应该存在。当经济正常运行时,政府不应该过分介入经济,最大幅度地保护民间的经济自由。当经济出现危机时,必要的出手是需要的。多年来,公众对二人态度总是摇摆不定。当危机来临,往往求助凯恩斯。一旦经济平和,哈耶克又占上风。
两人的分歧,本质上是世界观的分歧。凯恩斯呢,是个乐观主义者。对于意识形态和政治理念,比较务实灵活。很自然地,面对困境时,他主张政府应该出面,撑起经济。哈耶克,则是一个怀疑论者。他有清醒的悲观态度,把理念看作不可动摇的信仰。比如凯恩斯说“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的”。哈耶克就批判说,这句话的信徒,会遇到洪水滔天那一刻,并终将自食其果。
英国思想家柏林说,学者分为狐狸型学者,和刺猬型学者两类。狐狸型学者几乎无所不知,刺猬型学者则仅钻研某一领域。从这个角度看,哈耶克类似刺猬型学者,一生做的唯一大事,就是捍卫自由市场。
哈耶克早年的书,比如《货币理论和商业循环》《物价和生产》等。往往是从价格与商业周期等经济学角度,去批判计划经济。从《通往奴役之路》后,他的兴趣开始转移,不仅局限于经济学。后来,陆续出版了《自由宪章》《致命的自负》等名著。他的视野,已经从经济学转向了政治哲学和心理学。从而,能以自发秩序等观念,去论证市场的必要。你看,从青年到晚年,横跨几个学科和不同角度,哈耶克始终没变的,是著作的轴心,始终是捍卫市场。
在大陆,哈耶克更多被当作经济学家。在台湾,他更多被当作政治学家。这都有道理。无论经济学还是政治学,他都为自由呼吁。凯恩斯更类似狐狸型学者,立场总在变化。他的名言就是,当事实改变,观点自然随之改变。
不过,哈耶克也有自己的分类。他说学者的头脑有两种。一种是记忆型,可将自身专业知识完美掌握。另一种是糊涂型,长处不在记忆,而是将知识形成新框架。哈耶克自认属于后者。这种分类,其实隐含了他思想的底层逻辑,那就是,真正重要的知识,是分散的,不可能集中在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头脑中。因此,中央计划必然无效。能将人类融为一体的,只能是彼此互相依靠的市场秩序。
哈耶克很幸运,活得很长。经历了一战二战,还经历了凯恩斯主义的高潮与低潮。很多年的时间里,他几乎没人关注。晚年一度有临床抑郁症。幸好,他等到了自己的胜利,获得了诺贝尔奖,看到了苏联解体。英国撒切尔夫人等领导人,更把他当作导师。
晚年哈耶克
今天,哈耶克在华人世界仍旧影响巨大。不少重量级的经济学家,都在号召重读哈耶克。哈耶克为什么还不过时?我想,最大原因在于他点出了关键事实。人类社会如果要良性运转,必须要依赖自由市场。
台湾大学附近有个茶馆,叫紫藤庐。这里,曾是台湾自由主义者的聚集地。龙应台也常来。最早的主人周德伟,是哈耶克的亲传弟子。他翻译过哈耶克著作,为普及其思想作出不少贡献。如果你去台北,可千万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