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案习(26)

​1、承气汤

周某某,男,46岁。

因食鱼蟹,当夜全身出现大小不等淡红皮疹,搔痒难忍,伴有发热、头晕、纳呆、腹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诊为荨麻疹后,用扑尔敏等药未效,即以大承气汤攻下:

生大黄(后下)、元明粉(冲)各12克,枳实、制川朴各9克。

1剂后,泻下稀便,疹块顿时大减;次日再进1剂而愈。
按语
荨麻疹成因较多,风热、风寒、饮食、药物,皆可引起。对于药、食所致者,每以承气辈取效,尤以热邪蕴结胃腑者更为适宜,每在泻后疹消。
本方以承气命名,取其有泻热结,承顺胃气之下行,可使塞者通,闭者畅之意。正如吴瑭在《温病条辨》中说:“承气者,胃气也。盖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若在无病时,本系自然下降,今为邪气蟠踞于中,阻其下降之气,胃虽自欲下降而不能,非药力助之不可”。故承气汤通胃结,救胃阴,仍系承胃腑本来下降之气,故汤名承气。

相关经典条文学习

《温病条辨》中说:“承气者,胃气也。盖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若在无病时,本系自然下降,今为邪气蟠踞于中,阻其下降之气,胃虽自欲下降而不能,非药力助之不可”

2、吴茱萸汤加当归
梁某某,女,37岁。

眼赤而痛,泪多,头晕而痛,不畏阳光,已十余日,曾服辛凉解表数剂而增剧,脉微弦而缓,手足冷。

此属厥阴上乘于头目,治宜升其清阳以降盛阴之气。

投吴茱萸汤加当归9克。

1剂而诸症均减,续服3剂而愈。

按语

目赤而痛,多火热为病,然本案目赤而手足冷,脉弦而缓,前因辛凉解表而不效,显然为阴寒之证。厥阴寒浊上攻目窍,郁滞不解,可见目赤而痛,治则但降其厥阴寒浊,则目疾自愈。

补述:郭雍《伤寒补亡论》:“凡寒厥,手足逆冷而烦躁的,不论其它余证,当先服吴茱萸汤;如手足厥冷不见烦躁者,当先与四逆汤;如果手足厥冷而又下利,脉沉微不见者,则当急服通脉四逆汤。”

相关经典条文学习

《伤寒论》第243条: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伤寒论》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麻黄汤

刘××,男,50岁。

困工作需要,自北京赴甘肃省。当时正值隆冬季节,不慎冒受风寒而得“太阳伤寒证”。发热39.8℃,严重恶寒,周身大小关节无一不痛,身无汗,咳嗽,脉浮紧。

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12克  炙甘草3克  一剂。

服药后,盖被躺火炕上发汗。约l小时左右,遍身絷然汗出而解。

按语
麻黄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太阳伤寒证的第一名方。张仲景说:“太阳痫,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寒热,诸痛与无汗而喘三组症候。太阳伤寒证的病机关键在于寒邪外来,邪气闭郁,营阴不得畅行,简称为“卫闭营凝”。
因为表闭无汗,所以又称之为“表实证”。
表实证与表虚证的“卫强营弱”不同。前者以无汗为特点,后者以汗自出为特点。由于卫阳被寒邪所闭郁,营阴被寒邪所凝滞,所以用麻黄汤辛温发汗以散寒,目的在于发越闭郁之阳气,而使营阴畅行。服药后必须要微微汗出为佳,用药时要注意麻黄:桂枝:炙甘草的剂量比例应该是3:2:1,否则就会影响发汗的效果;
服用麻黄汤一般都能汗出,与服桂枝汤啜粥取汗有别。但应当注意,服麻黄汤后也有不汗出的情况。从曹颖甫《经方实验录》中所记载的几则医案中看,可以将服麻黄汤后不汗出的情况概括为以下三种:
一是表证未解而先用下法,导致中气虚弱而无力作汗,这种不汗出是由于误治;
二是久居寒冷之地或平时习惯于寒冷之气,轻易不容易受到风寒的侵袭,如果一旦受之,所感邪气必定比一人要严重,如果用药剂量不足就不能发汗,这种不汗出是与地域职业有关;
三是有的患者服药后,阳气发动,化水为气,汗出于无形而不被发觉,也好象不汗出。诸如此类情况,变化难测,所以,临证时要细心推求其理,就不致于惊慌失措。
更需要一提的是,由于麻黄汤有较强的发汗作用,使用不当又会产生许多变证,不少临床医家视之如虎狼,畏而不敢用。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临床辨证不明确,对于伤寒病与温热病的鉴别心中无数,所以,一见发热为主的病人,多从温热病方面治疗。
《伤寒论》指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这里突出地强调了温病“口渴”与不恶寒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如果不出现口渴,症候表现仍有恶寒特点,还是应该考虑风寒的病情。因此,外感初起口渴与不渴,是识别寒、温的一个苗头。
另一方面原因主要是医家受温病学说影响,畏其辛温形成一种偏见.其实,只要在准确辨证的前提下,用麻黄汤治疗伤寒表实证足唯一最有效的方剂。

相关经典条文学习

《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论》第85条: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4、栝蒌桂枝汤
丁某某,男,半岁。

1931年初夏,身热,汗出,口渴目斜,项强,角弓反张,手足搐搦,指尖发冷。指纹浮紫,舌苔薄黄。

此为伤湿兼风,袭人太阳卫分,表虚液竭,筋脉失荣。拟用调和阴阳,滋养营液法,以栝蒌桂枝汤主之。

栝蒌根6克,桂枝3克,白芍3克,甘草2.4克,生姜2片,红枣2枚,水煎服。

3剂,各证减轻。改投:当归、川贝、秦艽各3克,生地、白芍、栝蒌根、忍冬藤各6克,水煎服,4剂而愈。

按语
患儿年幼体弱,复罹身热、汗出之疾,又耗伤于夏,致津伤液劫,筋脉失养,势为必然,故目斜项强、角弓反张、手足抽搐之貌迭现。然治疗时又不能只顾其果,而忽略其因,故先与栝蒌桂枝汤以解太阳卫分风湿之邪,兼滋太阳膀胱经脉之液,后再以养血生津,淸热通络之品以善后。循序施法,令病尽愈。

相关经典条文学习

《金匮要略·痙湿暍病脉证第二》: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痙,栝蒌桂枝汤主之。

5、桂枝二越婢一汤

刘××,女,10岁。

深秋感受寒凉之气,发热恶寒,每日发作好几次,拖延数月未愈,脉浮无力,舌质红苔薄白。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

此种情况属于风寒郁表,日久不解,寒将化热的轻证。治用桂枝二越婢一汤。

麻黄3克  桂枝5克  白芍5克  生姜3克  大枣4枚  生石膏6克  炙甘草3克  玉竹3克  服一剂,得微汗出而解。

按语

本案患女的临床表现与上案基本相同,都是发热恶寒一日之内发作数次的类疟证,但不用桂枝二麻黄一汤而反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是因为其舌质红,反映表邪有入里化热的趋势。

张仲景说:“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历代不少注解伤寒论的医家认为“此无阳也是指亡阳而言,而不知本条所说的“无阳”是指邪气欲离于表而言。成无己曾说:“表证罢为无阳。这是因为伤寒脉象一般为浮紧,脉象由浮紧而变弱,则反映了寒邪将要离开肌表而有人里化热的趋势,所以不用单纯辛温的麻桂合方而用辛温之中兼有石膏另加玉竹辛凉清热滋液为治。

相关经典条文学习

《金匮要略·痙湿暍病脉证第二》: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痙,栝蒌桂枝汤主之。
(0)

相关推荐

  • 连载丨《伤寒辅行录》(1)

    ◆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脉浮紧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发热恶寒,如疟状者,麻黄桂枝汤主之,桂枝麻黄汤亦主之. ◆伤寒表未解,干呕发热而咳者,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后,外证已,仍咳而呕渴 ...

  •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13条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注解伤寒论>:"头痛者,太阳也:发热汗出恶风者,中风也.与桂枝汤,解散风邪." 本条主要讲述桂枝汤证的主要临床症 ...

  • 中医治疗间歇性低热案一则

    郭某某,女,24岁.病史:近三年来,常间歇性低热.1976年3月,感冒发烧,曾服用感冒冲剂.四环素等药.其后经常自觉畏寒发热,常患扁桃体炎和关节痛.腋温一般在37.4℃-38℃,偶尔在38℃以上.曾查 ...

  •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16条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 ...

  • 晨雨老师讲《伤寒论》35,36条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方五.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 ...

  • 心得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原载于张仲景的<伤寒论>,义名麻桂各半汤. 方剂组成:桂枝5克,麻黄5克,芍药.生姜.炙甘草.杏仁各3克,大枣4枚. 以上各味,用水先煮麻黄,去上沫,再入诸药,煮取约300毫 ...

  • 经方:桂枝二麻黄一汤(太阳症,热多寒少)

    桂枝二麻黄一汤 [原文]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四枚(擘)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 ...

  • 《伤寒论》笔记:大阳中风桂枝汤主之(其二)

    桂枝汤相关证 桂枝汤的相关证,我们还要再做一次系统的梳理 条目对比 总括 脉 头项 是否恶寒 是否发热 是否汗出 是否恶风 其它 方剂 第1条 太阳之为病 脉浮 头项强痛 而恶寒 第2条 太阳病 脉缓 ...

  • 晨雨老师讲《伤寒论》23,24条

    今日学习<伤寒论>第23条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 ...

  • 《伤寒论》学习笔记八之表郁轻证。

    最近没顾上更新,今天写一下. 我看了一下上一篇是写到了伤寒兼证.今天继续表郁轻证. 1.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