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卧花间写诗词
我就把平日里一些感悟和学到的基本知识,拿来大家分享;
或由帮助,或有漏失处,皆请大家笑纳了啊。
诗词的主体,表现的是天人合一的观物态度和直觉想象的感物方式,具体反映在以构思-布局为标志的结构追求上,集中体现为构思中具象,感兴的抽象化,布局中对称平衡的回环性,以及相统一的圆美流转类的结构体系,强调的重点,是抽象化,对称平衡,相统一,
先说构思;
古典诗词艺术构思,重立意发想,抓切入角度,定主导意象。
以立意为起点,决定其全局创构工程及美学价值的基础。也就是我们说的,想要写什么,想表达什么,其实很多人在填词时候,往往,并不能很明确想要表达什么,只是会注意在字词上的奇巧仅在字句求新者,犹村夫著新衣,徒增丑态而已。伴随立意而来的是心灵的逸想神思。
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作者在感物阶段,将自身性情或即兴而起的情绪投射、融化到借想象、联想而出现的客观景物或事物之中,将物情化,借物抒情,以致情态纷呈,意象环生。在立意的创作中,不妨先抓切入角度,即寻求意境营造的感兴起点,常常具现为一事、一语、一念之切入,是作者瞬间妙悟之所得。关于这点,想必很多人都有感触
往往,就是现有一个好句,好词,或者某一事,就此展开,而成作品。主导意象与切入角度,是艺术构思的核心,两者常相生相伴,形影相随,双向互动,古典诗词的构思,追寻远而及近、去而复返的意脉流通轨迹。
词要放得开,最忌步步相逢;又要收得回,最忌行行逾远。必如天上人间,来去无迹方妙。古典诗词的构思,追寻远而及近、去而复返的意脉流通轨迹。
词要放得开,最忌步步相逢;又要收得回,最忌行行逾远。必如天上人间,来去无迹方妙。古诗之妙在首尾一意。发语难得有力,有力故能挽起一篇之势,结语难得有情,有情故能锁住一篇之意。
能挽起一篇,故一篇之情亦动;能锁住一篇,故一篇之势亦完,两相容也。
发语撒得开,结语收得拢,从撒开得其势至收拢而蓄意终,意脉流通显露为一条开合轮转轨迹,呈现出圆美流转之特征。讲简单点,是首尾呼应
但在这呼应中,从一开始的开阔,到结尾的切中,给人一种荡胸生层云的感觉,比如
宋祁《玉楼春 春景》东城渐觉风光好,,,,且向花间留晚照。
风光好,与留晚照,具是写景,起句的风光好,也就折射创作时候的心境,到留晚照,点出作者的真实内心感慨,这个构思中,从立意,想要表达的是喜是悲,就要确立,然后,在景色的应用中,选择与之对应的景色寄托以情来描写,我见过不少作品,前几句写景,那是一片绚丽多彩,到后面写情,却满腔的凄凉愁苦,这就是不搭调,那么在立意确立后 ,就是造境了,造境即创造意境,造境设计与情景关系至深,作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景因情气韵生动,情因景曼衍悠扬。也就是常说的,情景交融,造境设计,一般分为四种:情景互映、景因情设、情随景生、情景浑成。情景互映即情景双绘造境,比如秦观“落红万点愁如海”,先绘景“落红万点”,后抒情“ 愁如海”,情景两分又相互衬映。在这里,落,与愁,的整体概念,也是一致的,如果还改成---飞红万点愁如海,那么就明显的,显得不够和谐,情景互映在古典诗词中被广泛采用,且为古典诗学大家所首肯。情景双绘不单显示为相生关系,亦可相克互映。在造境中,情景相克甚至能强化互映关系。当情和景相反时,会在情景谐和中造成一股因物我冲突而内外反衬之张力,增强作品表现力。之前,我说的,见过不少人的作品前几句写景,那是一片绚丽多彩,到后面写情,却满腔的凄凉愁苦,这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差别,在于怎么交代和过度,如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一词,上阙状写江南初夏景色,下阙抒怀流客漂泊之哀,景之暖色与情之冷色,反差至极。中间的衔接,就有很明确的转折交代,是鸟鸢虽乐,社燕自苦,九江之船,卒未尝泛。此中有多少说不出处,或是依人之苦,或是患失之心。但说得虽哀怨,却不激烈,沉郁顿挫中别饶蕴借。强调一下,说得虽哀怨,却不激烈,沉郁顿挫中别饶蕴借。这分凄清愁苦,只需要淡淡的点出,不需要浓墨重笔,但在前后的反差中,会越读越有味道,没多读一遍,能多感触,也就越发的觉得其隐苦之意,这就是词的妙处了,我们常说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
再说,景因情设;
是立足于景的“情中景”设计。主体情感渗透进过程性事象,主体情思感发凝定性景象,由景获得感兴,完成以景造境活动。
如:明王泰际《浪淘沙》:'多应身在翠微间,归看双鸾妆镜里,一样春山。’
宇内无情之山水,几被“古今别离人”控变为有情之物,在以景造境活动中,诗词创作之景物,已非客观自在之景物,主观之景可细分为“目接之景、虚拟之景”两类。其情景设计亦分为“借景言情、情化景物”两类,尤以前者为甚,
比如;元遗山《木兰花慢》云:'黄星,几年飞去,澹春阴,平野草青青,平野纯青,只是幽静芳倩,却有难状之情,令人低徊欲绝。善读者约略身入景中,便知其妙。景因情设的另一类造境设计,是情化景物,即景物随诗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实景高度主观化以致变形,此类造境设计有一定难度。如杜甫《春望》一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乐事而溅泪惊心,景随情化也,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亦为“情化景物”之典型设计,只是造境采用了景观扩张技法。
再说说 情随景生,即以景生情,是立足于情的“景中情”设计。
古典诗词描述之景,非单纯客观之景,其实是存在于主体主观视域,具有感发情思功能之景。古典诗词描述之景,非单纯客观之景,其实是存在于主体主观视域,具有感发情思功能之景。古典诗词抒发之情,也非单纯主观之情,亦是融入客观环境,具有激活主体景象联想功能之情。以景生情以造境的设计,分为两类:情景潜共存,情景显共存,情景潜共存。此类设计,情感高度凝炼,呈裸现之态,主体激活联想无需景物辅显,景与情处于潜共存状态。
比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壶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景显共存,即立足于情,让景与情显共存。是情发景景又生情的设计,事象流变呈现为过程性,类似袖珍叙事诗之情节段,以此感发、深化情感。比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词作始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集中裸现“愁”之形态,凸显以情造境笼罩全局之“情”调。
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评曰:“一个愁字不能了,故有十四叠字,十四叠字不能了,故有全首。”十四叠字对“愁”所作的强烈而鲜明之表达,是催生全词意境的关键,此词是情景显共存,情催动过程性事象再深化情感以造境之绝佳代表作。
情景浑成之造境设计,就古典诗词而言,实为最高类型之设计追求。
此类造境设计,情景混茫一片,虚实合体,不知何为情,何为景,情景关系呈现天造地设般化工之妙,不言情而情自现,不言景而景自显,呈现出“物我两忘”的显著特征。情景浑成以造境的设计,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众生万物皆备于主体,另一种是主体融入众生万物,即“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比如:张孝祥《念奴娇洞庭春草》:“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词作尽情抒发主体主宰宇宙之气概,全方位清晰地展示出“万物皆备于我”之造境特征,为词坛少有之佳作,颇受词学理论家称道。
王闿运《湘绮楼评词》将其与苏轼《水调歌头》比较,赞评曰:“飘飘有凌云之气,觉东坡《水调》有尘心。这首词,我建议大家,有空的话,不妨好好研究下,所谓的大气,我们说大不过天,与天地融,其大之大大也,主体融入众生万物的造境设计。即物我同一到物我两忘(无我之境)之设计。此种设计以物观物,主体依赖比兴功能“具现”感发独特情思之“景”而达象征(普遍性意义)之效。主体非如实呈现自然之景,而是刻意排景造境,引导定向联想与欲暗示的“普遍性意义”相呼应,达到体认中对智性的认知。
比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全诗由两组对句组成,以情景浑成造无我之境。
四个景象外在虽无联属,但相互间以各自特异感兴的实质内容相呼应,内联紧密,设景造境实属有意为之。
第一组对句“黄鹂鸣翠柳”与“白鹭上青天”,一静一动,构成众生共存之和谐,第二组对句“西岭千秋雪”与“东吴万里船”,一永恒,一旷远,构成万物互聚之协调。
主体通过意象化景象内在的感兴呼应,成功地构架出一幅宇宙众生万物生态平衡的和谐彩图,借此感兴对宇宙内在平衡律之体认。无一字写情,却把那种天人合一的感觉,尽入其中,还是那句话,诗词,不过情景二料,怎样的融合,比兴,各种技法的应用,无非是把这两味料捏合在一起,我以及说了构思(立意),与造境已经,最后再说下布局也就是结构,作文之法,一题到手,先审明其题理,然后命意布局,
没有题目,那么你自己心中想写的时候,也就该有个主题的,故作者每得一调,必先视其字数多寡,以定局势之广狭;再审其音节之抑扬高下,以定字面之虚实轻重。古人填词,因为是要唱出来的,词之题意,不外言情、写景、纪事、咏物四种。题意与音调相辅以成,故作者拈得题目最宜选中调名。所以,什么样的主题立意,就要选择相应的词牌来做,盖选调得当,则其音节之抑扬高下,处处可以助发其意趣。不过,而今我们填词,已经大概没有要唱的了,只是,古人早就已经定义了各个词牌的大致表现方式,填词的时候,还是最好先了解,熟悉一下,又不少作者,是什么词牌都敢填,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凑够字数为算,这难免会让内行耻笑,惟是词调多至千有余体,何题宜用何调岂能一一记忆。这个只能考大家平时日积月累!!!
比如《满江红》、《念奴娇》、《水调歌头》三体,宜为慷慨激昂之调。
《浣溪沙》、《蝶恋花》二体,音节和婉,作者最多,宜写情,亦宜写景。《临江仙》、《凄清道上》二体,最宜用于写情,对句两两作结,句法更见挺拔。
关于这个,不多说了,大家,以后自己慢慢收集。
古人填词,往往前半阙写景,后半阙写情;或先写情而后写景,或景中带情,或情中杂景,或单调不尽而双调;而三叠、四叠者,类如叠嶂奇峰,层层入胜;
就我本人体验而言,长调,其实不很好写,非常容易写杂写乱
甚至会演变成叠床架屋,处处增厌也。单调小令,在笔力不够时候,往往是言已尽,而意未出,短短十几二十余字,很难精炼到位,精准到位。或者,言止于浅表,不能触及深邃,所以,我建议,初学者还是以适中的字数,常见的词牌入手,词牌中的很多要求。。
比如,节奏,对仗,摊开等等,也需要特别的注意,平仄的要求,那是最基本的了,还有涉及的换韵等等。
这是比较基本的要求,可以针对特定的词牌,特意的去核查后,再下手填词。言情之词贵乎婉转,最忌率直。语一率直,意即肤浅,势必难成佳构。诗词虽同一机杼,而词家气象有时与诗微有不同。诗以雄直为胜,宜若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词以婉转为上,宜若九曲湘流一波三折。
小令篇幅甚短,着墨不多,中间无回旋余地,故其起处须意在笔先,结处须意留言外。起处不妨用偏锋,结处最宜用重笔。
前半从旁面、侧面做出姿态,略略翻腾,点到本题立即煞住,而又不可将意思说尽,方为佳构。
小令起句,如周邦彥云:“并刀入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正是用偏锋也。
小令结语,如温庭筠之“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正是用重笔也,长调谋篇立局,须首尾衔接,一气卷舒。
其起处宜以骀荡出之,如辛稼轩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长调两结,最为紧要。前结如奔马收缰,尚存后面地步,有住而不住之势。后结如泉流归海,回环通首源流,有尽而不尽之意,方能使通体灵活,无重复堆垛之病。关于填词的基本要点,基本都涵盖而内,大家自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