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倒性的投入,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胜战略
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这是申鹤公众号第786天的第780篇原创文章
在商界,“战略”一词经常和智谋、格局、计划划等号,并常常和“战术”区分开来,争一时之长短,用战术就可以达到,如果是“争一世之雌雄”,就需要从全局出发去规划,这是战略。
这些都没有错,但是大家却刻意逃避或者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制胜战略,但凡具备了,就是压倒性的。
在兵法里,这个战略叫做兵力原则,在商场,叫做压倒性的投入。
这还要从军事战争说起。因为,战略就是从战争中而来。
很多人认为,战争中能取得胜利的关键一定是智取加武取,很多名垂青史的大英雄,更是依靠谋略以少胜多,四两拨千斤。
但事实上,所谓的比比皆是的以少胜多、以弱打强的胜利,是把三千年一共发生的那几回传奇胜利集中到一块了,显得很多而已。
除了那几回,其他的十几二十万回仗,每一回都不是这么精彩的,都是按部就班。
按什么部就什么班?常规的获胜套路是什么?
《孙子兵法》里讲,只有四个字,就是“兵力原则”,不是说谁的智商高谁能赢,大家的智商都差不多,是谁的兵多谁能赢。
是谁的兵多谁能赢。
是谁的兵多谁能赢。
原话叫:“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什么意思?
如果你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你就能把敌人四面包围,而且围的绝不会太薄,否则对方一突围就跑掉了。正因为你的兵力是对方的十倍,所以可以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那你想想,势必胜算更大。那如果是二十倍三十倍呢?毫无疑问,兵力越多,对方越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根本无处突围,那胜利必然是团灭。
但如果是五倍于敌人的兵力,那就不适宜打包围战了,打进攻战更有优势。
如果只有两倍于对方的兵力,孙子认为最好我们把对方分割成两段,一段一段地吃。因为把对方分割成两段之后,我就是用四倍的兵力去打进攻战了。说回来还是要依靠人多制胜。
“敌则能战之”,势均力敌的话,倒也能打,但是孙子的这个话其实说的很勉强,潜台词其实是:如果我有时间提前来安排筹划怎么打,我一定不会用相等的兵力去跟他打,我一定会研究怎么形成优势兵力之后,再跟他打。
“少则能逃之”,如果我们兵力比他少,就赶紧跑。“不若则能避之”,如果跟对方兵力差距比较大,那不能等对方发现了再跑。我早早地就躲得远远的,不让他发现我在哪儿。
这中间我截取了一点华杉的解读,我认为非常精彩。
华杉说:《孙子兵法》不是以少胜多之法,而是以多胜少之法。我们很多人老是幻想以少胜多,花小钱办大事,四两拨千斤。这都是一厢情愿,属于很小概率的事,通常是不行的。
所以,胜利的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是:攒够优势兵力,再打。或者通过计策让自己的兵力优于对方之后,再打。
说到底,战争还是实力的决斗。这个实力,主要是人头数。
但为什么很少有人讲这样的方法论呢?因为大家都喜欢讲故事,喜欢听传奇。
如果想要花小钱办大事,想要四两拨千斤,那是自欺欺人。
点击原文,查看已日更的500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