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咨询做成课程,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把咨询做成课程,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今年的中考报志愿时间拉得较长,为考生和家长全面了解各高中学校创造了条件。
高中三年恰是青春迸发的三年,高中阶段的生活于青年人人格、品行、学业发展很要紧。
初中生变为高中生,是一次心理上的蜕变。这个转变阶段我们应该把它做成一个课程。孩子过去年龄小、判断能力弱,通过初中、高中转换阶段让他去考察高中学校、主动咨询,可以逐步学会判断,这是一种不同于校内文化课的社会性学习。
作为高中学校的老师,今年在接待中招咨询的过程中,遇到各色状况。
大多数是一位家长带孩子来的,家长问得多,孩子只是听,至多点点头。
也有家长自己来的。问学生哪里去了,有的回答“旅游”去了,有的“上课外班”,有的“不爱来,在家呢”。
孩子将要去读书的学校,却完全由父母代劳来选择,这叫什么教育?!将来他在你给他选定的高中里,能不能高效地完成学业、顺利而幸福地成长呢?不禁让人联想到古代婚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极少极少是学生自己来的,不到5%。其中,有的是父母没有时间、派遣孩子来的;只有很少很少的是自己“听别人说你们学校很好很独特”,特地自己来“看看”的。
作为一名老教师,在此,强烈建议各位家长,把中招咨询过程做成一项教育内容,让孩子自己深入学校考察、了解,然后结合咱们大人对学校的了解,全家一起商量报志愿的顺序。
如何深入了解判断一所高中学校的优劣呢?建议角度如下:
第一,看它的课程设置。是否适合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
第二,了解它的文化特点。我在这样的学校里“呼吸”顺畅吗?现在学校里的学生过得如何?他们的学习和课余活动(社团等)丰富充实吗?这个要深入了解,具体操作是,分别找3位毕业生和3位在校生,跟他们谈话、了解。
第三,看它的高考成绩。但这个不是看绝对数,更不是看全校均分,而是看提升量。因为不同学校的生源结构是不同的。
今年中招咨询中,也遇到一些令人费解的问题:
“听说你们管得松?”
——也许我们管得松,但近几年高考成绩蹭蹭上长,岂不说明管得松也很好么?
——事实是,我们没有行政班、没有传统意义的班主任,少了些无谓的管束。但我们由学生选择导师,每位导师只负责十几名同学,多关注、少干扰,所谓“外松内紧”。导师对孩子做的主要是关注和帮助、而不是管束。
“你们签不签实验班?别的学校给我们一类实验班。”言外之意,你没有给我们一类实验班,我们不会来你们学校。
——我们实行课程分层、选课走班,满足所有学生对于各层次课程的需求,这种操作是超越一切实验班设置的。可以说,我们所有班都是实验班。
——我们不但不分一类、二类实验班,对于校额到校的孩子也不会单独编班,而是大家一起选课、走班。因为我们知道,校额到校的学生在不同课程的基础、学习表现也不一样,他们一样可在不同层面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说实在话,中考成绩相差10分的孩子,实际能力就差别那么大吗?
——我们学校的文化,坚决摒弃那种“人上人”教育。我们坚信,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积极向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引导、帮助孩子们找到自己的长处,并努力去发展它!
“听说你们的一本率不到100%……”意思是说,你们怎么确保我孩子能考上211、985?
您的孩子,是众多学生中的一个。统计学数据对他有效吗?孩子要在这里发展三年呢,他会坚定地维持现有相对发展水平不变吗?如果那样,还要办学校、搞教育做什么?
“你们为什么不按成绩安排住宿而是按距离远近?”
——本来很简单的问题,让您问得我摸不着头脑。学生为什么需要住宿?主要不是因为离家远么?跟已有的学习成绩有啥关系?听说还有学校按照成绩排座位的呢,那不都是“人上人”教育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