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九六)

伤寒论第80条辨: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豉汤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伤寒症,医生误用泻下丸药峻猛攻下,出现身热不退,轻度心烦不安,并见腹满痛便溏等中寒症的,用栀子干姜汤主治。

用到干姜,就代表里虚掉了,这个虚是寒的虚,在中焦和上焦出现寒的时候,也就是胃和肺出现寒的时候,我们会使用干姜,例如像干姜附子汤,干姜管中焦和上焦,不管下焦,下焦,炮附子在管,所以,干姜附子汤就是这样来的。

伤寒大下以后,攻下以后,攻下的药大部分都是寒凉的药,例如大黄,芒硝,这些都是寒凉的。用大下以后,身上的热还是不去,也就是表是热的,有一点微烦,其实里是寒的,所以,我们用干姜来温中,用栀子来除虚烦。

有的时候要用干姜,有的时候要用生姜,有恶心的时候加生姜,没有恶心,微烦的时候加干姜。

栀子干姜汤是治疗虚证,病后虚烦主要的处方。医生一定是看到病人有承气汤证,譬如午后潮热或大便不通的情形,才会用攻下的药;攻下了以后,把大便都清掉,病人的身热并没有完全去掉,反而造成微烦,代表里面虚掉了。

通大便的药都是寒凉的药,寒凉的药一下去,排东西以后,身热还没有去,代表里面寒很盛,本来就是寒,再用寒药下去,虚寒就更严重了。这寒一定在肠子里面,所以在病后要让他恢复加干姜就好了。

干姜这药完全是温中的,所谓的“中”就是肠胃消化系统,干姜的温就是让肠胃的热度恢复,所以肠胃的蠕动功能恢复就是靠干姜;生姜是散寒,把寒散掉,但是没有温的力量。

所以干姜的热力比生姜大很多,开这处方的时候,病人的舌苔一定是很薄白,脉一定是很微很弱的,平常摸脉不管是浮中沉,摸到跳一息四至的时候,代表是胃的脉,结果摸虽然是四至,脉形很细,很弱,弹起来没有力量,就知道胃寒很盛了。

这时候知道寒在胃上面,单纯是胃寒而己,所以加干姜在里面。当上焦与中焦有虚寒的时候,我们会用到干姜;如果是下焦虚寒。就会用到附子。

栀子干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劈,干姜二两,香栀四合,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0)

相关推荐

  • 经方:栀子豉汤(虚烦失眠第一方)

    栀子豉汤 [原文] 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四合(绵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作者]张仲景 [来源]<伤寒论> ...

  • 中医外治:葱姜熨法治疗伤寒胸膈不宽作痛

    外治医说里记载了很多伤寒外治法,其中葱姜熨法治伤寒非常便捷. 1.葱姜熨法:伤寒胸膈不宽作痛,一切寒结.热结.食结.痰结.痞结.水结等症,并中气虚弱不堪攻击者,以此法熨之,则行滞邪散,其效如神.葱头连 ...

  • 上热下寒的中药方子大总结,清上温下,有效调理,再也不怕用错药

    上热下寒的问题,困扰了很多人,有的人觉得一个人又冷又热的根本没办法调理,只能听天由命.其实,通过辩证,上热下寒也不是疑难杂症.今天这篇文章就带朋友们去了解一下上热下寒以及如何用药. 所谓的上热就是指我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六)

    伤寒论第72条辨: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汗发了以后,病人口渴,脉浮数,病人就是五苓散证,因为水都在皮肤表面上,中焦没有水了,所以病人会烦躁. 成无己说:发汗己解,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五)

    小便不利,张仲景是想把皮肤表面的水拉回来,让它从小便排掉.有两种状况:一种是皮肤水肿,上半身水肿的时候,有些妈妈们早上起来手脚都肿,这就是五苓散证.如果摸他的脉很虚弱,五苓散吃下去,让表面的水从小便排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四)

    伤寒论第71条辨: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表症,使用发汗法,汗出很多,会使津液受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三)

    我们辩证虚实,阳虚的人,汗后亡阳,阴虚的人,汗后亡阴,发汗以后,恶寒怕冷为虚,恶热怕燥为实.虚寒当温,实热当泻.我们只要知道这个基本概念了以后,就知道该如何来调理了,是用附子来温阳还是用大黄来泻热,这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二)

    伤寒论第70条辨: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原文解释: 发汗以后,怕冷的,这是正气虚弱的原因:不怕冷,只有发热等症状的,是邪气盛实的表现,应当泻实和胃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七)

    伤寒论第73条辩:"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原文解释:外感病,发热汁出而又口渴的,用五苓散主治,口不渴的,并见有四肢冷,心悸等症的,用苓甘草汤主治.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八)

    伤寒论第74条辨原文: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中风症,经过六七天而不解除,既有发热.畏寒.头痛等表症,又有心烦.小便不利等症,若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九)

    伤寒论第75条辨: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伤寒论第64条辨:"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一)

    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 ,干姜一两半,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我们从这个方剂的搭配来看,在古时候,张仲景就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