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风景:馄饨挑子

在老北京的大街小巷,做小买卖的特别多。从清晨起,胡同里就响起“馄饨开锅哟”的吆喝声。这是一个挑担子的小贩,挑子前后有两个瘦高形的柜子。前面的柜子里面,底下装小煤炉,上边放一大方木盘,中间挖一个圆洞坐着锅,下面是炉口儿。盘的四周有木栏围着,周边放碗筷和酱油壶等。后面的方柜,上层放盛着肉馅的瓷盆儿,中间有抽屉,里面放馄饨皮、汤匙、香菜、韭菜末儿、冬菜、紫菜、虾皮、胡椒面儿等。最下面放个水桶,随时从里面舀凉水,添加到锅中。馄饨锅沿儿上放一个铁丝网架子,有一半儿浸在汤里,里面放有熬汤用的猪棒骨或者放一只鸡。这可是招幌,表示这汤是鲜美的骨头汤或鸡汤,引诱人来吃馄饨。因为都说骨头汤强身补钙,所以对老年人很有吸引力。

  馄饨名声可大了,全国各地都有,只是名字不同。广东人称“云吞”、四川人叫“抄手”、湖北称“包面”、江西叫“清汤”、新疆叫“曲曲”等等。馄饨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在汉朝扬雄的《方言》一书中提到“饼谓之饨”,饼是古代面食的统称,带汤的叫做汤饼,馄饨就是汤饼的一种,差别为中间夹馅。最初它和饺子区别不大,上千年来水饺没什么改变,可这馄饨从外形到汤料变化可大了,在唐朝也就正式分开称呼了。从汉朝到如今两千多年了,可想而知,能延续下来就是因为它的美味。

  一碗馄饨里有面皮、肉馅、骨头汤、作料,更重要的是制作的经验和手艺。

  馄饨皮要用上好的精白面,韧性要强,擀出的皮儿薄如蝉翼,半透明,煮熟后嚼在嘴里十分润滑筋道。馅要选上好的精肉,以猪的前臀尖为最佳,三分肥七分瘦,用刀剁成细末,加入作料用筷子朝一个方向搅拌,让它上劲儿,不松散,抱团儿。汤是提味儿的,制作起来更见功夫。首先要选新鲜的猪棒骨,用文火慢炖几个小时,把骨髓中的油和各种营养成分都熬入汤中,再撇去浮油,汤呈奶白色,鲜浓又不油腻。盛在碗里加的佐料要全,按北京人的口味准备,包括紫菜、香菜、冬菜、虾皮、酱油、香油、胡椒粉,随客人要求,逐一添加。

  包馄饨的小贩,手脚麻利,一手拿一张馄饨皮,另一只手拿根筷子,沾抹肉馅,随手一卷就一个,往锅里一扔,馄饨“噗通噗通”像鸭子跳水一样,连续不断跳进沸腾的锅里,一会儿就都漂上来了。拿碗、放佐料、盛馄饨、浇汤,一气呵成。食客接过热气腾腾的大碗,掏出自带的烙饼窝头,就着香味四溢的馄饨,一顿饭就解决了。

  在北京这行儿出名的就数“馄饨侯”了。最初的创业者叫侯庭杰,其人聪明能干,自学制作馄饨的手艺,1946年在东安门大街摆摊儿卖馄饨。这里是京城最繁华的商业区,附近就是王府井的东安市场、吉祥戏院等,晚上逛完了或散了戏,都愿意吃点儿夜宵。薄皮儿、大馅儿、汤鲜味美的“馄饨侯”最受欢迎。货好招客,很多人就慕名而来,据说郭沫若、梅兰芳、裘盛戎等各界名流都经常到此光顾。

  1956年公私合营,把王府井一带七家卖馄饨的合为一家,以“馄饨侯”为招牌,1959年在东安门大街11号开了正式门店,现在已然是北京的老字号名店了。(何大齐)

(0)

相关推荐

  • 温暖的馄饨担子

    今天没啥说的了,好吧,发一篇名著名篇吧.前几年在西祠里写了篇小文,也没在意.偶尔有一次用昵称搜索东西,发现金陵晚报写的一篇文里引用了我的小文,并稍作改动.(。・∀・)ノ゙嗨,真是的.也不给我稿费,也不 ...

  • 馄饨原来是一种饼?图解馄饨的12种包法,实在是太实用收藏了

    凡慕来,为您的生活添精彩,美食烘焙领域创作者,持续为您带来蛋糕烘焙方面的专业知识! 馄饨(hún tún 或者hún tun)也称" 云吞",是起源于中国的一道民间传统面食,用薄面 ...

  • 日售1000多份的千里香馄饨为什么好吃?分享福建千里香馄饨的秘制配方,详细做法告诉你,皮薄馅大,肉嫩...

    馄饨,皮薄馅多,每一口都是满足,尤其最喜欢就是千里香的馄饨,感觉它就是有一股魔力,让人越吃越上头.首先汤头非常的鲜美,光喝汤就觉得很好喝了,再者就是馄饨,馄饨皮非常的薄,吸溜一下就到嘴巴里面来了,然后 ...

  • 老北京风景:剃头挑子

    中国古代是没有剃头这一行业的.据说孔子在教导学生曾子时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说皮肤头发虽然长在你的身上,但你没有权力改变或去掉,否则就是大不孝,所以 ...

  • 老北京风景:照相

    摄影技术是西方人十九世纪中叶发明的.在这之前,人要想留下身影容貌,只能求助画师,那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所以中国历史留下的肖像很少,能画得如本人真貌的就更少了.清代末期,照相开始逐渐传入中国,在广州. ...

  • 老北京风景:放话匣子的

    我小时候,胡同里时有来"放话匣子的".这个人背上背个大喇叭,前面包袱里是个方形的大盒子,这就是木制的"话匣子",他手上还提一个小包,里面是胶木唱片儿.有人招呼的 ...

  • 老北京风景:端午节吃粽子

      包粽子 卖粽子 我出生在北京,小时候端午节是家家要自己动手包粽子的.我家是个大家庭,人口多,每到端午节前一两天,妈妈就去买上好的糯米,再到菜市场买芦苇叶子.小枣儿. 粽子叶在南方是用竹叶,北方一般 ...

  • 老北京风景:湃西瓜

    老北京的夏天酷热难耐.一入夏,品种多样的西瓜就陆续上市了.西瓜性温凉,有很好的清热解暑的作用,在高温时日,吃一块凉凉的西瓜,那真是"甜汁入口清肺腑,玉液琼浆逊此公". 我小时候,市 ...

  • 老北京风景:荷叶粥

    时间进入农历六月."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宋朝杨万里的诗句,表现的是夏季荷花盛开的美丽景象. 宋朝的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g ...

  • 老北京风景:打冰盏儿

    北京的夏季酷热难耐,在过去没有电冰箱的年代,能使人入囗暑消的饮品,也当属冰镇酸梅汤了.于是,伴随夏天的来临,"打冰盏儿"的也在街头胡同,庙会闹市活跃起来了. "冰盏儿&q ...

  • 老北京风景:鹅毛扇

    在老北京有一首戏谑流传的民谣:"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虽是玩笑话,从中却也可以看到旧时京城百姓,在酷暑难耐的夏天对扇子的依赖了.那时没有空调.电扇等降温设备,想 ...

  • 老北京风景:修雨伞

    北京一入暑伏,就进入了雨季,出门在外,雨伞也就成了必携用具.现在的雨伞五花八门:轻巧的,能折叠几折放口袋里:功能多的,说不仅挡雨还能防紫外线辐射?真是林林总总,眼花缭乱.可是我小时候,老北京的伞大多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