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死亡和焦虑
蒙克在画什么
爱德华·蒙克( Edvard Munch )喊了不止一次。
确切的说,他“呐喊”了五次,每一次都声嘶力竭。扭曲的人形、运动的线条和激烈的颜色将无声画面的分贝撞击到了最高值,那是来自内心的呼喊。
呐喊 第一版 1893 年 蛋彩木板 奥斯陆国家美术馆藏
1893 年,蒙克与朋友走在海边,他疲惫不堪,落在后面。
日落时分的云,像是被鲜血浸染过,红得令人不安,他孤独地站在那里,似乎听到了大自然被撕破后的巨大呼喊声。这个声音,直穿内心,他有些焦虑,开始发抖。
这一年的蒙克刚满 30 岁,最为著名的作品《呐喊》诞生。
呐喊 第二版 1893 年 蜡笔木板
同一年,还有一幅《呐喊》。蒙克留在木板上的这幅蜡笔画,完成度不高,褪色现象明显,与上一幅相比,难以判断时间的先后。
除了绘画材料不同,两幅画没有太大变化,画中的这座桥位于挪威奥斯陆市东南部,附近有屠宰场,还有一所精神病院,蒙克的妹妹就被关在那里。
呐喊 第三版 1895 年 纸板粉彩 私人收藏
呐喊 第四版 1895 年 版画印制
两年后,他又完成了两个版本的《呐喊》。
第一幅是唯一被私人收藏的彩色《呐喊》,曾被拍出天价;第二幅是以 1893 年第一版《呐喊》为标准制作的石版画,蒙克共印制了 45 张,目前存世不超过 20 张,他在这一版作品的底部写下了一段德文——我听到一声刺耳的尖叫,正穿破自然——那是困扰他许久的声音,也是这幅画原来的名字:大自然的尖叫。
蒙克画笔下的这个瘦弱人物没有可以区分性别的特征,TA 总是捂着耳朵,试图躲避周围传来的刺耳声音,TA 张开嘴巴,整个身体被那声巨响穿透。
呐喊 第五版 1910 年 蛋彩木板 蒙克博物馆藏
1908 年秋,蒙克变得越来越焦虑,在接受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他结束巴黎和柏林的多年游历,返回了奥斯陆。在故乡,他的病情有所好转,偶有复发。
两年后,最后一幅《呐喊》完成,这是五个版本中最为“恐怖”的一幅,画中人物的眼睛空洞无物,脸上布满绿色,身体扭曲幅度增大,像是随时消失的幽灵...蒙克的焦虑正在加深。
实际上,焦虑、恐惧和死亡,从未远离蒙克。
1868 年,母亲因肺结核病去世,作为医生的父亲没能抢下死神的镰刀,自责不已,精神一度抑郁失控。那时的蒙克刚满 5 岁,父亲没有意识到,自己如此外露的负面情绪将会影响并伴随这个男孩一生。
姐弟五人中,蒙克与年长两岁的姐姐感情最深,不幸的是,姐姐在几年后也因肺病去世,她的离去,再度刺激了蒙克的敏感神经。而不久之后,妹妹精神分裂症的发作,对他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病中的孩子 蒙克 油画 1889 年
多年后,蒙克对家人的相继离世依然难以释怀,作品《病中的孩子》中的姐姐索菲亚面容憔悴,正被疾病吞噬,这是深埋在蒙克心里的一根刺,他需要用绘画的方式将其拔出。但当这幅画展出时,蒙克收到了保守派肆无忌惮的言语攻击——“肮脏、鱼杂碎...你作画犹如一头猪,爱德华!”
他站在自己的画作前,无言以对,蒙克后来回忆道:“在挪威,从来没有一幅画激起过如此大的愤怒...”
春 蒙克 1889 年
《春》是《病中的孩子》的“传统”版,完成于同一年,为的是能够获得奖学金。画中,姐姐坐在椅子上,正对着阳光,等待着死亡。
这幅稍显温和的画终于被学院派接受,蒙克如愿以偿,得以留学法国,开始学习印象派绘画。
在法国,土生土长的马蒂斯与这个外来者有天然的相似性,他们是同一代人,都曾痴迷印象派,后又将其抛弃,他们都对线条和色彩有强大的把控力,但最终却开出了不同的花:马蒂斯沐浴在阳光下,作品热烈而有魅力,他不描绘悲伤,因为战争时期的生活已是如此艰难;蒙克站在角落里,作品忧郁而直接,他主动表现情绪,这是他生命得以延续的出口。
病房里的死亡 蒙克 1893 年
他曾说:“印象主义已不能让我酣畅地表达,我必须寻求表现内心的感受、表现触动我灵魂的东西。”而死亡,始终是蒙克内心难以摆脱的顽疾。《病房里的死亡》像是一场布景戏,6 个黑衣人各自表达着悲伤,远处的白衣女孩最后一次坐在椅子上。每个人都知道在等待什么,也包括这个孩子。
分离 蒙克 1896 年
吻 蒙克 1897 年
蒙克也表现甜蜜和爱欲,但仍是充斥着挥之不去的黑暗和过于激进的热烈。
他的初恋是一名中产阶级贵妇,“专职”出轨,当他们第一次接吻时,这个瘦弱俊朗的挪威人甚至不知道“性”是什么。被分手后,蒙克难以抑制自己的情感,质问、祈求、跟踪...纷纷上场,但终无结果。
吸血鬼 蒙克 1894 年
感情上的坎坷经历,将他再次拉进泥潭,同时也催生了一系列伟大作品——《吸血鬼》中的男人低着头,脸色发青,甘愿为自己心爱的人贡献血液...这个男人或许就是蒙克自己,如他所说:“我不会再画男人阅读、女人织毛衣的室内场景。我只将会描绘呼吸着、体验着、痛苦着和爱着的活生生的人。”
梦想的声音 蒙克 1893 年
夏日 蒙克 1896 年
红和白 蒙克 1899 年
如果你觉得难以理解,可以看一下同时代的卡夫卡,他笔下的人物和故事满是现实生活中异乎寻常的变形或扭曲,卡夫卡揭示了工业社会的异化现象和人失去自我的严重精神危机,而蒙克的绘画,又何尝不是如此?
他将自己带入画中,不经意间描绘了一个更大世界的焦虑。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未爆发,但两大军事集团已经建立,整个欧洲就像暴风雨的前夜,沉闷的令人窒息。
桥上的女孩们 蒙克 1927 年
1908 年,当他因为精神疾病回到故乡奥斯陆,更多地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兴趣,他作品中的色彩变得更为丰富,减少了人物剧情带来的悲观成分,同时也减少了他那崇高的黑色。
星夜 蒙克 1922 年
1937 年,希特勒将德国美术馆收藏的 82 幅蒙克作品定为“堕落艺术”,这位曾经满怀艺术理想的国家元首,或许早已忘记什么是艺术。
三年后,德国坦克开进挪威,蒙克没有离开,他深居简出,拒绝同纳粹当局接触,并留下遗书:“这个房屋和全部作品,捐赠给奥斯陆市。”对蒙克来说,这是一件十分伤心的事,因为他旅居德国多年,他许多作品都是在那里完成,德国被他看作第二故乡。
在纳粹统治期间,蒙克整天关在屋里梳理他年轻时代的日记,写他对往事的回忆:“从我诞生的那一刻起,焦躁、不安和死亡三位天使便站在了我的身边。在我玩耍的时候他们自始至终紧跟着我,在春天明媚的阳光下和灿烂的夏日里一直尾随着我。当晚上我闭上双眼,他们就站立在我的身旁,并且一直以死亡、地狱和永恒的诅咒来威逼我。我常常会在半夜从梦中突然惊醒,恐惧地朝屋子里四下张望,问自己是在地狱吗?”
自画像 蒙克 1943 年
1943 年,蒙克完成最后一幅自画像,他面容苍老,站在一座没有指针的落地钟和一张床之间,仿佛预示了死亡的到来。
12 月 12 日,过完 80 岁生日一个月后,蒙克逝世。按照遗嘱,他把 1000 幅油画,15400 张版画,4500 件素描和水彩画,全部捐献了给家乡奥斯陆市。
这就是蒙克,一位表现主义先驱,他的画中满是自己,他将内心赤裸裸的摊在观众面前,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