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错杂上热下寒,如何辨证? – 经方派
患者情况
李某,男,32岁
主诉:腹胀、大便偏稀3年余,加重1月。
现病史:3年前,惠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大便偏稀,服用香连片、肠胃康等中成药,症状时轻时重。1月前,患者饮食辛辣后出现腹胩、大便偏稀,服用黄连素、整肠生等药物,大便偏稀有所缓解,但仍腹胀满明显,后患者就诊于某中医院消化科,服用温阳益气之药,症状改善不明显,后患者经人介绍前来诊治。
刻下症见:口干口渴,偶有起口苦,腹胀,反酸,偶有胃院部疼痛,大便质稀,2~3次/日,乏力,下肢怕凉,舌红,若白膩,脉沉弦。
辨证分析
最初的辨证思路是这样的:该患者偶有晨起口苦、口干、口渴、舌红、脉弦,考虑为上热证;患者腹胀、反酸偶有胃脘部疼痛、大便质稀、2~3次/日、乏力、下肢怕凉、苔白、脉沉,考虑为下寒证。综合辨证为上热下寒厥阴病。然后再根据患者上热下寒的具体表现选用恰当
方证。
现在我是这样辦证的:该患者偶有晨起口苦、口干口渴、舌红、脉弦,考虑为少阳病;患者腹胀、反酸、偶有胃院部疼痛、大便质稀、2~3次/日、乏力、下肢怕凉、苔白腻、脉沉,考虑为太阴病。综合辨证为少阳太阴合病,也就是厥阴病。前后厥阴病的诊断是一致的,但是现在我把厥阴病的内涵更加细化,也就是病机更加细化,这样在处方上的选择也非常灵活,而且针对性也更强。治疗上我可以选用现成的方子如柴胡桂枝干姜汤,也可以自己用经方组合。治疗少阳之上热,我选用小柴胡汤,治疗太阴之下寒,我可以选择理中汤。最终我选择了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之热,并温下寒。因患者舌苔白腻,考虑痰湿较重,故加用平胃散以增强化湿行气、消胀除满的疗效。因患者下寒明显,加用炮姜以増强温中之功。此外,患者泛酸,加用煅瓦楞以制酸。
处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平胃散加炮姜、煅瓦楞。
柴胡15g,桂枝10g,干姜8g,天花粉10g,生牡蛎10g,黄芩5g,炙甘草5g,生姜10g,大枣15g,苍术10g,厚朴15g,陈皮20g,炮姜10g,煅瓦楞30g。
5剂,水煎服,日1剂。忌食辛辣刺激油膩生冷之品。
结果
患者服用5剂,腹胀、反酸消失,大便较前略好转,部分成形,纳食增,诸症减轻。继服7剂,胃脘部不适症状已基本消失。嘱患者饮食清淡,忌食辛辣、生冷肥甘厚膩之品。
学习体会
厥阴病的辨证与治疗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个难题,因为《伤寒论》中关于厥阴病的论述相对较少,厥阴病的表现总是寒热错杂,让人难以下手,纠结于到底是寒还是热?是虚还是实?
鲍老师认为厥阴病的实质即除“半表半里实热之少阳病”之外的半表半里证,也即寒热错杂、上热下寒,其中热证包括少阳病、阳明病、少阳阳明合病;寒证包括太阴病。
“邪气所凑,其气必虚”因此许多医生认为厥阴病本质是虚,治疗时一味强调温补,清代医家王旭高言“虚处受邪,其病必实”,所以治疗厥阴病时不能忽略“实”方面,不可忽略少阳、阳明之热,厥阴病多有水湿、痰热、湿热的郁积,治疗时不可忽略!
本文整理自《六经辨证临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