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识字早的神童,后来都怎样了?
作者 | 芊和
“你家孩子认识多少字啦?”
身为家长,你是不是被问过这样的问题。
“静静和小宝一样大,已经认识800多个字啦。”
“壮壮比小宝大一岁,现在完全可以自主阅读啦。”
每当听到这样的消息,你会不会和自己的孩子对比,陷入深深的焦虑。
曾经看过一个新闻。
杭州一位程女士,儿子5岁。
她平时对教育非常上心,给孩子报兴趣班,辅导功课,本来觉得儿子认字挺多。
可聚会时却发现,朋友家比儿子小一岁的孩子,竟认识快1000个字。
她突然担心,孩子是不是识字太少,焦虑感油然而生。
然而,强中更有强中手。
《CCTV挑战不可能》节目中,有个小朋友叫王恒屹。
他年仅5岁,熟背诗词400首,识字3000+,被称为“行走的中华小诗库”。
看看别人孩子的优秀,再看看自己孩子的平凡,相信大多数家长都很难淡定。
就拿识字来说,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很多家长从一两岁就开始教孩子识字。
各种软件、识字卡、识字书齐上阵,强拉硬拽,软磨硬泡地逼娃认字。
然而,识字早晚和多少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重要,而且这更是一个需要遵循规律和方法的事情。
相信大家一定听过不少天才、神童小时候识字早的故事。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三岁识字,五岁学诗,十岁已是文采斐然。
导弹之父钱学森,三岁能背上百首唐诗宋词,五岁就读懂《水浒传》。
被称为“神童”的孙天昌,从出生开始,妈妈就把汉字贴在墙上教他识字。
他3岁认2000多个汉字。
5岁读英文,13岁高考以659分的成绩被中科大少年班录取。
看了他们的经历,大多数父母会觉得认字早是孩子聪明、智商高的表现。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北京十一学校语文老师郭瑶曾对此做过解释。
其实,每个孩子的学习路径不同。
有的以视觉为主,有的以听觉为主,两者各有优劣。
识字早的孩子大多以视觉学习为主,同时记忆力很好。
但记忆力并不能反映一个孩子的整体智力水平。
北京师范大学大脑与认知科学院副教授刘丽说:
“人脑发育是多元智能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包括知觉、语言、计算、情绪等多方面。
从宏观生命体整个发展进程看,记忆力只是其中一部分,不能看得过于重要。“
也很多名人,小时候识字困难,甚至有阅读障碍,长大却依然成才。
著名英国首相丘吉尔,两岁才会说话,不喜欢学拉丁文,上学后成绩一塌糊涂。
但是他却成为了伟大的政治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超级大律师大卫·博伊斯,小时候看不懂书上的文字,直到小学三年级才勉强开始阅读,但他却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律师之一,曾为微软公司辩护。
所以,识字早晚和智商高低并没有必然联系。
如果你的孩子认字早,当然值得高兴。
但如果孩子认字晚,也没必要过分焦虑。
他们可能只是并不擅长视觉学习,没有出众的记忆力。
但是,他们一定有自己的长处。
毕竟,像丘吉尔、大卫 博伊斯这样小时候被公认“笨”的孩子,长大后依然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做出引人注目的成绩。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
很多人认为识字量多可以让孩子轻松跨进阅读的门坎,对成绩的好坏起着决定作用。
但认字越多就一定成绩越好吗?
朋友桃子是一所重点小学的语文老师。
她给我讲过一件事。
桃子班里有个小姑娘,从小家长就教她认字,没上学前识字量就达到2000多,在班里遥遥领先。
可上学后,她成绩并不出众,就连语文成绩也只是中上等。
孩子妈妈非常失望,经常跟老师抱怨不知道问题出在哪。
原来,小姑娘认字都是机械地记忆,对字义并不理解,很多识字卡上认识的字放在段落里就不认识了。
很多时候,孩子识字量大并不代表能大量阅读。
神经科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指出:
真正的阅读,需要把大脑不同部位的功能综合运用,包括视觉、听觉、语言、概念生成等。
所以,机械地强迫孩子认字的方法相当不可取。
记住多少个字,并不是识字的目的。
让孩子知道字是一种表达意义的有用符号,能帮助他认识世界才是目的。
相信很多家长都听说过“三年级现象”:
那些小时候聪明出众,在各方面比别人领先的孩子,一到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落后。
武汉一个小神童Jerry,5岁开始上英语、数学、识字等17个培优班。
提前学完小学二年级的知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刚上小学时成绩排前三,之后成绩就不断下滑,到三年级已经跟不上进度。
很多专家指出,“超前教育”是“三年级现象”的万恶之源。
著名思想家卢梭说:
儿童在成人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并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
《中国教育部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也明确指出:
反对机械、大量、提前教儿童识字识数。
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人生更是一场马拉松。
与其在意孩子起跑的速度,不如锻炼孩子跑到终点的耐力。
认字虽然不是越早越好,但是到底应该几岁教孩子才合适呢?
4岁?5岁?还是6岁?
其实,与其纠结到底几岁教孩子认字,不如先了解一下孩子的生长规律:
研究表明:
0-4岁之前的孩子,主要发展的是感知、情绪、情感方面;
4-5岁之后,才着重发展逻辑能力,而认字发展的正是逻辑能力。
如果在孩子早期过于看重、发展他的认知、逻辑能力,就会限制情绪、情感方面的发展。
教育部副部长沈晓明说:
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才是教育规律。
孩子认字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家长无需刻意灌输知识,应该根据每个孩子自身的发展合理引导:
● 最佳的识字时机取决于孩子的兴趣
孙瑞雪在《捕捉儿童敏感期》里指出:孩子的认字敏感期,一般在4-5岁出现。
这时候,他会对文字产生浓厚兴趣,会问你:“这个字是什么?”“那个字怎么读?”
利用孩子的敏感期教他认字,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每个孩子情况不同,有的孩子语言能力发展早,一两岁就出现认字敏感。
这时候家长要积极回应,而不要刻意回避。
一些担心认字破坏想象力的说法并没有道理。
北京师范大学大脑与认知科学院副教授刘丽说:
“图画带给我们的是形象直观的空间想象,而文字带给我我们的想象能跨越时空,两者相辅相成,没有孰强孰弱之分。”
● 最有效的方法是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
新西兰科学家玛丽克莱提出过“读写萌发”的概念:
只要给孩子丰富的文字环境,孩子就会自然地发展出对文字的兴趣。
有心的父母,会在生活中随处给孩子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
带孩子坐公交车,可以给他读一读站名;
去超市买东西,可以教他认一认包装袋上的字;
和孩子看绘本,可以让他指着字一个个读给他听;
潜移默化中,鼓励孩子为获取信息而认字,把枯燥的记忆变成像认识花草树木一样平常。
这样才能让孩子对文字产生真正的理解能力,对阅读产生真正的兴趣。
● 最实用的工具是父母自己
一个朋友说,自己想让孩子早认字,是因为想让孩子尽快实现自主阅读。
在很多人看来,自主阅读不仅可以解放家长,还能锻炼孩子的自学能力。
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对于6岁之前的孩子亲子共读比自主阅读更重要。
《阅读大脑的故事和科学》一书中,教育专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调查了在晚餐时间里,父母“喜欢交流”和父母“不喜欢交流”的孩子们在4年时间听到的词汇量。
发现在智力一样情况下,听到450万个词的孩子比听到130万个词的孩子词汇量丰富,学业表现也更优。
因此,比起教孩子认字,陪孩子阅读。
其实,给他讲故事、相互探讨交流更有意义。
教育中最实用的工具不是识字卡,不是故事机,而是父母自己。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也说:
“让幼儿园的孩子养成整理东西的习惯,远比识字重要;让孩子多读书,远比做那些阅读理解题重要。”
所以,别着急给孩子机械地灌输知识。
懂得遵循规律,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更为重要。
但愿每一个孩子在人生之初都能被父母的耐心滋养,获得人生路上最原始的力量。
—— End ——
作者:芊和,一个4岁男孩儿的妈妈,热情的生活家,冷静的思考者,和你一起分享生活,感悟美好。本文图片及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