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你们口中的经典电影太恶心

艺术从来都是一种有时候非常拧巴的虚幻存在。之所以说艺术有时候虚幻,那是因为艺术具有想象性,而这种想象性一定程度上是见仁见智的。不同的人对于艺术的感触不同,因而,同一种艺术就会衍生出来不同的感官。艺术在这种层面上主观性非常强,但与此同时,艺术的拧巴性也就更加明显了。同一种行为要在不同的人的脑海里形成不同的观点,就需要用不同的观点来证明其合理性。这有时候是个难点。要在好的当中找到坏的一面,并不亚于在坏的一面中找到好的一面。因此,艺术才能被称之为艺术而不是其它。我们也在面对不符合正常社会中的普遍价值观的事情的时候,才会将其称为具有某种艺术手法。

如果对艺术赋予某种现实中的价值观,那么作品的艺术气息就不那么浓厚了,但如果给现实中的某些不合常理的行为赋予艺术气息,那么在主观的判断中,就变得非常合理了。这就是艺术化,艺术化某种意义上来说会淡化某一件事情的逻辑以及普遍价值观,从而形成一种闭塞的圈子,在这个圈子内,行为是可以自洽的。

以上,总结起来就是艺术的合理性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多方面解读正常生活中的很多行为,且以一种自洽的逻辑来证明其某种程度上的合理性。为的就是在具有同样想法的人中间形成共鸣。而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说的就是这种形成共鸣的事情的普通逻辑。本片就是《洛丽塔》,洛丽塔是一个故事,但是被拍成了两部电影,一前一后,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前一部,库布里克的版本的洛丽塔。当然,很多人所熟悉的是后一版本,因为阿德里安莱恩的主观意识非常浓厚,以至于洛丽塔这个故事被赋予了另一种解读,这种解读很大程度上淡化了现实性却深层次刻画了这种不伦恋的合理性。

《洛丽塔》是一部扭曲的爱恋的故事,当然,你甚至不能说它是一种爱恋,因为正常生活中人们并不允许这样的恋情的存在,因此,文学或者是其他的艺术形式中,这些爱恋才会引发观众或者是读者的关注。总的来说,猎奇心完胜逻辑性。其实这个故事很简单,一个与妻子分手的男子租住在一个带着独生女儿的寡妇家。这个男子是一个作家,所以具备着细腻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思想。这就使得男子与寡妇的女儿之间产生了某种情愫。

男子独自陷入到这种情愫中不能自拔,甚至于为了长久的和这个女儿生活在一起,他不惜与这名寡妇结婚,然而本该东窗事发的时候,寡妇的意外身死却给该男子造就了无与伦比的机会。他从此就可以和这个女孩长相厮守了。然而现实却很残酷。时间久了以后,两个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一直到最后,女孩神秘失踪,多年后,两人重逢,男子才明白了自己曾经的处境,原来自己才是那个被人戏耍的人。

这是这个故事的基本逻辑脉络,当然,故事是死的,但阅读故事的人却是活的,这就造就了故事本身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的同时存在。之所以对库布里克的这一版本评价甚高,原因还是在于他的克制。因为本片中的故事是一个极具诱惑力且可以随意发挥的,如何将整个故事客观的呈现出来而不加以修饰,从而将预判的权力交给观众,这才是重点。库布里克版本的洛丽塔很显然做到了。

阿德里安是一个情感大师,你可以看他之前的很多影片就能得出来,阿德里安本身对于情感的把握和运用都是十分出彩以及精湛娴熟的。这样一个喜欢体味不同情感的导演,在拍摄这个故事的时候,自然会加进去他一贯的思想核心。就是情感的合理性。不论是《爱你九周半》,还是《不忠》甚至是本片之中,阿德里安最擅长的就是将正常生活中的这种阴郁,非正常的情感在自己的作品中正常化。而洛丽塔这个故事本身即使是被正常化之后,它依旧是只有外形而无内涵的。但即便是如此,阿德里安的运镜以及角度都能将这种潜在的内核逐步的虚化,从而让这个故事所蕴含的情感更加合理化,最终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我们可以扪心自问,当有人让你推荐至纯至爱的电影的时候,你会不会想到阿德里安的《洛丽塔》?相比较而言,库布里克太冷静了,也太克制了。他没有将自己的价值观带入进这个故事,而是从这个故事中找到作者的核心价值观来充分展现。冷峻克制的表达方式,使得我们在观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情感是复杂的,一方面有对于这种不伦恋的新鲜感刺激感,同时也有对于这个悲剧讲故事中的男主角的同情以及这个故事本身的惊愤。

库布里克真正的将评论这个故事的权力交给了观众,而他所做的只不过是完整的讲这个故事,且不带任何的个人观点。相比之下,阿德里安在呈现这个故事的时候,首先做了预判,他给出了一个观点,然后进行了自洽。可见,角度不同,违背人伦也能称之为爱情。

……

你好,再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