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阅读训练:随笔杂谈(附答案)

 随笔杂谈

六、[2020·绍兴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14分)

世人无贤不肖,皆言“忍”。若真能忍,则其取祸必少,败事必寡。

昔里中一富儿素悭,亦能从事于忍。遇仇家欲嫁祸,乃贿一乞丐,于元旦托乞,故出言詈之,富儿不为动;已复詈其妻子,富儿不胜忿,持梃挞之,一击而毙,为仇家所持,竟坐偿。此知从事于忍,至于难忍,而卒不能忍者也。

刘忠宣公里居,舟行水畔,一人方帽青衫,呼公名大骂,若为不闻也者。其人骂至五里许,倦而返。不逾月,一主政以公差舟行,前一人复骂主事,如骂刘公者;主政曰:“何物怪人?横逆至此。”命抶之二十,不数日死。及死,乃知其宗室而病心者,主政竟坐偿。人乃问忠宣曰:“公何以知此人宗室而不与较耶?”公曰:“备位卿贰,彼知我而故詈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此烛患于未来,而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者也。

吁,世之言忍者,能以刘公为法,必能寡过。

(选自江盈科《雪涛小说》,有删改)

[注释]①詈(lì):骂。②坐:犯罪。③抶(chì):笞,鞭打。④病心:指患心痛之疾。⑤备位卿贰:备位,指任职,古时居官的自谦之词。卿贰,即二品、三品的京官。⑥烛:洞察。⑦法:规范,准则,模范。此处指学习的榜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昔里中一富儿素悭   素:     

(2)其人骂至五里许许:     

(3)一主政以公差舟行舟:     

(4)必能寡过 过: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彼 知 我 而 故 詈 之 非 有 所 恃 何 以 及 此 余 故 不 问。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故出言詈之,富儿不为动。

(2)公何以知此人宗室而不与较耶?

4.“以刘公为法,必能寡过”,因为刘公的“忍”,是智慧的“忍”。请比较刘公与富儿(或主政)的表现,分析刘公的智慧。(3分)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潞安某甲,父陷狱将死。搜括囊蓄,得百金,将诣郡关说。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呵逐使退;既走,则又从之,鞭逐不返,从行数十里。某下骑,趋路侧私焉。既,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某既行,则犬歘然复来,啮骡尾足。某怒鞭之,犬鸣吠不已。忽跃在前,愤龁骡首,似欲阻其去路。某以为不祥,益怒,回骑驰逐之。视犬已远,乃返辔疾驰,抵郡已暮。及扪腰橐,金亡其半。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顿念犬吠有因。候关出城,细审来途。又自计南北冲衢,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逡巡至下骑所,见犬毙草间,毛汗湿如洗。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感其义,买棺葬之,人以为义犬冢云。

[注释]①郡关:州府。②私:小便。③歘(xū)然:忽然。歘,火光一闪。④龁(hé):咬。⑤回骑驰逐之:勒转骡头驱赶它。⑥腰橐(tuó):钱袋。⑦涔涔:汗流不止貌。⑧候关:等候城门开放。⑨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将诣郡关说 诣:     

(2)犬始奔去 去:     

(3)益怒 益:     

(4)金亡其半 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则所养黑犬从之/先帝称之曰能

B.乃以石投犬/乃不知有汉

C.感其义/其真不知马也

D.人以为义犬冢云/不以物喜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辗转终夜,顿念犬吠有因。

(2)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

4.品读文中画线句,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概括“犬”行为异常的原因。(2分)

5.读完本文后,有人拟写了一副对联,请结合提示,将空余的部分补充完整。(2分)

上联:孝子       ;

下联:   舍弃生命护银。

八、[2020·湖州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6分)

跋李庄简公家书

[南宋]陆游

李丈参政罢政归里时,某年二十矣。时时来访先君,剧谈终日。每言秦氏必曰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一日平旦来,共饭。谓先君曰:“闻赵相过岭,悲忧出涕。仆不然,谪命下,青鞋布袜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方言此时,目如炬,声如钟,其英伟刚毅之气,使人兴起。

后四十年,偶读公家书。虽徙海表,气不少衰,丁宁训戒之语,皆足垂范百世,犹想见其青鞋布袜时也。

淳熙戊申五月己未,笠泽陆某题。

[注释]①李庄简公:即李光,抗金领袖之一。宋高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因坚持抗金和反对秦桧“盗弄国权,怀奸误国”而罢官。后遭秦桧党羽陷害,远贬琼州。死后,赐谥庄简。②丈:对长辈的尊称。李丈,指李光。③某:自称的谦辞。下面的“仆”也是自称的谦辞。④剧:激烈,热烈。⑤咸阳:此处用来影射秦桧。⑥赵相:赵鼎,宋高宗时两度为相。因反对秦桧和议,被贬崖县。⑦海表:指海南岛。

1.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三处)(2分)

每 言 秦 氏 必 曰 咸 阳 愤 切 慨 慷 形 于 色 辞。

2.解释下面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悲忧出涕    涕:       

(2)仆不然 然:       

(3)虽徙海表 虽:       

(4)皆足垂范百世 皆: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岂能作儿女态耶!

(2)犹想见其青鞋布袜时也。

4.上文是如何表现李光的“英伟刚毅之气”的?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3分)

5.请你根据上文和相关注释,推断李光“丁宁训戒”的内容,并结合陆游的诗词简述陆游受到的影响。 (3分)

九、[2020·连云港]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13分)

雹 神

蒲松龄

王公筠仓莅任楚中,拟登龙虎山谒天师。及湖,甫登舟,即有一人驾小艇来,使舟中人为通。公见之,貌修伟,怀中出天师刺,曰:“闻驺从将临,先遣负弩。”公讶其预知益神之诚意而往。天师治具相款。其服役者,衣冠须鬣多不类常人,前使者亦侍其侧。少间向天师细语,天师谓公曰:“此先生同乡,不之识耶?”公问之。曰:“此即世所传雹神李左车也。”公愕然改容。天师曰:“适言奉旨雨雹,故告辞耳。”公问:“何处?”曰:“章丘。”公以接壤关切,离席乞免。天师曰:“此上帝玉敕,雹有额数,何能相徇?”公哀不已。天师垂思良久,乃顾而嘱曰:“其多降山谷,勿伤禾稼可也。”又嘱:“贵客在座,文去勿武。”神出至庭中,忽足下生烟,氤氲匝地。俄延逾刻,极力腾起,才高于庭树;又起,高于楼阁。霹雳一声,向北飞去,屋宇震动,筵器摆簸。公骇曰:“去乃作雷霆耶!”天师曰:“适戒之,所以迟迟,不然平地一声,便逝去矣。”公别归,志其月日,遣人问章丘。是日果大雨雹,沟渠皆满,而田中仅数枚焉。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王公筠仓:王孟震,字筠仓,山东淄川人。明代万历年间进士。②刺:名帖。③驺从:古时达官贵人出行时护卫在前后的骑卒。④负弩:充当先导。

1.解释下面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怀中出天师刺   出:      

(2)公以接壤关切 以:      

(3)乃顾而嘱曰 顾:      

(4)文去勿武 去:      

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公 讶 其 预 知 益 神 之 诚 意 而 往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其服役者,衣冠须鬣多不类常人,前使者亦侍其侧。

(2)此上帝玉敕,雹有额数,何能相徇?

4.王筠仓这个人物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的理解。(3分)

十、[2020·盐城]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16分)

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二三子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注释]①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②楯(shǔn):栏杆的横木。③缭绕:迂回,回环。④摩戛:摩擦。

1.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2分)

一 峰 高 绝 有 蹊 介 然 仅 可 步

2.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稍西      

(2)相顾而惊      

(3)声切切不已      

(4)二三子不得寐      

3.下列加着重号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与之语,愕而顾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B.如蜗鼠缭绕,乃得出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山风飒然而至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D.因追记之 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有僧布袍蹑履来迎。(可参考“资料卡”)

(2)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5.本文结尾作者“往往想见其事”和《桃花源记》中刘子骥“欣然规往”原因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链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随笔杂谈

六、

1.(1)向来,一向 (2)表约数 (3)乘船,坐船

(4)过错,犯错

[解析]本题考查实词的解释。(1)“素”常见意思有白色;质朴;一向,向来。根据平时的积累,结合《陈涉世家》一文的“吴广素爱人”一句中的“素”的解释来分析,这里的“素”意思是“向来,一向”;(2)根据《小石潭记》一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很快迁移运用过来,“许”表约数,有“左右”的意思;(3)“舟”后面是动词“行”,所以“舟”名词活用为状语,解释为“乘船,坐船”;(4)“寡”解释为少,“过”现一般解释为“过错”,结合本句意思,可判定该词为词类活用,解释为“犯错”。

2.彼知我而故詈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要断句子的上下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根据上下文意思及语境,本句可以翻译为:他知道我的情况却故意骂我,如果他没有什么依靠,怎么会到那个地步,我因此不追究他。据此可以断句为:彼知我而故詈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

3.(1)故意用难听的话骂他,富儿不被乞丐所骂的难听的话激怒。

(2)您怎么知道这人的情况而不与他计较呢?

4.文中的富儿,不能洞悉仇家“欲嫁祸”之心,亦不能洞察可能招致的祸患,当乞丐辱骂其妻子儿女时“不胜忿”,最终落得“坐偿”的结局(主政亦是如此)。而刘公面对大骂“若为不闻”,体现的正是刘公的智慧——他善于洞察人心,他认为对方“知我而故詈”一定是有所倚仗,有所谋求;他还能预判事情的后果,知道不忍或将引来祸患。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注意此题是两问,一问“比较刘公与富儿(或主政)的表现”,根据内容可知富儿面对乞丐骂其妻子儿女时“不胜忿”,最终落得“坐偿”的结局;刘公面对大骂“若为不闻”。一问“分析刘公的智慧”,刘公善于洞察人心,他认为对方“知我而故詈”一定是有所倚仗,有所谋求。他还能预判事情的后果,知道不忍或将引来祸患。解答时按点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世上的人无论贤与不贤,都说“忍”。如果真能忍受,那么他得到的祸患必定少,做的失败的事一定少。

从前村里一个富儿向来吝啬,也很能忍耐。(富儿)遇到仇家想嫁祸他,于是(仇家)贿赂一个乞丐,在元旦的时候去,故意用难听的话骂他,富儿不被乞丐所骂的难听的话激怒;随后又骂他的妻子儿女,富儿忍受不了,拿着棍棒打他,一打就死了,被仇家抓住把柄,最终以犯罪的恶果来偿还自己的不能忍耐。这件事让我们知道一个人由很能忍耐,到了难以忍受,而最终无法忍受的原因。

刘忠宣公在村里居住,一次乘船行在水边,一个人戴着方帽穿着青衫,叫着刘公的名字大骂,刘公却像一点也没有听到的样子。那个人追着骂了五里多,疲倦而返。不到一个月,一个主政因为出公差乘船航行在河里,以前那个人又来骂主事,像骂刘公一样;主政说:“这是个什么样的怪人?无理到这种地步。”命令(手下)用鞭子打了二十下,(骂人者)没过几天就死了。到死,才知道他同族的人,并知道他患有心痛之疾,主政最终也以犯罪来偿还自己的举动。有人就问刘忠宣说:“您怎么知道这人的情况而不与他计较呢?”刘公说:“我做了官后,他知道我的情况却故意骂我,如果他没有什么依靠,怎么会到那个地步,我因此不追究他。”这是洞察祸患于将要发生的时候,而能忍耐别人所不能忍耐的事情。

嗨,世上所说能忍耐的人,如能把刘公作为学习的榜样,一定能少犯错误。

七、

1.(1)到 (2)离开 (3)更加 (4)丢失,失掉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1)句意:准备用来到郡里托人情。诣:到。(2)句意:狗这才跑开。去:离开。(3)句意:更加生气了。益:更加。(4)句意:银子丢失了一半。亡:丢失,失掉。

2.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虚词的把握。A项,意思都是“他”,指代某人;B项,就/竟然;C项,它的/表感叹语气;D项,把/因为。故选A。

3.(1)(此人)整晚辗转反侧,不能入睡,忽然想到狗咬阻拦必有原因。

(2)(此人)提起(狗)耳朵一看,发现那成封的银子整整齐齐(摆在黑狗的身下)。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1)中,重点词有“终夜(整晚)、顿(忽然)、念(想到)”;句(2)中,重点词有“封金(成封的银子)、俨然(整齐的样子)”。

4.“犬”发现主人丢失了银两,想方设法拦住主人,提醒主人回去寻找。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先读懂各句意思,再结合原文解题。画线句子中,狗“歘然复来,啮骡尾足”又“愤龁骡首”,正是想把主人留下,结合“及扪腰橐,金亡其半”可知,是因为“犬”发现主人丢失了银两,想方设法拦住主人,提醒主人回去寻找。

5.搜括囊蓄救父义犬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对联。根据上联已有的一个名词“孝子”,下联已有的一个连动短语可知,上联要补充一个连动短语,下联要补充一个名词,上下联都是主谓结构。孝子事迹可从原文中找出“搜括囊蓄”与“救父”构成连动短语,“舍弃生命护银”的是黑犬,篇末称为“义犬”,补足即可。

[参考译文]

潞安府有个人,他父亲因事被拘禁监狱里,快要死了。他把家中钱财搜罗净尽,凑了百两银子,准备用来到郡里托人情。他骑上骡子出门,家中养的小黑狗就跟着他。于是他就呵斥驱赶黑狗,让它退了回去。他刚要走,那狗又跟上了他,用鞭子赶也不回去,跟着走了几十里地。半路他下骡到路边小便,结束后,用石头砸狗,狗这才跑开;他又向前走,那条狗忽然又追上来,咬那骡子的尾巴和蹄子。这个人生气地用鞭子抽狗,狗不停地吠叫。忽然狗又跳到前面,气呼呼地咬骡子的脑袋,似乎想阻住他的去路。他认为这事情不吉利,更加生气了,骑着骡子调转头来追着驱赶黑狗。看狗已经跑远了,才拉转骡头疾速奔驰,来到郡里时,天已近傍晚了。等他一按腰间的钱袋,发现银子丢失了一半,汗唰地流了下来,魂都吓没了。(他)整晚辗转反侧,不能入睡,忽然想到狗咬阻拦必有原因。于是他早早起来,在城门口等候开了城门走出城来,在来时经过的路上仔细寻找。他又想,这里是南北大道,行人多如蚂蚁,丢失的银子哪有还在的道理。他犹犹豫豫地来到来时下骡的地方,见到狗已经死在草丛里。身上出的汗把毛全都湿透了,像刚洗过一样。(他)提起(狗)的耳朵一看,那成封的银子整整齐齐(摆在黑狗的身下)。他被这狗的义气感动了,买了棺材把狗埋葬。人们都称那坟为“义犬冢”。

八、

1.每言秦氏/必曰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断句分为句内断句和句间断句,从人物语言和句子长度看,这应该属于句间断句,限断三处。此类断句要在通读全文,把握句子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句意断句。所给句子大意为:每每提及奸臣秦桧时,总以贬词“咸阳”借代,愤恨痛切、慷慨激昂的情绪溢于言表。根据意思判断即可。

2.(1)眼泪 (2)这样 (3)虽然 (4)都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第(1)题“悲忧出涕”中“涕”是眼泪的意思。第(2)题“仆不然”中“然”是这样的意思。第(3)题“虽徙海表”中“虽”是虽然的意思。第(4)题“皆足垂范百世”的“皆”是都的意思。

3.(1)怎能表现出小儿女哭哭啼啼的架势呢!

(2)还可以让人想见他穿起青鞋布袜(毅然决然离京上路)时的情景啊。

4.第一,选取最能表现李光性格的生活细节。一是李光罢政归乡,言及秦桧,“必曰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二是否定赵鼎被贬时“悲忧出涕”的情状,认为“青鞋布袜”而行就是了。三是写李光远徙海南后“气不少衰”,对家人仍“丁宁训戒”。第二,突出情态,传达精神,如当李光言及赵鼎被贬谪之事时,“目如炬,声如钟”,既有对赵鼎的不屑,又含对秦桧等人的义愤。第三,对比烘托,增其光辉。作者把李光与赵鼎对待贬谪的态度作出对比,突出他的刚毅。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首先弄清楚题干中的“英伟刚毅之气”的意思,再从原文中找出与之相同意思的句子。如“必曰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即总以贬词“咸阳”借代,愤恨痛切、慷慨激昂的情绪溢于言表;作者借赵鼎对待贬谪的态度来突出李光的刚毅。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即可。

5.示例一:内容:要有气节(正气)。影响:李光不畏权佞,英伟刚毅,表现出浩然正气。陆游年轻时就对“愤切慨慷”的李光非常崇敬,四十年后还想见他“青鞋布袜”的样子,可见影响很深。这种影响也在《卜算子·咏梅》中体现出来。“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就表现出陆游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示例二:内容:爱国,抗金。影响:李光是抗金领袖之一,力主抗金,到老了,还对他的子孙“丁宁训戒”,陆游一生也是抗金之志不灭,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信念始终。就如“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所表现的,到了晚年仍想杀敌报国。陆游对祖国的热爱,对抗金事业的深切关注,是从小就在李光等长辈的熏陶下培养起来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题干中给出“丁宁训戒”的提示,意思是:叮嘱训导家人的语句。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述:李光不畏权佞,英伟刚毅,表现出浩然正气。陆游年轻时就对“愤切慨慷”的李光非常崇敬,四十年后还想见他“青鞋布袜”的样子,可见影响很深。再如:李光的爱国情怀,力主抗金,到老了,还对他的子孙“丁宁训戒”,答案综合可得。

[参考译文]

参知政事李光前辈被罢职回家时,我二十岁了。他常常来拜访我的父亲,俩人在一起整天激烈地畅谈朝政。每每提及奸臣秦桧时总以贬词“咸阳”借代,愤恨痛切、慷慨激昂的情绪溢于言表。有一天清早到我们家,一起吃饭,(他)对我父亲说:“听说宰相赵鼎遭秦桧陷害被贬谪到岭南海岛,路过南岭时伤心忧愁地哭了。我是不会这个样子的,假如朝廷贬谪的命令一下达,青鞋布袜一穿就上路,怎能表现出小孩子哭哭啼啼的架势呢!”说这番话的时候,两眼明亮如炬,声音洪亮如钟,那英烈刚毅的气度让人振作奋发。

此后过了四十年,偶然翻阅老前辈的家信,发现他当年虽然被贬到偏远的海岛,但英烈刚毅的气节仍然丝毫未减,叮嘱训导家人的话语句句都是可以世代流传,作为典范的。字里行间可以让人想见他穿起青鞋布袜、毅然决然离京上路的情景啊。

淳熙戊申年五月己未,祖籍太湖之滨的陆游题跋作记。

九、

1.(1)取出 (2)因为 (3)回头,回头看 (4)离开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解释。对于课外的文言词语,要善于联系学过的文言词语来作答。考在课外,得法课内。(2)“以”可以联系“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译为“因为”;(3)“顾”可以联系“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译为“回头看”;(4)可以联系“委而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为“离开”。

2.公讶其预知/益神之/诚意而往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划分的时候,应该以词语的意义为单位,表达一个意义的词语就不能被划分开。题目中还作出了提示,“限两处”。根据意思“公对他能预知很惊讶”可知,“预知”后划一处。“神”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后接宾语,因此“之”字后划一处。“诚意”修饰“往”,这样一来断句就明确了。

3.(1)那些仆人侍从,衣帽须发大多不像普通人,之前遇到的使者也在天师旁边侍奉。

(2)这是玉皇大帝的诏命,降下多少冰雹是有定额的,哪敢对你徇私?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的时候,要遵循逐字逐句的原则,文言句子中的每个词语都要有对应的解释,适当地增删调换,使句子表达流畅。(1)中关键词“类”是“像”的意思,“侍”是“侍奉”的意思。(2)中关键词“玉敕”是“诏命”的意思,“徇”是“徇私”的意思。

4.①爱民心切,感动天神。②热爱家乡,关注民生。(答出一点即可)王公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廉吏。听说雹神要在与自己家乡淄川接壤的章丘下冰雹,担心庄稼受害百姓遭殃,于是向天师祈求免除这个灾祸。天师被他感动,吩咐雹神多降山谷,勿伤禾稼。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解答的时候,要看王筠仓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根据其言行来分析性格特点。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的情节,从他请求不要降冰雹伤了庄稼,可知他对百姓的关爱,对家乡的热爱。用准确的词语把性格特点概括出来,把事件精练地叙述出来即可。

[参考译文]

王筠仓要去湖南为官,路过江西时准备登龙虎山拜谒张天师。到达鄱阳湖时,才登上船,就遇到一人驾着小船,要求船夫通报求见。王公会见后,发现此人容貌甚是伟岸端正,来人从怀中取出天师名帖,道:“(天师)听闻贵客将临,特遣在下在此迎候。”王公见对方能未卜先知,非常惊讶,益加神往,对此次拜见更加诚意。王公到后,天师摆酒相迎。那些仆人侍从衣帽须发大多不像普通人,之前遇到的使者也在天师旁边侍奉。过了一小会儿,(那位使者)俯身向天师小声地说了几句话。天师问王公:“这是你的同乡啊,你不认识他吗?”王公疑惑不知,于是问天师。天师回答说:“他就是世上所传的雹神李左车啊。”王公惊讶不已。天师说:“适才他接到玉帝圣旨,将去布雨下雹,故而来告辞的。”王公就问:“冰雹将降在何处啊?”天师说:“章丘。”王公想到章丘和淄川相邻,怕桑梓受累,忙离席祈求免除这个灾祸。天师说:“这是玉皇大帝的诏令,降下多少冰雹是有定额的,哪敢对你徇私?”王公再三恳求。天师沉思良久,才转过身叮嘱说:“可以在山谷中多降点,不伤庄稼就可以了。”跟着又叮嘱说:“贵客在这里,走的时候动作慢点,不要搞那么大阵仗。”于是,雹神走到庭中,脚下就开始生烟,一会儿就烟雾遍地。稍等了会儿,才使劲腾云起来,只是稍高于庭中树木,再使劲,才高于楼阁。然后就电闪雷鸣地向北而去了,屋宇振动,酒桌上的杯盘也被震动得晃动不停。王公惊恐地说:“这就是下雹前的雷霆吧。”天师说:“刚才已经告诫他了,这才缓缓的;不然,就在平地上这么霹雳一下就去了。”王公拜别回来后,记下了日期,派人去章丘问讯。果然那日大降冰雹,沟渠都下满了,但是庄稼地里只有寥寥几颗而已。

十、

1.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停顿的能力。这句话的大意是:有一座很高的山峰,山下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故停顿是: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

2.(1)向西 (2)看 (3)停止 (4)睡觉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着重号的词的含义。(1)“西”与《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意思相同,名词作状语,“向西”。(2)“顾”和《陈太丘与友期行》“元方入门不顾”的“顾”意思相同,“看”;(3)句“已”联系《河中石兽》“转转不已”的“已”可知意思是“停止”。(4)“寐”与《狼》“乃悟前狼假寐”中“寐”意思相同,“睡觉”。

3.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A.代词,他,指僧人/动词,到、往;B.才/于是、就;C.两者都表示修饰;D.于是/趁、乘。

4.(1)有僧人穿着布袍和鞋子前来相迎。

(2)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1)要抓住关键词语的解释:“蹑”,穿。“履”,鞋子;(2)要抓住关键词语的解释:“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何境”,何处。

5.本文中作者“往往想见其事”,是在体验过北山美景之后的回味无穷,这种“想见其事”,更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这处美景的赞美与怀念之情。《桃花源记》中刘子骥的“欣然规往”,则更多的是身处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对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的能力。根据“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可知,本文中作者“往往想见其事”,是在体验过北山美景之后的回味无穷,于是“因追记之”。这种“想见其事”,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这处美景的赞美与怀念之情。根据“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可知,《桃花源记》中刘子骥的“欣然规往”,更多的是身处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对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参考译文]

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山渐渐深了,野草树木和泉水岩石越来越幽静。稍稍往西,有一座很高的山峰,有一条小路,只可容人行走。走了四五里,才听到鸡叫声。有僧人穿着布袍和鞋子前来相迎,与他交谈,他惊愕地与你对视着,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近。山顶有几十间房屋,曲折回旋,依崖壁而建并筑有栏杆,要像蜗牛一样爬行、老鼠一样攀援迂回着走才得以出来。坐定之后,山风飒然吹来,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大家惊慌相视,不知道身在何处。将近黄昏了,就都睡在山上。

此时是九月,天空高旷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光明亮。仰看星斗,都大而光亮,好像正在人头顶上。窗间有几十竿竹子,发出摩擦的声响,声音急切不停止。大家不能入睡。等到天亮,都离开了。

回家几天之后,还是恍恍惚惚地好像有山上的情景,于是追记了这些。后来我没有再到北山去,然而往往想起这次游山的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