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医的“辨证论治”,指的到底是什么?...

谈谈中医的“辨证论治”,指的到底是什么?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目前,临床上所用的辨证论治,大致有三种形式:一为单纯的辨证论治,二为双重诊断的辨证论治,三为探索性的辨证论治。
单纯的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传统方法。
它的特点是对同一证候,因人、因时、因地而制宜,特别是既注意局部,又重视整体;既注意祛邪,又重视扶正,这都是较科学的一面。
所以,中医处理那些西医曾从多种理化实验检查,而无阳性指征的疾病,如不明原因的发热、神经官能症、胃肠功能失调症、功能性子宫出血等,以单纯的辨证论治进行治疗,往往获得意外的良好疗效。
实践证明,辨证论治确有它的优点。但是,对另一些疾病,如早期的深部肿瘤、白血病、急慢性血吸虫病等,仅凭感官直觉的四诊,要求达到确诊,显然困难。这也说明单纯的辨证论治不免有它的大醇小疵。
双重诊断的辨证论治,是以现代医学对病的确诊,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参考,藉以提高识病水平,同时对加强中医选方用药的针对性,确有好处。特别是观察中医中药的疗效,增添了一些客观性指标,也有意义。
笔者认为,双重诊断的辨证论治,是解决病人希望确诊的需要,是提高疗效的需要,是中医临床研究、评价疗效的需要。当然,在搞双重诊断时,不能丢掉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
探索性的辨证论治,是指以现代医学的物理、生化检査有阳性指征,而患者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如隐性糖尿病、隐匿型肾炎、病毒性乙型肝炎的表面抗原阳性的带毒者等,一般多于体检中发现。
这类病例,凭藉检验报告单所提示的病变部位和性质,探赜索隐,确是一项新的课题。
对这种隐性病例的治疗,可试以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养正邪自除”等理论,依据检验报告单所提示的资料,以脏腑相关学说为指导,调补气血为主,祛邪为辅,进行探索性治疗,藉以提高抗病力和免疫力,以期获得疗效。
辨证论治的自身,亦须有所发展,不容忽视。首先要探索八纲和卫气营血辨证的客观性指标。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有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测定cAMP和cGMP的动态,探索阴阳胜复的规律;有以测定内分泌17羟、17酮,来证明其与肾阳虚、肾阴虚的关系。
试用心电图、血液流变学等的测定,探索心气虚,经初步观察,似有特异性意义。
八纲中的寒、热、虚、实和卫气营血辨证,是中医辨证的关键;如果对这些除了有标准的症候为依据外,同时又能找出各纲各证的理化学特异性客观性的指标,那将是一个最大的发现,最大的突破,必然会将辨证论治的方法,向前推进一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