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看花想诸弟, 杜陵寒食草青青。

寒食寄京师诸弟

【唐·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

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

杜陵寒食草青青。

加入古诗词圈子:

为方便大家交流诗词,我创建了一个古诗词圈子,欢迎大家加入。(点击链接加入)

注释:

  1. 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这天禁火寒食。

  2. 空斋:空荡的书斋。

  3. 流莺:鸣声婉转的黄莺。

  4. 把酒:手执酒杯,谓饮酒。

  5. 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译文:

雨中的寒食节更显得寒冷,我独自坐听江上黄莺的鸣叫。
端着酒杯赏花时又想起了杜陵家几个弟弟,寒食时,杜陵这一带已是野草青青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在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或三年江州刺史任上。当时诗人遇上了寒食节,孤独思乡之情更甚,于是便即兴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

韦应物诗集中收录寄诸弟诗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手足情深的诗人。而正由于出自性情,发自胸臆,所以这首诗虽只是即景拈来,就事写出,却蕴含深厚,情意悠长。

“乍暖还寒时候,天空下着蒙蒙的细雨,在这家家户户都禁绝烟火的节日里,空荡荡的旅斋更显得孤凄冷清,叫作者无法安坐,还是出去看看,作者漫无目的地来到江边,江风拂面,竟然觉得比屋内还暖和一些。独坐岸石,杨柳枝头的流莺飞来飞去,还不时呼朋引伴地鸣叫着。清脆如歌的啼唤,令作者怅然。喝一杯淡淡的冷酒,解不了胸中无限的愁绪;看一眼带露的红花,消不了心中无尽的孤凄;远在京师的弟弟,作者是非常想念的。此时此刻,作者老家杜陵的原野上,该是草色青青了。

就章法而言,这首诗看似平铺直叙,顺笔写来,而针线极其绵密。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中间两句,一句暗示独坐异乡,一句明写想念诸弟,上下绾合,承接自然。两句中,一个“独”字、一个“想”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的妙用。第二句的“独”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笔;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独”字生发,又统辖下句,直贯到篇末,说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诸弟而联想及之。从整首诗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钩连,一气流转,浑然成章的。

诗人首句写景,突出一个“冷”字:“雨中”是天气之冷;“禁火”是节令之冷;“空斋”是旅居之冷。寒食禁火,万户无烟,本来已经够萧索的了,更逢阴雨,又在空斋,再加气候与心情的双重清冷,这样层层叠加地写足了环境气氛,令人倍感萧索与凄冷。次句还是写景,关键在一个“独”字:“江上”是春潮涌动的春江;“流莺”是自由翻飞、悦耳欢啼的黄莺,与上句所写的萧索景象截然不同,本是充满生机,令人振奋愉悦的景象。但在句中却用一个“独”字又折转回来,在多层次中更显示了曲折。再美好的景象,独看独听反而更添寂寞和惆怅。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91年),唐诗人。京兆万年 (属今陕西西安)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事玄宗,生活豪横放浪。安史之乱起,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后中进士,为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著名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之作,亦颇有佳篇。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2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 《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

成语接龙填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