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华街道中吴村:包拯金履祥后裔在中吴村
走进上华街道中吴村:包拯金履祥后裔在中吴村
中吴村位于上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7000米。村民委员会驻中吴得名。区域面积为2.7平方公里。耕地2148.8亩,养殖水面150亩。辖中吴、下包、下应、下店、水田洼5个自然村,有17个村民小组,657户,2050人。以种植业为主,甘蔗为其特产。
中吴自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村以姓氏得名。有村民小组6个,236户,738人,耕地860.43亩。
水田洼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1200米。村以地形得名。有村民小组1个,41户,132人,耕地97.83亩。
下店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北1200米。有村民小组2个,83户,254人,耕地212.14亩。
下应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北4200米。有村民小组4个,126户,373人,耕地390.79亩。
下包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西北200米。村以姓氏得名。有村民小组4个,171户,553人,耕地587.61亩。
据上华街道中吴《彭城金氏宗谱》:主修为郑济川,编纂:胡森。宗族堂名为:集庆堂。
版本为民国丁亥年(1947年)集庆堂木活字本。本谱始修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此为第四次修,世系修录至第十世,排行字为:疏。共三卷,计六册,线装本。
卷一(上):家宝、理学名宗、敕命、旧序、新序、家规、像图、像赞;卷一(下):像图、像赞、墓图、跋;卷二:世系图;卷三:行传。
始祖为金陈,五代时由三衢之西安桐山峡口迁居兰溪鸡鸣山下。
始迁祖为金声,行仁一,清初由兰溪鸡鸣山下迁居本县城南下应村。
本支排行字为:仁义理智信 荣华富贵 纯良恭俭让 孝慈惠爱亲疏
下应村金氏祖先为桐山后金村理学名家金履祥。
金履祥(1232年—1303年),字吉父,号次农,自号桐阳叔子,兰溪(今浙江省兰溪市桐山后金村)人。宋、元之际的学者。为浙东学派、金华学派的中坚,“北山四先生”之一,学者尊称为仁山先生。
金履祥,先祖原姓刘,因避讳吴越王钱镠同音名,故改姓金。从小好学,初受学于王柏,后又学于何基,造诣益深,凡天文、地形、礼乐、田乘、兵谋、阴阳、律历之书,无不精研。时值南宋末年,政治动荡,虽绝意仕进,但未忘忧国。元兵围攻襄樊,履祥献策朝廷,建议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且备叙海舶所经地形,历历可据以行,然未被采纳。德祐初年,南宋朝廷以迪功郎、史馆编校等职召任,坚辞不受。寻应严州知州聘,主讲钓台书院。宋亡,筑室隐居金华仁山下,讲学著书,以淑后进,许谦、柳贯皆出其门。元大德七年(1303)卒,至正年间谥文安。
在“金华四先生”中,他对于经学和史学的研究成绩最著。著作有《尚书注》、《大学疏义》、《论语集注考证》、《孟子集注考证》、《通鉴前编》、《举要》、《仁山集》,编有《濂洛风雅》。
据上华街道中吴下包《包氏宗谱》:主修为郭尚微,编纂:许惟讷。宗族堂名为:敦睦堂。
版本为民国辛巳年(1941年)敦睦堂木活字本。本谱始修于清康熙己丑年(1709年),此为第八次修,世系修录至第二十世,排行字为:忠。共六卷,计六册,线装本。
卷一:序、谱引、题赠、警词;卷二:诗集、墓图、公传、宗祠、传赞;卷三至卷四:世系;卷五至卷六:行传。
始祖为宋包孝肃(包拯),行重三。
始迁祖为包居仁,字一元,宋咸淳甲戌年(1274年)由松阳迁居兰溪。
本支排行字为:重官仁宗 茂佑恭俭让 金玉美康泰 礼敦崇孝友 忠义绍纯谦 贻谋世德绵
珍贵史料有:《咏茶》、《一川公诗集》、《定宇公传》、《慕松公传》、《少松公传》。
下包村始祖为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