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贤相萧何
再读贤相萧何 |
时间:2011-12-06 来源:历史春秋网 作者:纪大华 |
司马迁在《萧何世家》中真实地写出了历史人物萧何,再次捧读感慨尤深。萧何被刘邦称为“贤相”,究竟贤在何处?
首先,忠心可鉴。
这不仅在刘邦取得全国政权之前,还是之后,都是这样。汉王引兵东定三秦,萧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守巴蜀,使巴蜀成为前方军需物资的供给之地。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凡是在关中所制订的一切法律条文,国之大事、行政区域的划分等,总是报告汉王,得到准许而后实行。即使有一些来不及请示的事,也是“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即方便适宜的就实施,等到汉王来时立即向他秉报。汉王带兵多次“失兵遁去”,丢失兵马大败而走,而萧何总是用关中兵源加以补充。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高祖因为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不少功臣有意见,高祖说:“诸位知道打猎的事情吗?”回答:“知之。”又问:“知猎狗乎?”回答:“知之。”高祖说:“猎狗是追杀兽兔的,而发出指令的是人。你们就是猎狗,而萧何是人。”群臣皆莫敢言。结果,萧何功第一,曹参功第二。更有甚者,高祖还在萧何的功勋之上,追加了二千户。原来,高祖为布衣时,“以吏员的身份去咸阳服徭役,临行前县吏们皆送三个钱,萧何独以五个钱相送。”五减三为二,那么到了高祖得天下时就追加何二千户了。从这个细节,足可以看出高祖对萧何的信任。也许萧何都已忘了当年的这一小事,而高祖却记忆犹新。。
第二,巧释君疑。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刘邦“暴衣露盖”,作战十分艰苦,还多次派人来关中慰劳萧何。有人对萧何说:“这是汉王不放心你,对你有有疑心”。于是萧何将自己的能打仗的子孙昆弟全部送上战场,听刘邦的指挥。汉王更加相信萧何了。还有一件事,汉十一年,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韩信,上“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有人对萧何说:“祸自此始矣。上在外带兵平叛,你守于内,并不是因为矢石之事而加封你并派上五百名士兵保卫你,而是对你有疑心。”萧何听其言,谢绝封赏,相反的把家中所有财产都拿出来帮助军队。刘邦大喜。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相国虽然常与皇帝在一起,但能猜测出皇帝的内心世界却是一件困难的事。这时就需要别人的提醒,因为“旁观者清”。更要防止因自己过于耀眼,而使皇权暗淡,必然招来皇帝的嫉妒,惹火烧身。
第三,为民请命。
封建社会是皇帝的家天下,丞相治国,从根本上说是辅助皇帝的高管。丞相首先要对皇帝负责,为了对皇帝负责就要把百姓治好,但又要得到百姓的拥戴。有时自己要冒着坐牢和杀头的危险。
上面提到的买田的事,萧何的目的已经达到,但相国的要求更高,他趁机为百姓们请求说:“长安一带地方狭窄,而上林苑中空地很多,白白地抛荒,太浪费,希望下令让民众进去耕种(收成归耕者所有),禾秸则不许带走,留下来作苑中禽兽的食料。”高祖大发雷霆,说:“相国你大收商人的财物,却来讨取我的上林苑!”于是就下令把相国交给廷尉拘禁起来,还给他上了刑具。大臣们多为相国鸣不平。王卫尉侍对高祖说:“相国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闻李斯相秦皇帝,做了好事归主,做了坏事归自己。今日相国多受贾竖金而为民请吾上林苑,这是自媚于民,故系之。”王卫尉说:“如果为了有利于民而请上林苑,这是真宰相做的事,你怎么怀疑是受了商人的钱财?且陛下平叛诸王时,相国守关中,摇足则关以西非陛下有也。相国不以此时为利,今乃利商人金乎?……陛下何疑宰相之浅也。”后几句的意思是,你怎么能怀疑相国收取了商人的钱财呢?在你平叛诸王时,相国守关中,如果有半点动摇,那么关中以西的地方就不是你的了,相国不在那时为自己谋利,倒反在今天收取商人的钱财么?这一段话深深打动了刘邦。随后,高祖与相国相见,高祖说:“相国为民请苑,吾不许,我不过为桀、纣王,而相国为贤相,欲令百姓闻吾过也。”刘邦自知做错了,赞萧何为“贤相”。
在中国历史上获“贤相”殊荣的,萧何为第一人。
如果我们把上述三点进行推论,没有忠诚之心,就没有释疑之智,也没有为民请命的勇气。古代的忠心,有的历史学家理解为忠诚于皇帝一人,称为“愚忠”。其实比较复杂,在国家危难的时刻,一个受到百姓爱戴的皇帝,往往是与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纠缠在一起的。
我们都知道,自秦始皇设立“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来,中国就有了丞相制度,直到明朝朱元璋借胡惟庸事件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属皇帝指挥,宰相制度在中国延续了1500多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发展、繁荣时期,而宰相制度功不可没。萧何为贤相第一人,由此翻开了中国贤相的历史,如唐朝姚崇、宋朝的寇准。贤相为中国的稳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百姓中也留下了永远的口碑。当然也有奸相的,杨国忠、秦桧等都成了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