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华||太原回族史话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从而有利于鉴古知今,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唐代是回回民族先民大量进入中国并开始落籍形成族群的萌时期,也是太原回族发展史的起始。晋阳(太原)以其便利的交通、发达的商业和“北都”所在地的政治影响力,吸引了不少来自大食、波斯的商人。太原先后出土了不少阿拉伯帝国初期使用过的银盘、银币器物。大食、回纥等出兵帮助中国平定安史之乱时,曾涉足太原。《旧唐书》记载“大历十三年(778年)正月,回纥寇太原,过榆次、太谷”。《唐会要》记载:“贞元四年(788年),十月,上令朔州及太原分留回纥七百余人”。在各地回族的一些珍藏的家谱中,也都清晰地记载了他们的先祖在唐朝时由西域来到太原落籍的情况。太原清真古寺碑刻也明确记载该寺:“贞元(785年至805年)之建新”。这些情况表明在唐代的晋阳(太原),回族先民已经涉足或生活有二百多年了。
宋代,是太原回族先民不断汇集的时期。来自大食、波斯和喀喇汗朝的使臣、商人通过辽朝的“草原商道”来往于北方、中原及太原,这些西域穆斯林与唐时的“土生蕃客”一起,共同组成了太原新的回回人群体,形成了怯烈、米姓、马姓、王姓、哈姓等姓氏的穆斯林家族。其中有一些人还步入仕途,成为朝廷的重要官吏。如《太原府志》记载,宋初年,米信任太原行营马步指挥使,是米芾的五世祖,是历史记载最早在太原任职的回回官员,距今已有1100年的历史。马文成于宝元二年(1039年)任山西太原府知府。《元史·怯烈传》卷云:“怯烈,西域人,世居太原”。宋景佑(1034至1038年)年间,回族先民在城内的朝真坊(今清真寺附近)一带重新建起了清真寺。元丰(1078至10850)年间,著名书法家米芾曾为太原清真古寺题写了“道法参天地”的横幅。经过宋金时期这三百年的发展、演变,回族先民们深深扎根在了太原这块土地上。
蒙元时期,太原是西域回回人率先并大量进入的地区之一。金兴定二年(1218年)9月,蒙古军队占领太原,其中有不少西域穆斯林。之后随着蒙古汗国的三次西征,大批的西域回回“色目人”,有征战驻军的军士,派遣织造的人匠,上任的朝廷官员、随官吏主人来的奴婢,经商贸易的商人及替圣传道的教士等先后来到太原,最多时达十几万人,仅宗教人士“答失蛮”就有几千人。《元史》记载,至元四年(1267年),朝廷专门发布诏书免征太原的“答失蛮”户从军,这是史书记载太原伊斯兰教教士的最早记录,距今已有750多年的历史。随着南征北战、统一中原和元朝建立后镇戍边疆、屯田垦荒等重大行动,太原的回回人又较迅速地大量迁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蒙元时期,先后有哈散纳、赛典赤·赡思丁、怯烈、阿里罕、谙都剌、阿思兰等不少著名的回回人曾来太原担任过“达鲁花赤”等官职,其职位之高,人数之多,在全国也是罕见的。此时,太原又产生了萨姓、邸姓、岛姓、马姓、海姓等“元朝军队中色目人的后裔”。还出现了著名的曲家、古文大家孟昉,著名的山水画家高克恭,著名画家、书法家萨都剌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文人。《太原府志》还记载:“崇真寺,在大南门内,元至正(1341至1368年)间建”。太原回族先民在原址上重建了清真寺,寓意为崇拜真主的地方,即太原清真古寺。宪宗蒙哥二年(1252年)颁布了“壬子籍户”制度,太原回回人正式编籍入户,标志着回回人正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经过蒙元时期近150年的发展,太原回族已基本形成了较为鲜明的族群特征,谱写了太原回族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明代,是太原回族最终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有三件大事在太原回族的发展史上影响巨大。一是明初晋王朱棡由南京来太原时,带来了不少回族人,二是迁都北京后南京驻军诸卫也换防到山西等地,增加了本地回族人的数量,三是屯田垦荒大量移民包括太原回族人迁出到河南、安徽、山东、河北、湖北等地。由于因从政、充军、经商、避难等原因陆续由各地来到太原的回族人数增多,渐渐地形成了金、萨、海、岛、邸、朵、马、梁、田、李十大姓,其后裔枝繁叶茂,人丁兴旺,也导致了同姓不同宗、同宗不相识的现象。《太原府志》记载:“崇真寺,……明成化、嘉靖间继修”,对清真寺进行了修缮和扩建。明代,太原回族产生了科考进士,名人的也不断涌现,如王珍在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中进士,岛璞在弘治十四年(1502年)中举人,马谏在万历三十二年(1605年)中进士。出现了著名书画家梁檀、文玄锡,知名义侠岛凌云等。先后有郝渊之、马文升、孙继鲁、解经邦等外地著名回族官员来太原就任。经过明代近三百年间的发展,太原回族的民族地位,经济状况和成员数量又发生了较大变化。
民国时期,是太原回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回族中的一批的有识之士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以创办新式教育为起点,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民族文化复兴运动。1910年秋季,在清真古寺创办了新式教育——太原清真学堂,即回民小学的前身,乔烈出任第一任校长,开启了太原回族新式教育的新时代。成立了中国回教俱进会晋支部、太原中国伊斯兰布道会、太原伊斯兰学友会、太原伊斯兰妇女协会、太原市回教抗日救国会等社团组织。组织翻译《古兰经》和编纂出版了一批伊斯兰著作,发行了《中国伊斯兰布道会刊》和《太原伊斯兰周刊》等刊物,创办了一个闻名遐迩的“增儒图书馆”。新建了清真女寺、清真北寺和成立了威震四方的太原回民武术队。尹光宇代表太原穆斯林参加了第二届世界回教和平大会,将太原的伊斯兰教推向了世界。抗日战争期间,太原回族和其他各族人民一起,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中华民族救亡运动中。涌现出了以马骏、尹光宇、朵珍、程树荣、金应豫、马淳夷、张兆理、马子静、王月波、尹庭玺、常瑞生、田径青、乔世达、梁隽、马佩绅、马识卓、邸松亭、哈甫章、文松三、马歧山、田玉华、乔月静、田振华、金履和、朵一和等一大批有知识、有作为的爱国爱教青年。太原沦陷后,留在城里的老百姓包括回族群众,成了任其宰割的羔羊,清真古寺遭到了有史以来最惨无人寰的蹂躏和践踏,阿訇和穆斯林也受到了非人的屈辱和折磨,回族群众在死亡的痛苦线上煎熬和挣扎。期间,日寇成立了伪“中国回教联合会华北联合总部太原区本部”,逼迫一些回族群众为其效劳。民国期间,先后担任过太原清真寺理事会理事长的有乔烈、朵凌凤、金应豫、马骏(名誉)、田劭礼、朵栅、田径青、摆业清、岛铁山、朵珍、邸寿臣等十几人。1935年,太原回族人口为1073人。民国期间正太铁路通车后,为外出谋生和逃避战乱,河北保定、石家庄等地区和少数河南、山东等地的回民先后来到太原,增添了太原回族的新鲜血液。新增了马、王、尹、张、平、李、安、白、底、哈、海、买、米、刘、丁、窦、甘、回、韩、黄、兰、林、穆、沙、宛、谢、赵、金、常、阎、何、撒、苏、吴、杨、佟等姓氏,太原回族达到了五十多个民族姓氏,至1949年人数已达到了五千多人。
1949年4月24日,太原人民包括回族人民终于获得了渴望已久的民族解放,太原回族的发展进入了历史的新时代。
留言之窗
山西文史交流平台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办的一个微信公众平台, 本平台优先选登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以及非遗保护等方面的文史稿件及图片,弥补省内各地文史典籍缺失。注意事项:
1、文史来稿要求原创,1500字以上,引用史料必须注明出处,图片说明来源,素材切勿抄袭,文责自负;稿件附上有关照片及作者简介,均以附件形式发邮箱:scgsjzb@163.com。
2、本平台发布的原创作品,赞赏10元以下(含10元)作平台运作;赞赏10元以上部分按70%作稿酬发给作者;如果阅读量达到1000以上,在作品推出一月内全部支付作者。请加主编微信sczb0972,以便发放稿酬。
3、特别敬告:在其他微信平台推出标注原创的作品不要再投本平台。
4、凡本平台发表的原创作品,其版权归《文史艺苑》所有;转载其它媒体的作品,由于未能及时联系到作者和有关媒体,如涉侵权问题,接到告知之日及时删除。
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文物考证以及非遗等文化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 请关注 文史艺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