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月征文·10】韩有录·斋月札记
作者|韩有录(青海)
黄昏礼拜的宣礼响起来的时候,穆斯林们把握在手中的煮得柔软的大红枣轻轻送进口中,同时他们默默诵念开斋的祈祷词:“主啊,以你的给养斋戒,以你的给养开斋,血管湿润了,工价确定了。”那颗浑圆的芬芳的枣子可口甜蜜,立即融化于干枯的唇齿之间,一下子解除了饥饿口渴,味蕾瞬间满足。这是多么美妙的时刻。
晚霞隐入楼丛之中,东关大寺院内那些经历岁月沧桑的树正在迎来它们生命最为活跃的时候。紫丁香正在孕育花苞,黄色的金钟花在枝头吹起无数的小喇叭,仿佛在迎接斋月的到来。新月悄悄升起来,从南山头顶遥望灯火辉煌的大寺,也安慰夜间经受寒冷侵袭的花朵:莫要担心,与礼拜的人们一起分享这斋月幸福吉祥……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刻意追求所谓“幸福”,但在大寺,幸福体现在斋月的赞歌声里,那雄浑嘹亮的男音,百听不厌,令人遐思。人们沉浸在赞主的吉庆之中,幸福的感觉不知不觉升起在每个人的心头,浮现在他们愉悦的眉宇间。
宵礼未到,许多人手捧《古兰经》,轻声朗读,《古兰经》文字的魅力使他们沉思,使他们忏悔。有人默默端坐,静心思索,也许过去的生活历历在目,他们为曾经虚度光阴而懊悔。这里喧而不乱,静而不喧。每个人都在履行规定的功课,都在享受记主赞主的收获。这是斋月夜间最为圣神的时刻,人们的心灵因记念真主而“安定”,他们的眉宇间闪烁着吉祥与幸福。
当人们齐声祷告时,那雄壮的声音使行云为之静止,梁间的燕子与吵闹的麻雀也被这声音感动。当白昼来临之际,它们翱翔高空,向其他鸟类报告大寺的吉祥与幸福。
暮春时节的古城,仍有寒意,但结束夜间祈祷的人们并不介意它的寒意,兴奋的人们踏上回家的归途。
这是一条通向天园的坦途,虽然在路途上有不少障碍,但有信仰的人们总是依靠他们的养育主,克服这些障碍,让信仰的光辉洒满人间……
斜阳射进教室,照在这些学生身上,也照在我的身上,这种情景其实我是非常熟悉的。多年前在乡村教学时,曾对阳光毫不介意,甚至刻意回避,可是生活在城市,阳光多么宝贵。
窗外是有名的下南关,市井声直插双耳,面对此境,要是不动世俗之心,谁会相信。但这里的市井之声与别处不同。人们在这里无须提高强化对他人的心理防火墙,实在是稀有的地方。这里才是烟火的世界……
这里的人们手里握的是祖国的未来,不是那令人惊恐的狗种。更令我惊异的是不需要衣着的动物也衣着光鲜,食物精美,得到人们悉心照料。据说这是西方的智慧,能解除那些心灵孤寂者的寂寞……
就在此刻,高原漫长的冬季渐渐离开我们。近日来,我看到窗前榆树的榆钱越来越丰满。我相信那些忙于生活的人们一定会慢下脚步,去欣赏这泛着生命的榆钱,因为在斋戒者的脸上既有阳光的色彩,也有榆钱的生命力。榆钱不是榆树的花,依靠着我的窗户在挽留春天。在这样的日子里,只能更加谦卑地学习与教学,在斋月时光的移动中,聆听更多关于生命的律动……
我悄悄起床,到地里种土豆。七八年前,在小块土地的南边栽了一棵柳树,如今这棵柳树已经长大成人,守护着这片不大的土地。前几日雨水丰沛,土地很松软,不到两个小时,用人工播种完毕。这是斋月的第五天。
春风前后播种的小麦已经泛绿,看着这些茁壮的苗子,对丰收充满期待。遥望北部山区,那里阴云密布,雪痕鲜明,或许有降雪吧?
这是斋月里的劳作,虽然口干舌燥,看到被种的土地,那种快活的确溢于言表。我知道很多人喜欢陶渊明的生活方式,但真正落实他的生活方式的其实人很少,有人仅仅欣赏他的那种理想化的生活而已,就如目前开办的孔子学院,本打算传播儒家文化——把孔子学说介绍给他人,但他们自己并不信仰这一文化——因为孔子的学说早在百年前的“打倒孔家店”的喧嚣声中轰然倒塌。我们怎么能推广连自己都不信的文化给他人?这不是很讽刺的事吗?所以孔子学院在国外遇到障碍是不奇怪的。
斋月是值得我们沉思的月份,是反思自身的月份,反思某些问题的月份,反思个人行为思想的月份。总之,在斋月忏悔、接受批评绝不是坏事。
泥土需要翻动,才能播种,而人心需要宁静,才能进行反思。所以我们要郑重目前安静的生活,把握这珍贵斋月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