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仔扛楹

有天晚上在岭东潮风群聊潮文化的时候,看到有人发番仔扛楹的照片,那是以前拍过的一组木雕造像,想起走过的数百个普宁村落中还有几组,其中一组在破四旧时候被削去了脸的无面番仔印象特别深刻,于是翻啊翻翻啊翻要找出来看看,不知不觉连今天上午的四个钟头都花掉了,想不起究竟是在哪里拍的!还好总算找到了,虽然没拍得那么好。

所谓番仔扛楹,也叫番鬼扛楹或红毛扛楹,其木雕人物为古时西域胡人样貌做扛起顶起的动作造型,通常组合是一对共四尊神态各异出现在厅堂的抬梁中之左右。当然,也有番仔穿西洋装的。番仔扛楹的造型是在清末民国时期开始流行,按推测,这应是新时代潮州木雕工匠们以创新方式把佛教昆仑奴的造型世俗化,具有演变性。

为什么要番仔扛楹?

在唐代有句话叫做:昆仑奴,新罗婢!新罗的婢女等同于今日之菲佣,其受过专业训练而乖巧能干;昆仑奴则个个体壮如牛,其性情温良,踏实耿直,贵族豪门都抢着买来当佣。这里的昆仑不是昆仑山,在古代指印尼、马来一带,昆仑奴主要指从那里来的仆役,其中大多数是东南亚一带的土著人;另有少部分黑人,其随阿拉伯人来华。

昆仑奴=番仔=体壮如牛、性情温良、踏实耿直,当然拿来干体力活最好。

另外按推,番仔番鬼也指西洋侵略者,在清末民国的特殊时期,造其形罚其扛楹以做宣泄或观赏,也是情理之中。

事物的出现,是有演化性的,其来源繁多但有主次,翻找变化过程是好玩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