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美吟(二)
一
第一次听说柳如是其人其名,是在16年前的大学课堂上。
我清晰地记得,那是2000年春天。在中国古代史的课堂上,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老师,向我们提到了一个振聋发聩的名字——陈寅恪。
陈寅恪是20世纪中国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大家。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的傅斯年评价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傅斯年能看上眼的人不多,用这样的话来评价陈先生,足见其学问之高深。其史学成就与研究方法,至今无出其右者。
正是这样一位史学大家,1953年,63岁且已双目失明的他,竟决定为一个明末清初的小女子柳如是立传。在双目已盲、双腿又断、缠绵病榻等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陈先生坚持以耳代目,以口代笔,由助手黄萱笔录。这一写,就是整整十年。和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写成《红楼梦》一样,陈先生也不惜耗费十年心血,终于写成了80万字的《柳如是别传》。黄萱感慨:“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
事非经过不知难,其中的艰辛,或许只有亲历者知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柳如是别传》是陈先生晚年的封刀之作和压轴之作,也是他酝酿最久、写作时间最长、篇幅最大、体例最完备的一部著作。和他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寒柳堂集》等著作一起,成为传世之作。
陈先生写柳如是时,柳如是已经离开人间近300年。这不禁让人好奇,柳如是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奇女子,可以让陈先生“为之感泣不能自已”,不惜投入如此笔墨,只为“推寻衰柳枯兰意,刻画残山剩水痕”……
陈先生曾有诗曰“欲将心事寄闲言”,或许,亲历了晚清、民国、新中国的陈寅恪,是在“世变”中写“世变”,融身世感与历史感于一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背后,他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以气节为核心的生死观。
“气节”二字,正是柳如是一生的写照。
二
1618年,柳如是出生于江苏吴江的一个贫寒人家。这一年,是明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在兴京(后金都城)誓师,清兵攻克抚安、三岔、白家冲三堡,对大明江山虎视眈眈。或许,从她出生之日起,就注定无法逃脱明清易代带给每个人的多舛命运。
柳如是,本名杨爱。1628年,由于家贫,10岁的她被卖给盛泽名妓徐佛当养女。在徐的调教下,天资聪颖的柳如是,出落得娇媚绝色,长袖善舞,在音律、绘画、书法、诗词等方面,更是颇有天赋。
1632年,14岁的柳如是,被年逾花甲的大学士周道登买走,成为侍妾。周道登是宋朝理学鼻祖周敦颐的后代。159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供职。崇祯朝任内阁首辅、上书房总师傅。周道登对柳如是宠爱有加,常把她抱于膝上,教她读诗学文。
可以说,柳如是在明清易代时爆发出的深厚家国情怀和民族气节,与这段与周道登朝夕相处的日子息息相关。可惜,不及一年,周道登病逝。柳如是被迫下堂而去,重操青楼旧业。
自古红颜多薄命,颠沛流离的她,自号“影怜”,取“浊世自怜”之意。因为喜欢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一句,自号“如是”。很快的,美艳绝代、才气过人的柳如是,名扬秦淮。
在“秦淮八艳”中,柳如是是当之无愧的大姐。不仅因为年龄最大,更因为她敢爱敢恨,性情刚烈。她的性格,有点像《红楼梦》中的尤三姐。得知柳湘莲有悔婚之意,性格刚烈的尤三姐,毫不犹豫地用柳湘莲送她的定情信物——鸳鸯剑自刎身亡。可叹“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
柳如是身上,也有这般刚烈。她的刚烈,从她的择偶观中,就可略知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