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抵人心的,永远是真情
1
前几天,晚上9点多,朋友F女士发来这样一条微信:“刚才我给女儿读了你书中的《和考试和解》,她听着听着,就哭了,可能觉得你说到她的心窝里了吧。”
我忙回复:“真的呀?”她说:“真的,这篇是我读给她听的,我读完,她就哭了。你写得情真意切,我看了也很感动。”
其实,这几天,我也常常被许多认识的、不认识的读者们的反馈感动。
感动于他们对这本书的喜欢,感动于我一直坚持的一些理念,终于有了越来越多的共鸣和理解。
2
一年前,当我开始在“桑葚三味”公众号里陆续写信的时候,常有朋友问我:“你这些信,到底是给孩子看?还是给父母看?”
准备出书时,也有朋友建议,找一家儿童出版社,作为儿童读物出版。
可是,在我心里,却一直觉得,这本书更适合给父母特别是年轻父母看。
几经波折后,武汉大学出版社终于愿意为我冒一次险,赶在2017年第一个月,出版了这本《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
没想到,书出版后,读者群竟出奇广泛。不仅预料中的70后、80后父母们爱看,而且,90后未婚的年轻人也爱看,00后孩子们也爱看,更想不到的是,一些50后、60后父母们也爱看。
3
不同年龄段的读者,会有不同的阅读体验。我摘录了各年龄段读者的部分留言,和大家分享——
60后:
你好,我对你的书很感兴趣。因为我们对儿子的教育有很多遗憾。现在,我儿子也有了小孩。我很想看你的书,并很想给我儿子儿媳妇一起看。——即将退休的女教师屠女士
70后:
没有说教,没有套话,在亲切、真实、生动的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收获了许多丰富的思想。这些信不仅对孩子有益,更对家里所有人都有益,是父母和孩子的良师益友。——70后父亲季先生
拿到书时,还未来得及看其中的内容,仅是封面上那句“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就已直击我的内心。由衷期待,开卷大益!——70后父亲张先生
“桑葚三味”里的文章和这本书,让人流连忘返。无论是对小家,还是大家,都很有价值,很有意义。——70后父亲陈先生。
80后:
很多80后都是独生子女,为人父母后,不知道如何和子女相处。老人们则习惯用老一辈的方式去教育孙辈。殊不知,时代更替,那些老一套的教育方式早已不符合现代的教育理念了。各个领域都需要真东西,教育尤其需要真诚,你的这本书很真诚,能帮助很多人。——80后父亲范先生。
书中的欢乐和我儿子同龄。早上送儿子上学,因为同车的同学对期末考分数的兴奋,儿子有点情绪小低落, 他可能想到我会比较在意而难过。其实,儿子,妈妈想说的和这位欢乐妈妈一样,妈妈在意的是你的精神状态。状态好,还会有什么不好呢?好吧,决定把这本书当作寒假礼物送给儿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80后妈妈潘女士
我很喜欢书中那篇《猜猜我有多爱你》。你问两个女儿最难忘的事是什么?大女儿说是你抱着她看杨丽萍的孔雀舞,小女儿说是能在窗口看到你的红色小车……满满都是爱啊!——80后妈妈李女士
85后:
你对童年学习生活的回忆,让我感觉也回到了小时候。的确,时代不同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需要很大的改观。读的过程中,有很多共鸣。——85后未婚青年小梁
90后:
虽然还没生娃,但看了这本书,真是满血复活的感觉。虽然这是一本家庭教育、亲子成长的书,但个人觉得,无论是未婚还是已婚,看这本书都是一场个人成长的修行。——90后未婚姑娘板板
00后:
你写给女儿的每一封信,我都很喜欢,感觉就像你在对我说话。心情不好,很烦躁时,我会找出你的文章看看,有一种懂我的温暖的力量。——初二女生小佳
至于“2010后”的小娃娃们,适合让爸爸妈妈将这些信读给他们听。一位85后年轻妈妈游小姐告诉我,最近每晚睡前,她都会给女儿读书里的一封信。50封信,都很适合读给孩子听,很实用。“谢谢用心的妈妈写出如此用心的文字。”
4
其实,这几天,我也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这本普普通通的书,会引起大家的关注和喜欢?直到看到某位朋友的这段话,我若有所悟——
我和欢乐妈妈、欢乐姐妹都很熟,感觉她们一家的生活其实很平常、很普通。欢乐妈妈的书能引起大家这么多共鸣和思考,或许正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简单、和谐、真诚、返璞归真,是我们越来越向住的家庭关系和生活状态。
或许,随着年岁增长,人终究会发现,什么才是弥足珍贵的。就像《红楼梦》中的老祖宗贾母,一生亲历了这个家族的五代繁华。从孙媳妇做起,直至有了曾孙媳妇。一生修炼,只为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但内心深处,她越来越感到,这世上,神马都是浮云,唯真情可贵。因此,她迟迟不支持“金玉良缘”,一直力挺宝玉和黛玉这对“不省心的小冤家”。
随着年岁渐长,也会渐渐明白,哪些事情是值得自己坚持一生去做的。对我而言,或许就是在工作之余,用真心和真情,码好每一个字。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愿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你我,都不辜负生命,快乐工作,认真生活,有事做,有梦想。
仅此,而已。但已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