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为什么失败?诸葛亮为什么北伐,真的是穷兵黩武吗?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蜀国国力太弱,经济、人口、人才都不如吴魏。
与此同时,魏国已经经过曹家三代的经营,根基深厚,国力强盛,蜀国面临着十分强大的对手。而诸葛亮北伐,原本作为益州屏障的山路,却成为诸葛亮出关的障碍。
诸葛亮北伐后,时不我待,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不失时机,亲自说:“今日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之秋也。”
诸葛亮北伐,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已经是很好的结果了,换成大胆冒险,轻视对手的统兵部队,估计早就全军覆没,一败涂地。
这样做,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继承了他的遗愿:“北定中原,庶尽为贼,为盗为盗,为盗取,为盗取,为盗取。”
这就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也就是诸葛亮北伐的原因。
看过《出师表》,我觉得此时的诸葛亮和当年的诸葛亮“隆中对”的时候完全不同。
在《隆中对》一书中,诸葛亮对刘备的战略进行了一番阐述,觉得他潇洒自信,谈笑风生。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的目标虽与《出师表》相符,但此时已见不到诸葛亮的自信,觉得自己承受的压力太大,而他所做的,更多的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尽管诸葛亮以北边定中原为目标,但他的北伐,很可能就是要尽其所能,为蜀汉夺取尽可能多的地盘和资源,扩大国力,为蜀汉续命。对于可能给国家造成损失的冒险活动,他坚决不做。与其冒着风险,诸葛亮宁可谨慎无功。
那只是我的理解而已。对于诸葛亮北伐的原因,有多种解释。
比如诸葛亮北伐,就是为了转移内部矛盾,排除异己,以攻代守等,不细说了,反正都说的特别有理。
但是,我认为,这些解读也只能作为阅读历史的发散性思考,总结经验的解读,而不能代表诸葛亮的思想。再一次,诸葛亮没有解释。
在《宝剑》中,李云龙打平安县城,官方可将此战役理解为八路军为了打通各根据地,与日军的嚣张气焰作斗争而发动的一场战役。其实李云龙只是想为乡亲报仇,还有就是救老婆。
同样的道理,诸葛亮北伐也是如此,也许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而出人意料地得到种种好处,这也是很正常的事。
有人说诸葛亮北伐,就是穷兵黩武,我觉得这完全是借诸葛亮之名,为自己吸引眼球,追求自己的利益。
再看看三国的历史,诸葛亮跟穷兵黩武也没有什么关系。假如说诸葛亮北伐是穷兵黩武的话,那么三国时期的曹操父子、孙权、刘备都得有这个称号。
诸葛亮六次北伐,显然三次北伐规模都不大。诸葛亮打陈仓一个月,魏军援军来了,诸葛亮粮尽退兵,蜀汉虽弱,也不至于弱到仅有一个月粮食的地步吧?
诸葛亮是个大大小小的战役,总共六次,但通过《三国演义》的演绎,六出祁山,声名远播,纵然看过史书,知道诸葛亮并非六出祁山,但也记得诸葛亮六次北伐。
事实上,曹魏一直把东吴当成头号对手,魏国与吴国之间的大小战役,打得并不少。过去,曹操打了一辈子,刘备也是一样。我们什麽时候见过诸葛亮像刘备那样,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作战都是以年为单位,诸葛亮作战都是以月为单位,很明显诸葛亮是在看菜下酒,不顾及国力,倾其国力去北伐。
穷兵黩武的有识之士有:汉武帝刘彻、隋炀帝杨广。
汉武帝由于兵荒马乱,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已经开始了动乱。但汉武帝搞了一个“诏书”,自我反省,停止用兵,恢复秩序。
隋炀帝杨广不顾百姓疾苦,穷兵黩武,赋税过重,引发农民起义。但隋炀帝却没有汉武帝的能力,消极逃避问题,最后身败名裂。
执政者穷兵黩武,就是对不起人民,让人民的日子过不下去,人民也会对统治阶级有意见。但诸葛亮的心肠很好,受百姓爱戴,即使死后数十年,也一直被百姓怀念。人民中有没有受虐狂?姜维曾多次北伐,打过败仗,百姓都已怨恨他,可见当时百姓并不傻。
过度的军队,就是贫穷的军队,就是人民的军队。汉前期,国力强盛,国库充裕,卫青、霍去病征讨匈奴,此时的汉武帝,谁会说他是穷困潦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