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 养了你我这辈子就完了 ”

《我的姐姐》豆瓣开分,拿到了7.4的好成绩。

其实这部电影自官宣定档以来,热度就高居不下,上映前豆瓣想看数就已经达到四万多人次,各项数据一路领跑清明档。

4月2号电影在北京首映后,就有多条相关热搜冲上高位。

而清明假期第一天,《我的姐姐》就达成票房破亿成就。

不得不说,张子枫大银幕首挑大梁的第一枪,算是一鸣惊人了。作为子枫妹妹的忠实影迷,我假期第一天就起了个大早就冲向电影院看了排片首场。

在电影院流泪到脑仁抽疼的我,真的有太多想说的话。

友情提示:以下内容为个人观影感受,含有微量剧透。

01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从剧情来看也许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坦白来讲这其实是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中国式家庭电影故事。

赋予影片独特魅力的,是随处可惜的细节以及恰到好处的情绪节奏。

而要完成细节和支撑情绪的关键任务,就主要落在主角身上。可以说,影片能有这样高反馈的呈现,张子枫功不可没。

子枫妹妹在影片中饰演的女主角叫安然,是一个重男轻女环境下长大的“姐姐”。

安然从小被迫独自跌跌撞撞摸爬滚打,性格中生长着特别执拗的一股劲儿,蛮而不野;同时她极度要强,唯一放心依赖的人只有自己,但又并没有失去爱人的能力,独而不孤。

在自己的亲人面前,她倔强到近乎冷酷,是大人眼里不懂事的“自私鬼”,失去父母后,面对幼弟无人抚养的困局,她能镇定自若地放狠话:“谁爱养谁养,是他们生的,凭什么要我负责?!”

在男朋友面前,她是可以主导情感走向的“决策者”,任何时候面对这份感情的牵绊,她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他是他,我是我”;

在有后台的医生同事面前,她不卑不亢,是自尊的坚定“捍卫者”,听着同事隐约嘲讽的语气,她可以不计后果地说出“她关系硬,我命硬”;

而在这些冷漠强硬的外壳底下,她却敏感又脆弱。

她一边果断地想要卖掉家里的学区房,一边在收拾行李时摩挲着爸爸的旧皮衣满目怅然;一边四处搜罗想给弟弟找领养家庭,一边任劳任怨地背着受伤的弟弟回家。

她其实就是个虚张声势的“纸老虎”罢了,她从不心狠,只是太怕受伤。

要演好这样一个情绪内容丰富如此的角色,对演员的挑战实在不小。而张子枫交出了几乎是满分的答卷。

不需要“荧幕初吻”的噱头,我也得承认,子枫妹妹真的完全跳出了“天真灵动”的少女模板。她成熟了,不仅在形象上。

她的演技从最初的感染式外放,转向了代入式内收。她把人物情绪的层次拿捏得相当有分寸,前前后后的每一次微笑、每一回流泪,都是融入了真实的感情体验的,让人极其有代入感。

她把安然表面的“无恙”与微笑的勉强演的真实,也把安然自己成长的创痕与内心拔不掉的刺,隐藏在无数的蛛丝马迹中呈现给观众。

所以,在影片开头,当我看到安然在父母车祸现场,脸上挂着呆滞到显得冷漠的表情,眼里却含着浓重的绝望与悲伤时,就完全可以预见到那个必然的结局了。

而且这种预见,并不会削弱观影的沉浸感,反而会让人更深地进入剧情内核中。

02

说完子枫妹妹,我想站在电影的整体角度,谈一点自己的想法。

这部电影关注的问题是“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看起来有些落了俗套,因为这一类话题在现如今真的被翻来覆去地咀嚼,真说起来未免老生常谈。

但是这部电影展露问题的角度却不落窠臼,从电影名称就能看出来,“我的姐姐”,是从二胎弟弟的视角延伸出来的话题。

影片没有在揭示姐姐的苦难上着墨过多,而是用了相当大的精力,塑造出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无辜弟弟形象。

当弟弟趴在姐姐背上,说出“你的味道和妈妈一样”的时候,本片迎来了第一个情感爆点。

从这往后,“姐姐”就不再是一个冷漠的身份,而是一句有了温度的呼唤。在这里,影片说服了观众,血缘是一种接近本能的直觉,是写在骨血里最深刻的羁绊。

影片在提出羁绊与自我的矛盾后,才开始展现人性的挣扎。

我们知道,安然独立而坚定的人格与周遭的一切早就格格不入。

她不可能像姑姑那样,选择为弟弟放弃自己的人生,也不可能为了爱情妥协,放弃自己北上读研的梦想。

但她必须要受难,不是受人非难,而是真正过了自己心里那一关。她“被成为”姐姐,本与弟弟互不熟悉,但血缘却使他们成为世上仅存的相依为命的至亲。

姐姐一再强调,“我不可能一辈子围着你转,养了你我这辈子就完了”、“我的人生不可能只有你一个”,可这些果决冷静的论调在弟弟一句“姐姐,我只有你了”面前,顿时土崩瓦解。

于是我在想,影片到底想传递给我们什么?

是面对这些“不得不”之后,将上一代“夭折的梦想”继续下去吗?是认清了无可奈何的现实之后,带着巨大的阴影顽强爬行吗?

我想都不是,影片只是割开了一道口子,让我们面对生活中赤裸的真实。

全女性的制作班底,使得电影的触觉细腻温和又不乏残忍偏激,它既没有停留在“他人即地狱”的魔盒里,也不屑于搭建完美灿烂的乌托邦,它带我们一起迎来真假参半、亦正亦邪的世界,走下梦坛,直达“现实”。

整部电影像一面镜子,照出无所遁形的光亮与阴暗。而我真的在其中,看见了无数“雷同”的生活片段。

03

安然、她的姑姑和她的妈妈,是无数个“无私姐姐”的缩影。

不希望姐姐和弟弟抢西瓜吃,母亲半夜三更起来给弟弟偷偷吃;为了供养一个男孩上中专,让女儿放弃“俄语系”的志愿;

为了要二胎,不惜给女儿开残疾证明,让健康的女儿一瘸一拐地走路;弟弟可以吃到爸爸亲手下厨的红烧肉,而姐姐记忆里却是爸爸气急败坏的一顿暴揍“竹笋炒肉”。

这样的家庭里,弟弟可以放心大胆地索要爱和庇护,姐姐却只能无奈地表示,不在父母身边的自己被别人欺负时,打的赢要打,打不赢也要打,别无选择。

这种家庭不在少数,而我自己也来自一个传统的、有二胎弟弟的家庭。

相比之下,我一直认为自己的家庭没多少重男轻女的情结。

我妈妈是外祖父母的第六个女儿,他们生下妈妈之后一年,又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一个儿子。虽然表面上妈妈因为年幼,

受到了父母和姐姐们的大把宠爱,但却依然为了让舅舅上大学,不得已放弃了自己继续求学的机会。

这种情况在当时的农村里,是微不足道又理所当然的。

后来妈妈也在言谈中表现出一些遗憾的滋味,但话里话外却没有一丝对父母、舅舅的怨恨。在这些家庭里长大的女儿们,

似乎真的修炼出“无私”的品质,她们安稳地嫁人生子,然后继续勤勤恳恳地供养家庭。

现实是这样的温吞而无波无澜,让沉溺其中的人不想自救,甘于沉默和顺从。但我却没办法说这种生活就是无能和愚昧的。

毕竟,生活在安稳的节奏之下,确实也在朝好的方向转变。

在我这一代,我依旧是姐姐,有一个比我小八岁的弟弟。家里条件并不充裕,父母却并不需要我放弃什么来满足弟弟。而且弟弟很懂事,我们从小虽然争执许多,感情却依然要好。

我大学拿到奖学金时,脑海里第一个念头就是想带弟弟去更大的城市走走看看。

我没法把这种感情再定义成“无私”、“妥协”这些词汇,我想这只是自然而然的互相关爱。我们是骨肉至亲,在不放弃自我的前提下彼此爱护,是一种本能。

所以,在电影里看到那些暗处的悔恨、怨怼、不平的过后,我也想起了生活的鲜活和人性的美好。

我们都是人,最胆怯也最勇敢,最软弱也最坚强,有多自私就有多无私,有多卑劣就有多伟大。这就是简单又复杂的人性啊,它们构成了简单又复杂的生活。

而电影的意义只是展露和警醒,在多面主观之下,形成一种相对客观的纯粹。现实里活生生的一切,是电影的来处,却并非归途。

因为生活属于每个人自己,抽离电影回归真实之后,一切各有路去,该残缺的不会完满,明朗的光却也从不吝啬。

“我是姐姐,从生下来那天就是,一直都是。”

我不会怨恨这个身份,因为我无比希望,在未来的所有女孩眼中,这不再是个委曲求全的称谓,而是那句饱含温暖的呼唤。

最后,祝姐姐们都有拥抱和选择斑斓人生的机会,踏实大胆地走在自己的路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