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注道德经:太上第十七

原文根据古籍整理
由子归明断句和疏义
上一章讲,圣人如何明道察物,如何以道治天下。本章接上文,具体讲圣王辅佐天道治世,让百姓顺天自化。
本章还提出了国家治理状态的四个等级,对应后世的治国理念来说,也就是以道治世、以儒治世、以法治世,以及乱世的状态。
现代人通常认为,人类社会是一直在进步的,自由、民主、法治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是目前最先进、最美好的治理模式。其实,正好相反,虽然人类的科技产品是一直在丰富,但人类社会的治理状态,却是一直在退化的,当今世界的很多国家都是上下失和、百姓内斗的状态。
 
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洞穿了这一切。在后面的章节,老子还会讲到这个话题,比如:“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我们可以结合前后章节,综合进行理解。
本章的内容,对于普通人养生、修身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
人最好的状态,是天真自然,无忧无虑,没有病痛;其次,是每天循规蹈矩,刻意地按照养生法则去保养,这是亲善;再次,是生病之后,在病痛的刺激和医生的嘱咐下,不得不注意一些禁忌和养护,这是畏恶;最下等的,就是任性妄为,有病之后依然破罐子破摔,拆东墙补西墙,最后把自己折腾死了。
最好的状态,或许谁都知道,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想做到无为而治,想要达到看起来什么都无需刻意干涉的样子,又需要怎样的修养和智慧呢?
 
【原文】太上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太上,上等之治也,浩浩荡荡,顺帝之,则仅知有其人,而已不知帝力于我何有也】
【白话】太上,指最高等次的统治模式和效用。最好的统治,是圣王以天道治天下,天恩浩浩荡荡,天下百姓顺应帝王之治,他们只知道有帝王这个人的存在,却感觉不到帝王对他们的宰治,他们自然而然地幸福生活,不觉得帝王的统治力对他们有什么影响。
其次,亲之誉之【亲爱而称誉之,则已见德于民,而不能相忘于神化,故为其次】
【白话】百姓亲爱并称誉君王,那么相对于太上之治,君王的仁德就已经在百姓中显现出来了,那样的话,君王和百姓就会相互关注和记挂,而不能相忘于天道自然造化之间。所以,这种是其次的。
其次,畏之【惟知畏其法令之威,而不能服其心也】
【白话】百姓只知道畏惧君王和国家法令的威严,却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君王的统治。
其次,侮之【侮之,则并法令之不行,而民遂无所忌惮矣】
【白话】百姓侮辱、唾骂君王,那么国家的法令也不可能得以贯彻,到了这一步,老百姓则会肆无忌惮地对抗君王的统治,甚至推翻其政权。
故信不足焉,有不信【凡此皆自上之人操之,如人之不信我,必我之信先不足,故人从而疑之】
【白话】以上四个等次,都在于居上位的君王如何把握。以人为制定的法则治理天下,假如别人不信我,必然是我的信用先不足,人民就会因此怀疑我的所言所行。
【注释】
①故信不足焉,有不信:有的版本为“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或“信不足焉,安有不信”。
犹兮其贵言【至人知信之不在乎言也,故夷犹静默而矜贵其言】
【白话】得道之人明白,想要百姓信奉天道自然之教,不在于人言制定的礼仪和法则如何,因此,圣人犹豫静默而行不言之教。
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绝无言论之迹,而功无不成、事无不遂,百姓群然共睹,相忘于熙熙浩浩之天而已】
【白话】圣人之治,没有人为智巧操控的痕迹,却能功无不成、事无不遂,老百姓对此都看在眼里,自然而然地幸福生活,相忘于欢乐广阔的天地自然之中。
【注释】
①百姓皆曰我自然:有的版本为“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原文】太上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我自然。
 
【白话】最好的统治模式和效用,是君王以天道治天下,天下百姓只知道有其人,而不知道有其治。其次,是君王以人道治天下,君王的仁德施行于民,百姓都亲爱和称誉君王。再其次,是君王以严刑峻法治天下,百姓都敬畏法令而不敢生乱。再其次,是君王残暴无道,连严刑峻法都无法维持国家安定,只能以暴乱治天下,这样百姓就会痛恨、唾骂自己的君王。因此,如果君王治国导致上下失和,那是因为人言制定的法则,不足于治世安民。对此,圣人则犹豫静默,笃守天道,而不敢施行人道,妄施妄为。圣人治世成功以后,天下太平安宁,老百姓幸福地生活,或许会说:我们不知道什么政治,我们只是自然而然地生活而已。

【作者简介】徐大椿(1693—1771),又名徐灵胎,晚号涸溪老人,江苏吴江人,清朝名医。他自幼熟读诸子百家,因家人多病,便博览医书,自学医术,成为一代名医。他十四岁研习《道德经》,历时二十年写成《道德经注》,而后刻印出版。
(0)

相关推荐

  • 徐大椿注道德经:跂者不立第二十四

    上一章讲,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所以要想天下长治久安就应该以道治世.本章接着具体讲如何立道与行道. [原文]跂者不立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跂,翘足也,跂则不可以立] [白话]跂(qì),本 ...

  • 白话解析《治世经典》全文

    白话解析<治世经典>-目  录<权 书> 译者的话将帅素养[心术第一]用兵原则[法制第二]强弱权变[强弱第三]攻守战术[攻守第四]用间不诈[用间第五]理论与实战[孙武第六]诚信 ...

  • 徐大椿注道德经:希言自然第二十三

    原文根据古籍整理 由子归明断句和疏义 上一章讲,有道之人曲己而全道,以道御天下.本章接着从正反两方面阐释,以道治天下.以德治天下和以人言治天下,又会怎样呢? 在道德经一书中,有两条思想脉络,一个是道. ...

  • 道德经解读: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这话出自<道德经>第57章,它的原文如下: [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 ...

  • 徐大椿注道德经:善行无辙迹第二十七

    注:粗体为古籍原文,其余为本号释义 鬼谷子说,圣人行事,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生活中会有这样深不可测的人吗?   鬼谷子说,圣人之在天地间,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筹策万类之终始,达 ...

  • 徐大椿注道德经:一至二十七章合辑

    道德经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书,因为它把这个世界上所有事情的底层框架和逻辑,都讲清楚了.古往今来,注解和诠释道德经的书,汗牛充栋,有的是文言文,有的是现代文,有的注解得玄奥难懂,有的注解得庸俗不堪,却往 ...

  • 徐大椿注道德经:曲则全第二十二

    原文根据古籍整理 由子归明断句和疏义 [原文]曲则全第二十二   曲则全[能曲而后能全]枉则直[能枉而后能直]洼则盈[能洼而后能盈]敝则新[能敝而后能新]少则得,多则惑[此又一义,少则约而易守,多则乱 ...

  • 徐大椿注道德经:孔德之容第二十一

    原文根据古籍整理 由子归明断句和疏义 上一章讲,有道之人与失道之人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图景,有道之人异于众人,而贵求食于母.接下来的两章,是展开叙述"求食于母"的原理和操作方法.第二 ...

  • 徐大椿注道德经:绝学无忧第二十

    原文根据古籍整理 由子归明断句和疏义 上一章说到,以"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不足以治理好天下,并提出了道家的治世方案: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本章承接上文,以第一人称的语 ...

  • 徐大椿注道德经:有物混成第二十五

    上一章讲,圣王应该如何立道与行道.本章接着讲,"道"到底是什么,以及人与天地.大道的关系.   有不少人说,道德经这本书太过玄妙难懂,其实,他们不过是被很多庸俗化解读道德经的书和文 ...

  • 徐大椿注道德经:绝圣弃智第十九

    原文根据古籍整理 由子归明断句和疏义 这些年,我们见识了很多曾呼风呼雨的公知大V打脸,也识破了不少砖家叫兽的嘴脸.然而,至今依然有许多网友被这类人忽悠得神志不清,对他们的言论坚信不疑.   比如,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