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阅历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读懂顺其自然的天机!(深度好文)
道法自然非自然,
其中深意即禅关。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0LzIyMDgvMjIwNTczOTg3XzFfMjAyMTA0MjIwODA1NTkxMTM=.jpg)
读书是明白事理的基础,但书读的再多,也仅仅只是个理论基础,是没法把事理搞通透的。
所谓书生意气,说的就是一个人书读多了,往往容易把死理当真理,却不知真理皆活理,都是通透无碍四通八达的。
书生还是有脾气的,有脾气就不足以成事;雅士早已心平气和,成事与否与己无关,自然不受外物干扰。
真正达到明白事理的年纪,至少需要达到四十岁以后,起起伏伏经历多了,酸甜苦辣都尝遍了,您才真正明白事理之间的个中滋味,不再空洞无物泛泛而谈。
此时,一句简简单单的顺其自然,就能让您瞬间明了万水千山一念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山山水水尽禅关。。。
只有阅历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读懂顺其自然的天机!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0LzIyMDgvMjIwNTczOTg3XzJfMjAyMTA0MjIwODA1NTk0ODg=.jpg)
01
顺其自然是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豁达胸怀!
真正内心强大的人,如根深叶茂的大树,任凭风吹雨打,根基不动丝毫,养得一身静气来。
事来则应,事去不留,当下一念,便已春秋。
宠辱不惊,只因看淡得失无非风雨;去留无意,深明冷暖即是春秋。心若轻灵身似舟,万水千山任我游。
世间万事万物,只有顺其自然,才不受气候变化的迷惑和诱惑,明了春夏秋冬年年岁岁如常,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月日时分分秒秒如此,恍惚之间世事洞明,豁然开朗,不执丝毫,不因事物系缚,方得自在与洒脱,悟得一个天然真性出来,以不变应万变即可!
樵夫云:修为只在性中定,觉悟仍需事上磨。
只有阅历达到一定程度了,您才深深明白顺其自然,是无需思虑的有为法,信手拈来皆合天然妙趣,不偏不倚,左右逢源,应事应物恰到好处……
因此顺其自然是豁达胸怀,不到四十岁的年纪难懂!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02
顺其自然是一种不卑不亢不争不抢的人生自律!
在人之上,要把人当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当人。
真正内心通达透彻的人,对世间万物是不分三六九等的,人人生而平等,没有谁人天生高贵,各自相互尊重,才是和谐相处。
至少老天爷就是如此:它给富人财利,却让其不得休息辗转反侧;它给了穷人清白,却让其心无羁绊鼾声如雷;它给了成人成熟稳重聪慧,却给了小孩自在天真快乐;它给了禽鸟鱼虫豺狼虎豹特异功能本领,给了花草树木瓜果蔬菜自性修为天真;万物各尽其用其性,利弊共存无有偏私。
人生天地间,渺茫如尘埃,放大了看,本无高下长短优劣之分,理应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若以财富地位排序论尊卑,反倒显得粗俗不堪起来。
高傲和谦虚,都是假模假样刻意造作,人与人的相处,本应自自然然简简单单,真性情为之,彼此多一分理解和宽容,不卑不亢,不争不抢,才是真正的有礼有节。
因此顺其自然是人生自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03
顺其自然更是一种清静无为天人合一的定力修为!
话说无风不起浪,自然无定不成潭。
人生在世,只有达到顺其自然的认识高度,才能与自然万物环境生态共同共存和谐相处,心中少了孰是孰非,自然也就少了贪婪邪欲,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了与道合真的修行境地上来。
修行修什么?
道祖说损之又损清静无为,佛祖说明心见性,菩萨说观自在除烦恼,孔子说尽人事听天命。
说的都是事上打磨心法,凡尘历练功夫。
唯有阅历机缘到达,方能慢慢做到万般放下,了然慈悲喜舍的究竟意来,因为所有内心的不平静,均源于体内欲望过多,体外善缘太少,一强一弱相推不息,情绪烦恼有如沧海波澜……
以意去意去之不尽,以念止念止之不穷,唯有顺其自然,不作取舍,多在事上顺其自然打磨,才能和合机缘,通达造化,泰然处之……
只有阅历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够慢慢觉察天机,处事修行,皆能通达无碍,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因此顺其自然是定力修为!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道法自然非自然,其中深意即禅关。
传统文化的诸多语义,存在知识结构、语言环境以及时代背景上的巨差,单纯用今天的语义去理解,是大有局限和偏差的,《黄帝内经》中顺阴阳四时五行术数应为本义,樵夫如上所解亦仅作参考,只是说明阅历和机缘的不可忽视作用而已。
真正顺其自然的天机,只有阅历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稍稍读懂,至于了然通透究竟,仍需积累善缘慢慢觉悟,或有新的收获……您又怎么看呢?
自然万物本非禅,
只因禅境透自然。
——关注樵夫,带您遨游不一样的文化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