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百家姓之“唐”姓
唐姓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二十五位姓氏,尤其在湖南、四川地区中最有影响,当今唐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69%,总人口大约在917万。
唐的名义
《说文》:“唐,大言也。”指言语夸诞不实之意。帝尧号陶唐氏,应是以烧陶为业的部落之首领。而“唐”的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铭文中的字型,好像在陶缶之上有一个枝条编织的盖子,为了在缶内煮物时,不会因汤沸而翻滚出缶外。汤沸时,声响大,故唐与汤音义可通。而后人在字典中所解释的唐字,已经失去了唐的本义,而引申“声响大”为“说大话”之意了。但是,唐作为地名和姓氏,它仍旧保留了本义。唐氏族与陶唐氏有关,唐即以陶器煮汤之意,说明这个氏族已经用熟食代替了野蛮的生食,是文明的进步,也即原始社会所称的陶唐者。陶唐氏族是以制烧陶器的职业作为氏族名和族徽的,进而发展演化出陶、唐、汤、荡等相应氏族和新的族徽。唐氏族所在的地就称唐,建成的城堡称为唐邑,最终形成唐国和姓氏。
唐姓起源
唐氏始祖——唐尧
唐姓的起源与演变:
一、出自子姓
4000多年前的尧时代已有唐部落,也称陶唐氏,祁姓,尧为部落首领,生活在今河北唐县一带。舜继承尧之帝位,封尧之子丹朱为唐侯,封地在今山西翼城西。夏朝时丹朱的裔孙刘累迁于河南西部的鲁山。周武王灭商后,复封留于山西翼城的尧后裔为唐侯,不久唐侯叛乱,公元前1106年为周成王所灭,唐国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此也称晋唐。为了祭祀帝尧,周成王更封在河南鲁山的刘累子孙为唐侯,此唐侯的后代也有唐姓,此亦称豫唐。晋唐和豫唐也合称祁姓唐氏。
二、出自姬姓
西周初周成王灭山西翼城西的唐,把古唐国之地封与其弟叔虞,史称唐叔虞。叔虞后改封为晋侯,唐叔虞的庶出子孙中也有唐氏,此为姬姓唐氏。唐叔虞的后裔燮父继承唐侯,别封于新的唐地,古城在今湖北随州西北唐县镇。公元前505年,楚昭王灭唐,唐国子孙也以国名为氏,此也为姬姓唐氏,也称楚唐。姬姓唐氏的历史至少也有3000年。祁姓唐氏和姬姓唐氏是组成当代唐姓群体的最主要成分。
外族基因融入
汉晋和南北朝是中国北方地区民族大融合和中国历史上人群大迁移的重要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和少数民族的大批进入中原,唐姓随其他的华北原住居民一起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和发展。中原百姓中开始融入了大量的南北方民族的血液,唐姓中也融入了外族的基因。这包括汉朝的南蛮、三国时的羌人、元朝西域人的唐姓,清朝满洲八旗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等氏族。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随后逐渐被同化,成为当地唐姓汉族组成的一部分。
唐姓分布
唐姓分布频率图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唐姓人口由51万激增到917万,增长了18倍,唐姓人口的增加速度远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唐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南二省,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36.3%,其次分布于广西、重庆、江苏,广东、贵州、安徽、湖北、山东八省区市,又集中了唐姓人口的38.6%。四川居住了唐姓总人口的18.4%,为唐姓第一大省,湖南紧随其后,为17.8%。全国形成了湘桂云贵川渝、皖苏二大块唐姓高比率区域。在近600年间,唐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成为移动的主流。
唐姓血型
唐姓人群的血型分布图
唐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
O型占34.3%,A型占29.1%,B型占28%,AB型占8.6%。
唐姓名人
唐俭
唐俭(579年—656年),字茂约。唐朝大臣。晋阳起兵之时,唐俭参与谋划。迁相国记室,封为晋昌郡公。武德元年(618年),拜中书侍郎。二年(619年),跟随永安王李孝基攻打刘武周,兵败被俘,揭发独孤怀恩谋反。秦王李世民击破刘武周后,拜礼部尚书、天策府长史、遂州都督,封莒国公。贞观初年,奉命说降突厥,配合大将军李靖进军,生擒颉利可汗,授民部尚书,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唐寅
唐寅(1470年—1524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号六如居士等,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吴门四家”之一,“吴中四才子”之一。他诗画双绝,人物画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秀逸。书法奇峭俊秀,取法赵孟頫。
唐廷枢
唐廷枢(1832年—1892年),初名唐杰,字建时,号景星,又号镜心。唐廷枢是中国第一位近代企业家,著名的民族实业家和慈善家,中国近代化的先驱,中国近代工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清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和徐润、郑观应、席正甫并称为晚清“四大买办”。
唐姓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唐姓的郡望主要有晋阳、鲁国、北海、晋昌等。唐的堂号除了与郡望名相同外,重要的堂号有禅让。“禅让”堂号典出上古帝唐尧,帝尧不以天下为私,把帝位让给了虞舜。历史上称帝尧为圣主。
唐姓的重要楹联有五副:
帝尧启绪;唐叔振封。
商山隐士;宋室直臣。
铜圭锡封;禾册基祥。
东园高节;吏部清风。
大节全由母教;侍儿幸配文魁。
家训格言:唐氏家训当以明朝武进人唐顺之《荆川文集》中的 “与二弟书”为最佳。唐顺之,明嘉靖八年会试第一,是唐宋派散文大家,其文简易雅洁,平淡之中蕴涵深厚,为明代大作手之一。社会上有那么一些人,似乎心远志壮,却总是做不出像样的成绩来,于是,他们抱怨命运不济,时不我与,真是怨天尤人,独独不怨自己。唐顺之在给他二弟的信中指出:为学首先是在自己心静,能潜心凝神。环境固然重要,但事在人为,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自己,而不是其他。“行者、居者,行迹各别,然理道无二致也,日用工夫无二致也。”凡是怨这怨那、见异思迁的人,总是强调客观条件,不从主观上去寻找原因,这是这类人常犯的通病,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居常只见人过,不见己过,此学者刻骨病痛,亦学者公共病痛。”善者斯言!读书人确当以此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