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视频,不看准后悔
不久前,岛妹带着十几位岛友,一起去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现场探访。
讲真,这些能同去的岛友真是超级幸运,没去的岛叔肠子都悔青了。活动通知发布后,后台涌进了数千个报名信息,因为现场人数所限,只能挑选十几位参加。这中签率跟摇车牌号差不多了。
鉴于没去成的还是绝大部分,岛妹把现场情况拍了视频再写点文字,让没去的岛友们艳羡一下↓ ↓
带着我们转悠的4号坑“坑长”许丹阳,是位“95后”,基本上把三星堆当宿舍了。下坑几个月,除了睡觉不在现场,他跟队员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坑里。为啥?东西多啊。象牙、铜器、玉器、石器、陶器、金器……直播期间引无数人惊叹的玉琮,就是许丹阳亲手挖出来的。
考古队员许丹阳在挖掘现场(图源:央视新闻)
据许丹阳介绍,3号坑埋藏有120多根象牙,是目前中国境内一个单位出土象牙最多的。除了象牙,铜尊、铜罍等大件铜器也很多;
5号坑,坑最小,但不可貌相,出土器物丰富,尤其金器很多。坑内一闪一闪的金箔片,着实让岛友们开眼且心动;
8号坑,目前正清理填土,已经能看到铜器、金器、玉器等器物露头。许丹阳说:“之后还有更多惊喜,好戏在后头。”
5号坑出土的金箔片
当然,岛友们能直接看到考古发掘全过程,靠的是摄像队员不间断地记录。负责摄像的张顺利也是个“95后”,他告诉大伙,从考古队员开始清理最表面土层开始,每一件器物的露出、提取、保护、吊装,都会被镜头完整记录下来。用他的话说,你得盯着发掘人员,跟着发掘人员走,摄像机和发掘人员手下的动作是同步的,不能停。
镜头中的取样队员同样忙碌。这次遇到的考古博士何晓歌小姐姐,1994年出生,说起出土文物如数家珍。
她告诉我们,取样分“全部采集”和“抽样采集”两种,全部采集就是把发掘物全部采集下来,每个器物编码后放到自封袋里入库;抽样采集是指采集碳14测年之类的样品,以及一些特定位置的土样,测试结果可以为下一步文物保护提供建议。
采样过程中如果遇到保存状况非常差或者比较细碎的器物,咋办?
这就得文保介入、精细化清理了。另一位“90后”考古队员蒋璐蔓,负责5号坑的精细清理。她说,清理听起来简单,难度可大了。例如,很多象牙保存状况很差,清理时用水多了,容易成泥浆;水少了,又易开裂粉化,有时候肉眼都分不清哪些是泥巴、哪些是象牙。
这可不是水多加面、面多加水那么简单。
辛苦还不止于此,大家看到考古舱内有很多定制的平台吊入坑中,考古队员就在平台上跪着或趴着进行操作,这一跪一趴,可能就得好几个小时。
考古队员正在跪着进行操作
所以,考古坑虽然适合文物保存,人待着就不太舒服。不信你去试试,基本上都是100%的湿度。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下易得风湿,但考古队员们都坚持了下来。
文保方向的李思凡,工作也充满挑战性:部分器物在坑内提取之前,取一些样品,用于分析埋藏环境。器物提取后,如果肉眼看不清保存状况,就得拿去应急保护室,借助显微镜观察。
还记得多次冲上热搜的防护服涂鸦吗?就是下面这些 ↓ ↓
考古队员防护服上的涂鸦(图源:央视新闻)
这些大多出自刘槃之手,小姑娘居然才22岁!她的岗位是“记录”,相当于舱内的文字监控。当然,除了在防护服上涂鸦,她的本职工作是当一些重要器物提取时,绘制简单的纹饰、器物上下层的叠压关系,相当辛苦。
这一番探访和讲解下来,岛友们对考古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真是大开眼界!
有位好奇的岛友问“坑长”许丹阳,你们平时能正常过周末吗?累的时候想不想多休假?
“坑长”的回答可以说是满分了:“我们能休息,但文物已经亮出来了,它们不能等呀!”
文字、采访/在焉
拍摄制作/成岩、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