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风景:修鞋匠

在老北京走街串巷的游商中,除了卖东西、杂耍之外,还有修理行业的工匠。例如修鞋匠就是最常见的。

那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物质贫乏,一般老百姓生活都很艰难。一双鞋,从新到旧不知要修理几次,最后实在没办法才不得不换。所以修鞋这一行业,社会需求量就很大。我小时候住在西四牌楼附近,西四路口东是马市大街,这里是菜巿场,来往的人很多,每天都能看到修鞋匠在这里设摊干活。他们一般都是肩挑一副担子,前后两个圆筐,一个放大小不一、颜色不等的零碎皮料以及缝鞋的麻绳,各种修鞋的材料和干活坐的马扎,另一筐里放修鞋的工具,例如铁钳子、纳鞋用的锥子、钉子、缝鞋针,锤子、剪子、刀具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拐子铁脚,这个东西是用五十厘米长的粗铁棍,上面焊一个鞋底形状的厚铁板,下面有一个铁制的或方或圆形的底座,戳在地上。干活时把要修的鞋套在上面,钉鞋掌用。另外修鞋这行儿不吆喝,而是敲击立在地上的铁拐子招揽生意。

那时百姓穿布鞋的居多,歌词说的“妈妈纳的千层底”,就是一般孩子成人的标配,上学能有一双球鞋就美得不得了,只有少数比较时髦、经济条件好点儿的穿皮鞋。所以不同材质的鞋,修理的方法和材料自然也有区别。像布鞋,最易损的是露脚指头或鞋后开裂,这时鞋匠会根据破的部位和面积,剪下一块大小相当,颜色搭配的薄皮革,用锥子和针线一针一针给缝合好。如果是鞋前面底和帮断开了,他会把皮革窝进去缝。这可是手艺啊!我曾看见他们干这个活儿,把手伸到鞋里面,将带麻绳的针,从前头鞋底顶出来,针大线粗,得用钳子夹,用带钩的锥子钩出来,再和鞋帮连到一起,既要缝得美观整齐,又得填充物不硌脚,缝完了在鞋楦上敲打平整,这既是技术活,也是力气活,被针、刀划破手,是常有的事儿。有首诗形容得很贴切:“长街漠漠日西斜,又摆鞋摊压路牙。请君莫笑雕虫技,衣食奔波堪养家。”

有人走路有毛病,鞋底子会磨偏。尤其是脚后跟,经常是一边厚,一边薄,走路就会感到很别扭。到修鞋师傅这儿来,他们看鞋的材质找一块皮子,或选一块胶皮,用刀削成一个斜坡,放在薄的地方,正好把鞋底垫平,然后把鞋套在拐子铁脚上,从铁盒中抓一把秋皮钉,这种钉子钉帽下是四棱形的钉柱,师傅一下几个都含在口中,用一个吐一个,据说唾液能增加润滑,钉的位置那也早已胸有成竹了,只见手起锤落,十几个秋皮钉已牢牢地各司其职了。也有的应顾客要求,直接把一个半圆形的铁片钉进去,这种铁片都是成型的,和鞋后跟形状契合,有的带小孔为进钉子用,有的一面已经有好几个钉尖,对准用力揳就行,这叫钉铁掌。这鞋修好后真结实,走起路来铁掌碰地出喀喀声儿,孩子们穿上走路神气十足,脚底带响器。

现在物质极大地丰富了,鞋子稍有点儿毛病就当垃圾扔了,有的鞋没坏只是样式老旧过时,也就淘汰了,所以也很少看到修鞋的摊子了。不过我还是觉得,正所谓“厌旧喜新非正道,适脚知足走天涯。”(何大齐)

(0)

相关推荐

  • “黄河情” 征文 | 一双圆口布鞋 | 作者:孔凡星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三八特刊|梁永法:娘的“戒指”

    娘的"戒指" 作者:梁永法(新疆) 娘没有节日,尽管每年都有个国际"三八"妇女节,世界各地的人们也在以不同的方式庆祝这个节日,但我的娘--一位与土坷垃打了一辈子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母亲留下的布鞋/李兴柏

    前几日收拾旧物品,见到了一双60多年前的布棉鞋,是巧手母亲为爷爷做好,而未上脚的绣有云子卷的黑帮布棉鞋. 母亲留下的这双棉布鞋,鞋底厚度达12厘米,鞋底共有8层袼褙(32层布),总共有1736个针眼, ...

  • 【盘点老行业之六十三】纳鞋底

    现在好多人对纳鞋底这项手工活儿已是很陌生了,市面上卖的布鞋也大多是橡胶底.皮底的,纯手工制作的布鞋底已经不多见了.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人们大多穿布鞋,纳鞋底这项活计广泛流传于民间,那专门为人家纳鞋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鞋匠

              乡村记忆--鞋匠                     文/游传化       在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年代里,城市的街头巷尾,农村的墙根树下 ...

  • Caligae,古罗马鞋匠的智慧

    寻找diy做鞋资料的时候,简约.硬朗.变化多样又制作简单的罗马鞋一下击中了我. 罗马鞋 拉丁语caligae,古罗马时期(公元前7世纪-公元4世纪)的行军鞋 搜索caligae,跳出来更多资料: 「c ...

  • 遇见∣修思想的修鞋人

    我的皮鞋的鞋边裂开一条大口子,看着九成新的皮鞋,扔了实在可惜,去修一下吧.于是,我提着皮鞋走街串巷寻找修鞋人. 在繁华的街道上,一个装修精致的修鞋铺吸引了我的注意,鎏金的门边上写作"XX现代 ...

  • 老北京风景:照相

    摄影技术是西方人十九世纪中叶发明的.在这之前,人要想留下身影容貌,只能求助画师,那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所以中国历史留下的肖像很少,能画得如本人真貌的就更少了.清代末期,照相开始逐渐传入中国,在广州. ...

  • 老北京风景:放话匣子的

    我小时候,胡同里时有来"放话匣子的".这个人背上背个大喇叭,前面包袱里是个方形的大盒子,这就是木制的"话匣子",他手上还提一个小包,里面是胶木唱片儿.有人招呼的 ...

  • 老北京风景:端午节吃粽子

      包粽子 卖粽子 我出生在北京,小时候端午节是家家要自己动手包粽子的.我家是个大家庭,人口多,每到端午节前一两天,妈妈就去买上好的糯米,再到菜市场买芦苇叶子.小枣儿. 粽子叶在南方是用竹叶,北方一般 ...

  • 老北京风景:湃西瓜

    老北京的夏天酷热难耐.一入夏,品种多样的西瓜就陆续上市了.西瓜性温凉,有很好的清热解暑的作用,在高温时日,吃一块凉凉的西瓜,那真是"甜汁入口清肺腑,玉液琼浆逊此公". 我小时候,市 ...

  • 老北京风景:荷叶粥

    时间进入农历六月."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宋朝杨万里的诗句,表现的是夏季荷花盛开的美丽景象. 宋朝的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g ...

  • 老北京风景:打冰盏儿

    北京的夏季酷热难耐,在过去没有电冰箱的年代,能使人入囗暑消的饮品,也当属冰镇酸梅汤了.于是,伴随夏天的来临,"打冰盏儿"的也在街头胡同,庙会闹市活跃起来了. "冰盏儿&q ...

  • 老北京风景:鹅毛扇

    在老北京有一首戏谑流传的民谣:"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虽是玩笑话,从中却也可以看到旧时京城百姓,在酷暑难耐的夏天对扇子的依赖了.那时没有空调.电扇等降温设备,想 ...

  • 老北京风景:修雨伞

    北京一入暑伏,就进入了雨季,出门在外,雨伞也就成了必携用具.现在的雨伞五花八门:轻巧的,能折叠几折放口袋里:功能多的,说不仅挡雨还能防紫外线辐射?真是林林总总,眼花缭乱.可是我小时候,老北京的伞大多都 ...

  • 老北京风景:卖冰棍

    北京的夏天就是一个字:热.在没有空调冰箱的年代,能吃上根冰棍,那真是孩子们最惬意的事儿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物质生活水平还不高,冰棍儿只能从街头推车的小贩处买.这种推车卖冰棍的以老人和小孩儿居多,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