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漏”之学

友人于废纸堆中捡得一“漏”——黄宾虹《韜庐图》,貌似五尺有余。装裱完毕,奕然生辉。天下万物,不识者弃之,识者宝之。得失之间,感慨嘘唏,人生如是。

韜庐, 即韬光养晦之地,为徽州西溪名人汪宗沂(1837—1906)所建私人宅院。庐内有抱冲亭、藕溪楼、芙蓉池、梅坪、云起石、嘉雨轩、延年室等胜景建筑。汪氏于此隐居修身,亦是学生黄宾虹、许承尧和其子福熙、鞠友等就读之所。

徽州,物产丰饶,人杰地灵,贾而好儒,以“经世致用,胸怀天下”为己任,子弟读书之风甚兴。汪宗沂祖上汪泰安,深具文化远见,乾隆年间于西溪建不疏园,其子汪梧凤言“盖取陶诗'暂与田园疏’意而反之,亦欲使后之读书其中者常守厥志,不致苟于利禄,而饕餮于宠荣也。”

不疏园环境雅致,藏书颇丰,江永、戴震等一代朴学大师被邀此设馆讲学,而被推为徽派朴学发韧之地。

天下兴衰,谁主沉浮?太平军进犯徽州,“不疏园”毁于战火。汪泰安五世孙汪宗沂为避战乱,携病妻弱子躲入黄山。妻子虽为名臣王茂荫之女,亦含恨离世。危巢之下,汪宗沂不改初志,中举人,举进士,拜翁同和为师,授山西知县,被曾国藩聘为忠义局编纂,任李鸿章幕僚。惜囿于时局之变,才华难施而告病辞官归养。此后,汪宗沂于紧临“不疏园”旧址之南新起“韬庐”,自号“韬庐子”。吟诗习书,赏梅舞剑,教子授学,著书立说,以避世事纷扰。

《韜庐图》,乃黄宾虹奉汪宗沂师命而作。右上首题“韬庐图,受业郑沛敬题”,钤印白文“郑沛私印”、朱文“雨仁”。左侧题“光绪丁酉春月,韬庐夫子大人命画即求钧诲,受业黄质。”钤印白文“黄质之印”、“朴丞诗画”。黄宾虹原名懋质,二十三岁改名为质。光绪丁酉(1897年),时黄宾虹34岁,居歙县,并于是年赴安庆,就读于敬敷书院。冬,归歙。

郑沛 (1866—1918),字雨仁,号问山,为徽州喉科名医。清康熙时,歙县郑氏两兄弟以精于喉科而闻名,因分居郑村南北园,人称南园喉科、北园喉科。郑沛为南园喉科传人。时不乏以名儒通医,名医通儒,兼善诗文书画者。如郑沛,于1907年创办“郑氏师山两等小学堂”,并首任堂长。郑沛与黄宾虹同师汪宗沂,郑沛工篆书、刻印,曾为黄宾虹刻“朴居士”白文小印,宾虹作品中亦有所见。

光绪十二年(1886年),黄宾虹23岁,返徽州应科举考试,“父命问业于西溪汪宗沂”。三年后 ,黄氏举家迁回歙县潭渡村。黄宾虹习画之余,仍问业于汪宗沂。

经此累年受教,黄宾虹眼界大开,深感以前所学太过迂腐,求知愈博,触类旁通。而宾虹之品学想必同为汪宗沂赏识。汪宗沂同治年间所得《红术轩黄山印册》,亦于光绪丁酉春(1897年)请宾虹题记,郑沛作旁观。

汪宗沂博览群书,有“江南大儒”之称,且懂医理,好雅乐,喜舞剑,善谈兵,有《周易学说》、《伤寒杂病论合编》、《三家兵法》、《管乐元音谱》、《剑谱》等著作数十。汪宗沂逝后,黄宾虹于民国十五年为恩师传记,言其“平生于国学无所不窥,不拘拘于前辈师法,而能自成蹊径。” 

据传,汪宗沂尤痴迷于剑,终日剑不离身,并从唐人遗留《舞剑法》中获剑法秘诀,尝言“国家将有外祸,非教民以材武,必至灭亡”。《皖志列传》还记汪宗沂晚年时,常佩剑出游,随时起舞,如遇乡下节俗,辄“面施粉墨,握短剑为钟进士状,舞于衢街间”,乡人称其为“疯颠进士”,天真风趣形貌跃然眼前。而汪宗沂也以“天都老少年”自名,与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相应和。

汪宗沂晚年虽乐享韜庐,然胸中意气不减,其借剑喻己:“我有汉宫剑,磨莹已十年。温温无所试,鸣向枕函边。”自叹满怀壮志,无处施展,更难以挽救日暮西山之时局,而无奈隐于山水之间也。为学生者黄宾虹,于国学之无所不窥,仗剑问道之豪侠气度,乃至后来不遗余力所倡金石之学,无疑来自汪宗沂影响。

黄宾虹习画甚早,四岁即由其父黄定华捉腕画梅花枝干竹叶,淋漓满纸,笑语“此儿有悟性,可以习绘事。”黄宾虹少年习画并无系统,面目多杂,对王蒙、董其昌、石涛及新安画派前贤绘画均有观摩,受渐江影响尤多。其初期作品善中锋入笔,侧锋使转,线条松动连绵而时见枯、渴之状,披麻为皴,喜水墨而少着色,需处以淡赭青绿微微渲染,虽淡无可淡,却饶有余韵。

《韬庐图》,以俯视角度入画,场景开阔,尽收眼底。层峦洄汀,修竹峭石,屋舍小亭,相互掩映而又错落有致。意境亦异于新安画派枯淡幽冷之士人格调,而现春意萌动之时令气息,为可游可居之乡舍场景。亭内有捧书而读者,亭前一总角小儿持帚清扫,廊外石阶处一犬翘尾回望,似有客来,浓浓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黄宾虹若非熟稔韜庐,没有“师法自然”之写生提炼技巧,缺乏细致观察能力,又岂能表现韜庐如此面面俱到而又富有趣味?《韬庐图》,可谓黄宾虹艺术生涯中尤为耐人寻味之“非常”之作。在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有黄宾虹1893年为汪宗沂之子福熙所绘山水四条屏,可管窥二者笔法、意境之承变。

再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37岁黄宾虹所作《写意山水册》,风格又为之一变。用笔雄强灵动,墨韵渐趋丰厚,虚实关系凸显,始入笔墨之全新境界。此得益于其对传统之深入浸淫。如黄宾虹有言:“石涛精于破墨,以浓墨破淡墨,淡墨破浓墨,甚为精彩。”此册中可见一二。学而能致用,融会而变通,方得传统之精妙。

汪宗沂书法诸体皆擅,其于《韬庐图》上所题小楷诗句,凡三百九十余字,情景交融,文采斐然。书风尚有清代馆阁之结体特征,但去其呆板拘谨,而有自然散淡之美。黄宾虹、郑沛二人款识书风亦承袭其间。

时运交移,诸行无常,裹挟于历史潮流中,得失只在一瞬间。这座由汪宗沂苦心建立和经营之幽雅宅院,后来毁于解放后极左年代,文革时更是荡然无存。汪氏后人汪世清还有小词记之:“西溪好,古巷有韬庐。读画敲诗时梦寐,池光竹影未模糊,旧迹叹丘墟。”

黄宾虹《韜庐图》,历经百年沧桑巨变,又重现世间,让我们为这段历史缺憾画上一个圆满注脚。幸也不幸,不幸也幸也。


汪宗沂题款释文:“十亩中田宅,三休处士庐。营巢安倦翮,得水乐游鱼。天地方多难,山林尚卜居,韬之时羲大,管葛究何如,家住西溪上,遥峰紫翠来,屋将南涧绕,门对北黟开,扫叶晴逾积,评花雨暗催,诗中应有画,结构亦蓬莱,我爱洄汀好,奇花峭石环,水云长拥护,笔砚在中间,捲幔莺儿暖,临池月子弯,客来庭上坐,莫浪扣重关,书舍连南舍,蕉林曲径幽,闲携葛檀杖,直上藕溪楼,窗接红梅杪,檐舒碧王流,储藏皆古册,知乏济时谋,说剑梅坪上,量萧玉律加,堤连高柳树,沼映小桃花,筑闸泉侵槛,浇田轴转车,老夫生事拙,随意学山家,梅古先人种,篱深户不扃,虬枝明晓日,素蕊澹春星,雪霁高柯洁,苔香老树青,绿荫成子后,徒倚抱冲亭,择妇偏宜丑,教儿勿慕荣,屋深三径坦,园小百花生,停策试招隐,开轩时课耕,涤场好风景,老幼乐称觥,台迥天容见,渠长水脉通,事嗤经意巧,句以自然工,砥志羲皇世,怡神著作丛,豪情消不尽,一啸万山同。光绪庚子,韬庐老人自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