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身體,才知世界(下)

中醫老在講養生之道,也不否認幾個道家活了一百多歲,但是中國人普遍的壽命就三四十歲。其實這主要是和新生兒的死亡率降低有關係。但是還有一個問題,人老看生命的“量”的問題——活多少歲,卻沒考慮過生命的“質”的問題——人活得怎麼樣。
生命的“質”體現在哪些方面?不否認人有七情六欲,而且應該得到基本的滿足,但是很多人把“欲”變成了“縱欲”,過度放縱。可以統計一下歷代吃得最好的皇帝,或者那些美食家都是疾病纏身,而且沒有幾個長壽。
所以養生說“嚼得菜根就行”。沒加調料就是一碗米飯,幾個人吃得很香說明什麼?說明人的自身“化”的能力很強,元氣很足。元氣不足了,老靠些調料、色香味刺激,老靠些好像是春藥一樣的東西刺激起情欲,那就不是講的正常的七情六欲了,是在縱欲。縱欲的結果把人的精血提前透支,吃完這個還得追求下一個更新的,就跟人吸毒一樣,吃得沒有那High勁了還得換毒品,吸入不行就得注射,肌注不行就得靜脈。
社會裹挾著一群人,綁架著一群人,但是大多數都不是能做領頭羊的人,大多數基本上都是跟著走。誰掌握了話語權,誰確立了主流價值觀,大眾就跟著誰走。
道家講“醫不叩門,道不遠人”。厚朴中醫學堂是人家來敲我門,說徐老師我現在有問題了,想請教您有什麼建議和意見。道不遠人是給予那些對道有需求的人,她不會主動拉人入夥。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現在很多人是“己所欲,就要施於人”。道家說“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有的人就願意“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你幹嗎要跟人家說節欲的事?
道家從來不說提倡,所以致使它成為不了主流,只能成為一種潛流。也別擔心道家或中醫會斷,它永遠不會斷,它以另一種方式在傳承。傳承的方式就是你有準備好的頭腦,我有一套東西,碰到一起傳承下去。現在很多人在反中醫,很多人不相信中醫,很多人說來吧你給和那些反中醫的人辯論吧,我說“偏見比無知距離真理更遠”,讓一個對某個學科偏執而堅定迷信的人去容納信點別的東西,是不可能的。
中醫的本源是“巫”,巫是能溝通天地鬼神,身體感覺能力非常強的人,但是傳到後世逐漸人心渙散沒落,人逐漸退化的,喪失了這種本能。這在《莊子》裡有很多論述。秦漢以後“巫”分成了兩支,一支進入了廟宇,成為現在所謂的道教;另一部分入世,就變成了現在的中醫。
在華佗、張仲景那個年代,包括陶弘景、葛洪、孫思邈這些都是道和醫不分的,融為一體。從唐朝開始就變成儒醫了?道家是講修身的,處於靜的狀態。只有在那個靜的狀態才能開慧,恢復敏銳的感覺能力。儒家是到唐宋的時候把道的東西和佛的東西都拿過去了。全變成了紙面上的東西,如果一個人沒有修身的功夫,就體會不到經絡體會不到藥性,怎麼做醫生?只能尋章摘句,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就變成腐儒了。
現在被推崇的所謂宋明的理學完全就列入八股、僵化的腐儒那條路,中國越被這種東西統治,中國的生命力越弱,所以最後道家隱居山野,中醫也沒落了。中醫沒落不是現在的事,也就是說從唐以後中醫基本上就沒落了,標誌就是中醫和道的分離。
現在的病都是生活方式病
我以前說過一句話“北京這麼多高樓大廈住的都是睡不著覺的人”。
壓力的繁體字,上面是討厭的厭。說明從事您不喜歡做的事才覺得有壓力。其次患得患失才有壓力,道家讓人獨立守神,以恬愉為務,自得為功,不依賴身外之物,所以就沒壓力,你現在把我的一切都拿走我還會活得挺好,必須要想得開,很多人都是死過一次才想開的,之所以現在有壓力,說明還沒有想開,心態沒放開。內心想得開,經絡如果通暢,壓力在你的身體裡通行,它有它的進出渠道,這沒事。就怕人糾結,在糾結的狀態下再有壓力,有兩個可能,一個就是爆炸,身體內的;一個就是爆發,向外。
失敗不是成功之母,知錯認錯改錯才是成功之母。先要“知”,這是意識層面的。“覺”呢?就涉及到常說的魄力,就是歸魄管。“感”呢?歸魂管,更深入了。意識到不對,意識到不對這個很省勁的,意識到這是個爐子這是火咱別碰它,這就夠了,你非要燙一下,起個泡這叫“覺”,能讓現代人接受的是恢復“知”,就像梁文道說我們在傳播常識。現在連常識都是錯的,人被商業利益綁架的常識洗腦以後,普及常識就成為很重要的事了。
比如成人是否需要喝牛奶?,比如每天是不是要喝八杯水?是否要補鈣?豬油是不是那麼壞而混合油是不是那麼好?等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