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思国士 人去稻田丰
如同一株水稻,完成了使命,最终回落在泥土之中。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与世长辞,国人泪目。
他曾种下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梦想试验田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保障国家和世界的粮食安全。
在他的心里,国家利益重,科学事业重,名利却最轻。他一生扎根在稻田之间,实现了千百年来人民心中最朴素的愿望,攻克了曾经绊倒半个地球的难题,让上亿人口摆脱饥饿。
如今,杂交水稻双季亩产已突破1500公斤大关,中国人牢牢端稳中国碗,中国碗里装满中国粮。
耄耋之年仍投身稻田之间,这位“90后”,成为中国人心中真正的巨星。
“跳农门”实现儿时梦想中国人的饭碗要拿在自己手里
1930年,袁隆平出生于北平(北京的旧称)。1949年新中国成立,袁隆平高中毕业,面临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报考哪一所大学呢?这个问题成了全家争论的焦点。父亲袁兴烈希望袁隆平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袁隆平却有自己的见解。他想回重庆读农学院。从小在城市长大的他始终难以忘记小学一年级的那次郊游经历。
“老师带我们到一个企业家办的园艺场,正好是六月上旬的时候,桃子红红的,挂在树上好漂亮啊!还有葡萄一串一串的。”袁隆平说,“从那个时候,我就觉得学农好!”说服父母,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农门”。
1953年8月,袁隆平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
1953年初,全国性的土地改革刚刚完成,农民获得土地,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但是,饥饿的魔咒还没有远离。和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一样,袁隆平至今对饥饿记忆犹新。
“没有饭吃,要饿死人的!特别是我们国家,人口这么多,人均耕地这么少,粮食安全特别重要。中国人的饭碗要拿到自己手里面,不要靠人家。”袁隆平下定了决心。
“追良种”冲破传统束缚毕生奋斗无愧“杂交水稻之父”
1961年7月的一天,和往常一样,袁隆平行走在稻田里。一株特殊的水稻引起了他的注意。袁隆平突然来了灵感:莫非自己找到的是一株天然杂交稻?如果真的如此,可以通过人工方法利用杂种优势,培养杂交水稻。
国际权威科学家普遍认为,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袁隆平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检查了几十万株稻穗,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六株雄性不育株,终于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1966年,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提出通过培育水稻“三系”(即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复系),以“三系”配套的方法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思路,由此拉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虽然试验屡遭失败,但袁隆平没有放弃,他调整实验,坚持研究杂交稻。1976年起的数十年间,杂交水稻的成果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作为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袁隆平因此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一生追逐两个梦想“禾下乘凉”+造福全球
“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是袁隆平一生的梦想。前者是他真实的梦境,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一梦想随着不断高产的超级稻逐渐成为现实。第二个梦是杂交稻覆盖全球,让杂交稻为世界的粮食安全和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他不服老,83岁那年,曾经有人称他“83岁高龄”,他当场纠正,“是83岁青春”。2020年,他90岁时曾表示:“继续干下去!从'90后’一直搞到'百零后’”。
他可能是中国知晓度最高的科学家之一,他有“三不”,不爱拘礼节,不喜欢古板,不愿意一本正经。对水稻产量,他有孩子对待心爱玩具般的执著追求。
袁隆平说过:“像贪财的人有百万想千万,千万想一亿。我这个就是贪产量。不满足啊,因为这是个有意义的事情。”
记者问:“您80岁生日的时候祝愿是1000公斤,已经实现了,90岁,您也许了愿?”
袁隆平回答说:“我现在是'90后’了。第一个愿望是超高产,向1200公斤冲刺。第二个愿望是覆盖全球梦,把我们最好的杂交稻推向全世界。”
2013年8月19日,袁隆平在广西桂林市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袁隆平超级稻第四期攻关示范片查看水稻生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