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了解藏传天珠系列
天珠上会有朱砂点,朱砂点是一种红色斑点,从里到外自然生长在天珠的珠体上,但并不是每一颗天珠上都有朱砂点,这只是评判新老天珠的标准之一。
专家表示,天珠在市场中的入门价在十几万元以上,目前市场上 流通的天珠绝大部分是人工制作的,其图案都是用含铅的涂料绘画上去,之后用高温烧制。真假天珠的价格相差悬殊,因此收藏爱好者在收藏天珠前,应具备一些天珠的鉴别知识。首先,天珠可以从质地上进行区分,天珠的颜色通常可以分为乳白色、黑色、棕色、红色及淡绿色五种,其中以乳白色质地最 佳;其次,在光泽上,天珠表面由于年代久远的自然风化而形成较不平滑、反射光紊乱的现象,用肉眼观察表面似涂一层油脂;此外,天珠上会有朱砂点,朱砂点是一种红色斑点,从里到外自然生长在天珠的珠体上,但并不是每一颗天珠上都有朱砂点,这只是评判新老天珠的标准之一。
天珠也是这样,有自己独特的磁场和力量。在西藏,真正懂天珠的行家,是“懂得看天珠气场的人”。这个词,最早是台 湾朋友专门用来形容藏地懂天珠的行家们的。台 湾朋友是比较早进入藏地,深入、细致了解藏文化的一个群体。另一方面,从80、90年代 开始,就已经出现了来自台 湾的各种“高仿”珠子。这些年来,各种仿珠就外部特征而言,迷惑性越来越强,愈发逼真,但到了藏地“懂得看天珠气场的人”面前,还是无所遁形。因为外观可以模仿,但天珠内在的气质和力量,是无可复制的。在真正懂天珠的人的世界里,如果有人脖子上带着一颗天珠从远处走来,不用上手,几米开外“看”一眼,这颗天珠的真假,心里已经大概有数。而真正拿到手上看细节的时候,其实已经和“真假”无关,而是在观察这颗珠子的包浆、风化纹、完整度,由此对这颗天珠的稀有度进行心理评估。
天珠制作技术传入西藏后,在明朝永乐年间被一个叫做宗喀.娘尼多吉的藏药大师改良,西藏有可能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用天珠来礼佛的。大家注意,大昭寺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等身像装饰了很多天珠,大昭寺最近一次大规模修缮是在1972年,大昭寺在破四旧时候被波及得很厉害,十二岁等身像的金妆都被刮过,小昭寺释迦牟尼佛八岁等身像还被锯做两段过。说这些是提醒大家要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不能偏听偏信。利益驱使,必定有恶意褒贬之举,混淆视听!
谈谈天珠的佩戴与日常保养。老天珠,既作为千年古物传承,又具时尚珠宝的热情,日常佩戴并无特殊规定,因人喜好而为。长珠体的多见挂饰佩戴身上,有单珠竖戴,有单珠橫戴,有多珠配搭红珊瑚金银珠宝等其它饰品佩戴,个人欢喜即可。短珠体、圆体珠及小个体珠如达洛珠、线珠,则多作为配搭珠或多珠串成项链、手链佩戴不等。老天珠作为珠宝的一种,日常也需要做些简单的养护:1)平时应置放于佛龛或卧室书房“干净”处,不随意乱放;2)不碰不干净的水杂物等,洗澡游泳应卸下来;3)身上佩戴不随意解下来给他人把玩,若有,则回家做“净化”处理;4)“净化”处理——置于佛龛或水晶洞一日一夜以上即可;5)每年一次或二次用沉香或檀香精油擦拭,然后置于密闭盒子里即可。平时养护基本如此。
天珠到底是什么?关于天珠的来源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古生物的化石,比如说海螺化石打磨而成;有人认为是含玉质及玛瑙成分的沉积岩制成;当然关于神话传说类的来源就更多了,什么天神佩戴的饰品洒落人间之类的。但必须得承认的是,天珠在藏族地区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藏传佛教中有活佛转世的仪轨。在转世灵童举行正式的坐床仪式前,有一道准备仪式叫“去尘”,也就是去掉灵童身上的世俗气息,使他成为真正的活佛。这道仪式便是得道高僧在坐床仪式前夜,用天珠为灵童“裹身”,所谓“裹身”就是用天珠在灵童的头、躯干、四肢来回滚动9次,以去除世俗之气。但这项仪式现在用得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