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鹏论:原子论对于后世的影响
千万别高估自己,绝大部分为了金钱而失足的人并非天生坏人,我们与他们的区别可能只在于——没有直接面对一个巨大的诱惑。要相信任何一个人都是有价码的,大家不同的只是价码高低而已,这个价码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名利,一个是精神,后者对于价码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坤鹏论
一、从文艺复兴之后影响至今
后世将原子论与柏拉图的理型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合称为古希腊哲学的三大体系。
原子论在历史上造成了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不过,在一切尽在教会掌握的中世纪,这个相当唯物、相当机械的理论基本被人们扔进角落,一度式微。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伴随着人类科学发展,原子论顽强的生命力再次焕发光芒、东山再起,并且为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的科学工作提供了模式。
艾萨克·牛顿在他著名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依然使用原子论的术语进行思考。
在这部著作中,他推导出了行星、彗星、月球和海洋的运动,他在1686年写道:
“我希望我们能够用从机械原理得出的相同的推理揭示出自然的其他现象,因为有许多原因促使我猜测他们或许都依赖于某些力,凭借这些力,由于某种目前还不清楚的原因,这些物体的微粒互相吸引,形成规则的形状,或者互相排斥而彼此远离。”
虽然牛顿也像笛卡尔一样认为是上帝推动事物运动起来的,但是,他对自然的物理分析却仅限于在空间中运动的物质的机械原则。
牛顿之后,原子论一直占据着支配地位,直到量子理论和爱因斯坦为当代科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物质概念,它否认了原子有不可毁灭性。
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第一次把原子的概念带进了科学的论辩之中,他们绝对没有想到,这个概念在以后人类的理论和实践上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这就是古典唯物主义,因为在原子论者的世界里,只有原子存在,宇宙不是谁创立的,宇宙的存在也没有什么目的,世间只有机械运动地着的原子,就连人的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所以,德谟克利特将他的伦理学也提高到了和他的自然哲学体系同等的地位。
西方哲学界普遍认为,没有原子论这个古典唯物主义,后来的所有唯物主义体系都是不可能想象的。
原子论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特别是近现代的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近代化学将原子从抽象和思想完全物质化以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的高潮。
二、对天体演化学的贡献
原子论的宇宙天体起源于漩涡运动的理论,在天体演化学上有重要意义。
当然客观讲,这似乎更应该归功于阿那克萨戈拉。
据说,德谟克利特曾指出,阿那克萨戈拉那些太阳和月亮的学说并不是他本人的原创,而是援引自之前的哲人,他只是窃取了前人的想法罢了。
坤鹏论认为,客观上讲,起码在漩涡运动说上,我们应该将阿那克萨戈拉和原子论者相提并论。
近代哲学家笛卡尔和康德都是在继承漩涡运动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近代科学为根据的新的漩涡说。
三、原子是永恒的
原子论者继承了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阿那克萨戈拉等前代哲学家的观念,认为没有任何东西从无中来,也没有任何东西毁灭后归于无。
原子是“一”,是永恒的,既不是被创造的,也不会毁灭,用它们构成元素、物质和世界,是属于物质形态的转化。
这是唯物主义世界观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因为,如果承认宇宙从无中来,就需要承认有一个能从无中创造宇宙的神存在。
而且,在德谟克利特那里,不是没有神,但神也是原子构成的,神确实比人更强大,但他们的不朽并非绝对,只相对而言。
四、必然性
不管是留基波还是德谟克利特,他们都认为,宇宙间发生的一切——产生、成长和衰亡,都遵循必然性,根本不存在偶然发生的事情。
他们指出,偶然性这个概念是人们为了掩盖自己的无知而提出来的。
德谟克利特曾举例说,种橄榄挖地却发现了一个宝藏;秃鹰从高空猛扑乌龟而撞破了自己的脑袋等,看起来都是偶然的,细究起来,都有必然原因。
阿那克萨戈拉和原子论者将万物产生归于漩涡运动,漩涡运动就是形成万物的原因,漩涡运动就是必然性。
原子论者与他人不同的是,他们没有用目的论来解释世界。
人为什么要做饭?
是因为人会饿。
这就是目的论,就是一件事情未来的目的是它发生的原因。
但是,这个概念多适用于人为事件。
当我们问“为什么”的时候,可能是在问“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还可能是在问“是什么导致了现在的局面?”
前一个可能是目的论,后一个可能则是很机械的问题。
原子论所问的是机械性的问题,并给出了机械性的回答。
在文艺复兴之前,西方思想界一直是目的论的,科学因此被误导。
尼采曾对目的论有着非常精彩的阐述:
“目的论者惊愕于异乎寻常的合目的性,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一致,尤其是在有机体身上的协调一致,于是假定:凡是为理智存在的东西,也必定通过理智产生;凡是在目的概念引导下获得的东西,在自然界中也必定通过思考和目的概念得以形成。”
但是,就像我们很自然地认为神与我们一样,我们对于自然的思考也习惯于套用人事,所以,目的论是根深蒂固的,即使是现在的我们,依然深深受其影响,很难相信有什么事可以只是机械运动,背后居然没有谁在推动。
原子论者的原子就像黑格尔所总结的,是自为之有,宇宙是原子因为其自身的原因的运动产生的。
自为之有,就是原子是为所欲为的、自主自决的,拥有自由意志,不为任何他人,也不包含任何他人的目的。
或者说,支配一切的必然性完全在原子之内,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和原因。
坤鹏论借用尼采在《古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阐述Nous(奴斯)的语句,稍加改动便可完美地来讲解原子:
正因为原子有为所欲为的特权,它可以一下子随意开始,它只依赖于自己,而其他万物则是由外在因素决定的。
原子没有义务,因而也没有它不得不去追求的目的。
如果它有一回开始了那个运动,为自己设立了一个目的,那也只是——这个答案太难,得由赫拉克利特来说完它——一种游戏。
也就是说,原始运动是原子“自由意志”的无目的行为,而这个“自由意志”的性则“类似于孩子游戏或艺术家创作时的游戏冲动”。
不管是阿那克萨戈拉,还是原子论者,他们机械运动的学说,都如尼采所感叹的:
“把宇宙的壮丽和星体轨道的神奇安排完全追溯到了一种单纯的、纯粹机械的运动,就像一个运动着的数学图形……追溯到一种振荡,一旦开始,在其进程中便是必然的和确定的,其结果酷似却不必就是神机妙算或深思熟虑的安排。”
而康德在《天体自然史》中的豪言也极其适合作为总结:
“我愉快地看到,不是靠任意的虚构,而是由于确定的运动规律的作用,形成了一个井然有序的整体,它如此酷似我们这个世界系统,以致我不能不认为它就是后者。我觉得,就此而论,在一定意义上,一个人可以并非狂妄地说:'给我物质,我要从中建造一个世界!’”
看到这里,坤鹏论不禁想起了以前介绍过的复杂性科学,它向我们揭示了:很多事物、现象,其中并没有哪个“领导”分子给其它分子下达命令,所有的过程和奥秘,都只存在于系统中最渺小的个体的相互作用之中——自组织,它是被称为涌现、正回馈、湍流等突变的发生根源,正所谓:最伟大的整体靠最渺小的个体来创造,所谓伟大,往往源于最渺小的开端,成就于最渺小的坚持。
推荐大家去看一下坤鹏论以前写过的复杂性科学专题,它是反还原论的,它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这个伟大世界可能开始于最渺小的运动。
后世通常认为,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不仅否定了世界是从无中产生的,也否定了世界在形成过程中上帝插手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原子论没有为目的或设计留下任何余地,他们将所有实在都机械地还原到原子,从而将任何创造者和设计者排除在外。
这一思想是机械决定论在古代的表现,承认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决定论是正确的,但是,现在已经证明,否定偶然性的存在,把一切都视为必然的机械决定论,是不正确的。
五、近代原子论
近代原子理论的提出者是约翰·道尔顿,他是英国皇家学会成员,化学家、物理学家。
1803年12月与1804年1月,道尔顿在英国皇家学会作关于原子论的演讲,全面阐释了他的原子论思想。
其要点为:
化学元素均由不可再分的微粒组成,这种微粒称为原子。
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
同一元素的所有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不相同。
不同的元素化合时,这些元素的原子按简单整数比结合成化合物。
尽管从现在的观点来看,道尔顿的观点非常简洁而有力(当然也存在着错误),但是由于实验证据的缺乏和道尔顿表述的不力,它直到20世纪初才被广泛接受。
从上面可以看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与道尔顿的理论模型惊人地相似,而这恰恰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近现代很多数学和物理上的突破,都可以回到古希腊哲学那里,回到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赫拉克利特、留基波、德谟克利特等人提出的各种或朴素或晦涩的奇思妙想里。
第二,纯粹逻辑猜想可能具有的思想威力。
再后来,人们已经发现,原子仍然是可分的。
原子之后是亚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夸克等。
目前,夸克是原子核的组成单元,在没有更小的新东西被科学家发现之前,它就是世界上最小的物质。
这也提醒我们,原子论的原子并非我们理解的原子,而是一种物质的最小组成成分或基本粒子。
就像量子这个现代物理的重要概念,它表示一个物理量如果存在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则这个物理量是量子化的,并把最小单位称为量子。
六、关于虚空的讨论
原子论成立的根本在于——肯定了虚空的实在性。
巴门尼德否认非存在或虚空(空的空间)的存在,因为在他看来,任何存在的东西都必须是物质的,如果虚空存在,它必定是物质的,所以,他否认运动和变化的存在,认为现实世界是永恒不变的存在。
在前面坤鹏论讲过,当时的哲学家,包括巴门尼德、留基波、德谟克利特在内,都认为充满物质的盈满状态中不能有运动,因为一件事物的运动需要从自己的位置到另一个位置,而盈满状态没有多余的位置。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其实盈满状态中是可以有循环运动的,当然,前提是这种运动需要从一开始就存在。
留基波针对巴门尼德的说法指出,我们可以肯定虚空的存在,同时也没必要说虚空是物质的。
而且,彻底否定运动和变化是站不住脚的,就像恩培多克勒所指出的,运动的现象显而易见,引人注目,不容否认。
于是,留基波决定,承认非存在和虚空是存在的。
他将空间描述为一个容器,物质会占据空间,而没有被物质占据的空间就是虚空,世界(自然)=原子+虚空。
正因为有了虚空,原子才有了运动的场所,以运动为核心的原子论才得以成立。
牛顿也正是持着如此相同的观念,肯定存在一个绝对空间,并提出了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的概念。
而比牛顿更早的笛卡尔的理论则与巴门尼德类似,认为物质无处不在。
与牛顿同时代的莱布尼茨也认同物质充满空间,但是,他认为空间只是种种关系中的一个体系。
为此,堪称典型的既生瑜何生亮的两大不世天才牛顿与莱布尼茨展开了一场著名的争论。
最终,这个争论止于爱因斯坦,他认同莱布尼茨的观点。
也就是说,空间既不是留基波、德谟克利特、牛顿认为的那种实体,也不是笛卡尔眼中的形容词,而是一种体系。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将时间及空间二者,合并成单一的时空概念,这种概念只能以微分方程式的形式表现。
如今,我们对于空间的定义也确定为:
空间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客观存在形式,两者密不可分,物与物的位置差异度量称之为“空间”,位置的变化则由“时间”度量。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